一种防辐射阻燃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701922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辐射阻燃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按以下原料重量份数配比制成:涤纶25-55份、聚酯纤维15-50份、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25-45份、丝光棉纤维25-45份、莫代尔纤维12-35份、竹炭纤维15-45份、甲壳素纤维12-25份、聚乙烯纤维12-30份、玉米纤维12-25份、金属丝20-40份、牛奶蛋白纤维5-16份。制备方法是将丝光棉纤维、莫代尔纤维和牛奶蛋白纤维作为基体,将涤纶和金属丝混纺制成防辐射阻燃层1,将聚酯纤维、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竹炭纤维、玉米纤维、甲壳素纤维和聚乙烯纤维混纺制成防辐射阻燃层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按以下原料重量份数配比制成:涤纶25-55份、聚酯纤维15-50份、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25-45份、丝光棉纤维25-45份、莫代尔纤维12-35份、竹炭纤维15-45份、甲壳素纤维12-25份、聚乙烯纤维12-30份、玉米纤维12-25份、金属丝20-40份、牛奶蛋白纤维5-16份。制备方法是将丝光棉纤维、莫代尔纤维和牛奶蛋白纤维作为基体,将涤纶和金属丝混纺制成防辐射阻燃层1,将聚酯纤维、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竹炭纤维、玉米纤维、甲壳素纤维和聚乙烯纤维混纺制成防辐射阻燃层2。【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织面料,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电子电器设备的普及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电磁辐射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人们对电磁辐射危害性认识的加深,如何进行电磁波防护便被提上日程,开发具有电磁屏蔽效能的面料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生产设施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可燃物、助燃物及火源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火灾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火场环境更加复杂。火灾不仅给人们的财产带来损失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每年,世界各地都有成千上万因衣着不当而导致的烧伤事故,而最严重的烧伤往往是由于所穿着的衣物着火造成的,服装燃烧而造成的皮肤烧伤程度常常比直接裸露在外的皮肤烧伤程度更为严重。为此,各国安全部门规定,在接近火源的工作中必须使用阻燃织物,以保护人们免受火灾的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们的伤害及有效应对复杂的火场环境,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技术方案:一种防辐射阻燃面料,按以下原料重量份数配比制成:涤纶25-55份、聚酯纤维15-50份、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25-45份、丝光棉纤维25-45份、莫代尔纤维12-35份、竹炭纤维15-45份、甲壳素纤维12-25份、聚乙烯纤维12-30份、玉米纤维12-25份、金属丝20-40份、牛奶蛋白纤维5-16份。 一种防辐射阻燃面料的制备方法,将丝光棉纤维、莫代尔纤维和牛奶蛋白纤维作为基体,将涤纶和金属丝混纺制成防辐射阻燃层1,将聚酯纤维、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竹炭纤维、玉米纤维、甲壳素纤维和聚乙烯纤维混纺制成防辐射阻燃层2。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将丝光棉纤维经5-7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经丝,将莫代尔纤维和牛奶蛋白纤维经5-7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纬丝,并在喷气织机上采用经纬交织的平纹组织法织造成基体。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涤纶和金属丝混纺防辐射阻燃层按如下步骤制成,整经:按重量份数配比取涤纶和金属丝、用较大张力:双排张力盘/导丝柱、4gX3/6档、慢车速180米/分、小隔距,筒子前端面与导纱瓷眼间距10-14cm,保证通道光洁,减少断头;浆纱:用浆液含固量高于工艺上浆率4%的方法控制上浆率,采用高浓低粘浆料高压上浆,让浆液渗透到纱线内部,同时在纱线表面形成较有韧性、耐磨的浆膜,添加7kg/桶抗静电齐U,防止经纱搭粘,最终制得防辐射阻燃层I。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防辐射阻燃层2按如下步骤制成:将聚酯纤维、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竹炭纤维经5-7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经丝,将玉米纤维、甲壳素纤维和聚乙烯纤维经5-7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纬丝,并在喷气织机上采用经纬交织的平纹组织法织造成防辐射阻燃层2。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将防辐射阻燃层I作为中间层,基体作为舒适层,防辐射阻燃层2作为面料层,经高温压制整理即可获得防辐射阻燃面料。 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面料内部单个网格对角线长度D的范围为0.05-0.83mm (D^ 1mm),能够有效防止3000MHz以下的电磁波;面料氧指数为38-49%,为不燃等级纺织面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按以下原料重量份数配比制成:涤纶25份、聚酯纤维15份、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25份、丝光棉纤维25份、莫代尔纤维12份、竹炭纤维15份、甲壳素纤维12份、聚乙烯纤维12份、玉米纤维12份、金属丝20份、牛奶蛋白纤维5份。 将丝光棉纤维经5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经丝,将莫代尔纤维和牛奶蛋白纤维经5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纬丝,并在喷气织机上采用经纬交织的平纹组织法织造成基体。 涤纶和金属丝混纺防辐射阻燃层按如下步骤制成,整经:按重量份数配比取涤纶和金属丝、用较大张力:双排张力盘/导丝柱、4gX 3/6档、慢车速180米/分、小隔距,筒子前端面与导纱瓷眼间距10cm,保证通道光洁,减少断头;浆纱:用浆液含固量高于工艺上浆率4%的方法控制上浆率,采用高浓低粘浆料高压上浆,让浆液渗透到纱线内部,同时在纱线表面形成较有韧性、耐磨的浆膜,添加7kg/桶抗静电剂,防止经纱搭粘,最终制得防辐射阻燃层I。 防辐射阻燃层2按如下步骤制成:将聚酯纤维、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竹炭纤维经5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经丝,将玉米纤维、甲壳素纤维和聚乙烯纤维经5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纬丝,并在喷气织机上采用经纬交织的平纹组织法织造成防辐射阻燃层2。 将防辐射阻燃层I作为中间层,基体作为舒适层,防辐射阻燃层2作为面料层,经高温压制整理即可获得防辐射阻燃面料。 依据上述方案制得的面料内部单个网格对角线长度D的范围为0.83mm(D彡1mm),能够有效防止3000MHz以下的电磁波;面料氧指数为38%,为不燃等级纺织面料。 实施例2:,按以下原料重量份数配比制成:涤纶30份、聚酯纤维20份、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30份、丝光棉纤维30份、莫代尔纤维18份、竹炭纤维20份、甲壳素纤维17份、聚乙烯纤维17份、玉米纤维17份、金属丝25份、牛奶蛋白纤维8份。 将丝光棉纤维经6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经丝,将莫代尔纤维和牛奶蛋白纤维经6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纬丝,并在喷气织机上采用经纬交织的平纹组织法织造成基体。 涤纶和金属丝混纺防辐射阻燃层按如下步骤制成,整经:按重量份数配比取涤纶和金属丝、用较大张力:双排张力盘/导丝柱、4gX 3/6档、慢车速180米/分、小隔距,筒子前端面与导纱瓷眼间距11cm,保证通道光洁,减少断头;浆纱:用浆液含固量高于工艺上浆率4%的方法控制上浆率,采用高浓低粘浆料高压上浆,让浆液渗透到纱线内部,同时在纱线表面形成较有韧性、耐磨的浆膜,添加7kg/桶抗静电剂,防止经纱搭粘,最终制得防辐射阻燃层I。 防辐射阻燃层2按如下步骤制成:将聚酯纤维、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竹炭纤维经6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经丝,将玉米纤维、甲壳素纤维和聚乙烯纤维经6个捻回/厘米的加捻工艺制作成纬丝,并在喷气织机上采用经纬交织的平纹组织法织造成防辐射阻燃层2。 将防辐射阻燃层I作为中间层,基体作为舒适层,防辐射阻燃层2作为面料层,经高温压制整理即可获得防辐射阻燃面料。 依据上述方案制得的面料内部单个网格对角线长度D的范围为0.67mm(D< 1mm),能够有效防止3000MHz以下的电磁波;面料氧指数为41%,为不燃等级纺织面料。 实施例3:,按以下原料重量份数配比制成:涤纶35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辐射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原料重量份数配比制成:涤纶25‑55份、聚酯纤维15‑50份、纳米远红外陶瓷纤维25‑45份、丝光棉纤维25‑45份、莫代尔纤维12‑35份、竹炭纤维15‑45份、甲壳素纤维12‑25份、聚乙烯纤维12‑30份、玉米纤维12‑25份、金属丝20‑40份、牛奶蛋白纤维5‑16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可群唐林海姜亭肖兵洑建明刘培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晨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