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鸿专利>正文

一种拉绳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90750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绳器,该拉绳器用于在鼓身上缠绕鼓绳,包括把手部(1)和绳钩部(2),绳钩部(2)设置在把手部(1)的底面上,绳钩部(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把手部(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绳钩部(2)上远离把手部(1)的一端形成有可卡住鼓绳的拉绳槽(2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拉绳器可同时实现非洲鼓鼓绳的编花、预紧、穿绳等操作,方便了非洲鼓的制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拉绳器,该拉绳器用于在鼓身上缠绕鼓绳,包括把手部(1)和绳钩部(2),绳钩部(2)设置在把手部(1)的底面上,绳钩部(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把手部(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绳钩部(2)上远离把手部(1)的一端形成有可卡住鼓绳的拉绳槽(21)。本技术的拉绳器可同时实现非洲鼓鼓绳的编花、预紧、穿绳等操作,方便了非洲鼓的制作。【专利说明】一种拉绳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拉绳器,尤其涉及一种可同时实现非洲鼓鼓绳的编花、预紧、穿绳等操作的拉绳器。
技术介绍
非洲鼓起源于西非部落,属于土著民族的传统乐器,通常是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非洲鼓在制作的时候,首先需要用压圈(金属圈或绳圈)把鼓皮固定到鼓身上部,然后在鼓身外表缠绕鼓绳,以用于拉紧鼓皮压圈。通常,缠绕在非洲鼓外表的鼓绳是一根完整的致密度坚硬的绳子,根据鼓的型号不同,长度大约为10米?30米。 对于非洲鼓鼓绳的缠绕,一般需要从绳头开始,从鼓皮压圈和缠绕后的绳子中穿出,然后再将绳子从穿越位置拉出来,直至预紧位置。同时,缠绕后的各竖直鼓绳之间的排列间隔应做到基本一致,而应注意的是,根据非洲鼓的大小不同,鼓绳之间的间隔距离也不同。 目前,缠绕鼓绳基本是靠手工完成,可使用的工具也极其简陋,从而使得编绳工作劳动强度大,且极易对工人的手部造成伤害。同时,由于缠绕后的鼓绳之间的排列间隔基本是靠目测进行调整,对于工人的熟练度要求也较高。此外,由于鼓绳编花的间隔密集,与鼓身的距离较小,现有的工具很难使鼓绳从狭小的缝隙中穿过来,操作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拉绳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拉绳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拉绳器,用于在鼓身上缠绕鼓绳,包括把手部和绳钩部,绳钩部设置在把手部的底面上,绳钩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把手部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绳钩部上远离把手部的一端形成有可卡住鼓绳的拉绳槽。 进一步,绳钩部设置在把手部底面的中间位置,绳钩部与把手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绳钩部包括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与把手部的底面相连,拉绳槽设置在连接部的另一端,拉绳槽与连接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拉绳槽与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可改变拉绳槽的开口方向的旋转锁定件。 进一步,绳钩部端部的拉绳槽为“V”型槽,“V”型槽具有斜向上的开口。 进一步,把手部为中间向下凹陷的曲面板,曲面板的两侧边部分高于中间部分。 进一步,把手部的宽度和厚度从端部向中间位置逐渐变大。 进一步,把手部的一端形成有可容纳鼓绳的穿绳槽,穿绳槽带动鼓绳穿越绳扣。 进一步,把手部端部的穿绳槽为“U”型槽,“U”型槽的开口位于把手部的端面上。 进一步,把手部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测量缠绕的相邻鼓绳之间间距的刻度线。 与现有手工方法相比,本技术的拉绳器具有以下优点: I)本技术的拉绳器可同时实现非洲鼓鼓绳的编花、预紧、穿绳等操作,方便了非洲鼓的制作。 2)本技术的拉绳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极大提高非洲鼓的制作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3)本技术的拉绳器通过使用巧妙设计的机械结构保证了鼓绳在缠绕过程中的精确度,降低了对工人熟练度的要求,保证了非洲鼓的制作效果。 4)本技术的拉绳器制作简单、价格低廉,易于规模化生产,可广泛应用到各种涉及鼓绳缠绕的工业领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拉绳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的拉绳器的拆分图; 图3为本技术的拉绳器的主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拉绳器的侧视图; 图5为本技术的拉绳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拉绳器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拉绳器包括把手部I和绳钩部2,以用于在鼓身上缠绕鼓绳。其中,绳钩部2设置在把手部I的底面上,绳钩部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把手部I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绳钩部2上远离把手部I的一端形成有可卡住鼓绳的拉绳槽21。 由此,在非洲鼓的加工生产过程中,可以用手握住拉绳器的把手部1,并用绳钩部2上的拉绳槽21钩住鼓绳,以实现拉绳或对鼓绳的预紧等操作。此外,由于本技术的拉绳器结构简单,可在加工过程中一直握持,而不会影响双手的其他操作。 进一步,如图1所示,拉绳器中的绳钩部2优选设置在把手部I底面的中间位置,且绳钩部2与把手部I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当然,应注意的是,本技术中的绳钩部2与把手部I也可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如图2所示,绳钩部2还可包括连接部22。其中,连接部22的一端与把手部I的底面相连,拉绳槽21设置在连接部22的另一端,且拉绳槽21与连接部2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以方便本技术中的拉绳器的加工制造。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绳钩部2也可为整体式结构,即拉绳槽21与连接部22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如图2所示,拉绳槽21与连接部22之间还可设置有旋转锁定件23,通过旋转锁定件23可以调整拉绳槽21的开口方向,以适应操作者的左右手使用习惯。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拉绳槽21与连接部22之间的旋转锁定件23为机械领域常用的背母,由此,当需要旋转拉绳槽21时,可旋松背母,手动改变拉绳槽21的开口方向,然后再旋紧背母即可。当然,本技术中的旋转锁定件23也可选用机械领域中其他常用的旋紧装置,并局限于图中所示。 进一步,如图2和图4所示,绳钩部2端部的拉绳槽21优选为“V”型槽,且该“V”型槽具有斜向上的开口,以便能够牢固地卡住例如直径为3-6_的鼓绳,从而即便鼓绳受到一定拉力,也不至于滑动或脱落。 进一步,如图2和图4所示,拉绳器中的把手部I优选为中间向下凹陷的曲面板,且该曲面板的两侧边部分高于中间部分,由此不仅可以起到增加把手部强度的作用,而且还可使得握持和使用都很方便。此外,把手部I的两侧边上还可形成有方便手握的握持槽13,以增加把手部I握持的舒适度。 进一步,如图2和图5所示,把手部I的一端可形成有能够容纳鼓绳的穿绳槽11,穿绳槽11可带动鼓绳穿越绳扣。也即,当需要从绳扣之间穿越鼓绳时,可将把手部I上带有穿绳槽11的一端套入鼓绳,并插入绳扣中,从而方便地将鼓绳穿越绳扣。其中,把手部I端部的穿绳槽11优选为“U”型槽,且该“U”型槽的开口位于把手部I的端面上。 进一步,如图2和图5所示,把手部I的宽度和厚度优选为从端部向中间位置逐渐变大,也即把手部I的两端相对较薄、较窄,中间相对较厚、较宽。由此,便可轻松地将把手部I的端部插入到绳扣中、相邻鼓绳之间或鼓绳与鼓身之间等,以进行相应的缠绕鼓绳的操作。例如,在对鼓绳编花过程中,可将把手部I插入到鼓身和鼓绳之间,并将把手部I翻转90度,以便将鼓绳撑起,方便穿绳和编花。 进一步,如图2和图5所示,把手部I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测量缠绕的相邻鼓绳之间间距的刻度线12,从而可以方便地测量出缠绕的相邻鼓绳之间所需的距离,以提高鼓绳的缠绕效率和准确度。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绳器,用于在鼓身上缠绕鼓绳,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部(1)和绳钩部(2),绳钩部(2)设置在把手部(1)的底面上,绳钩部(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把手部(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绳钩部(2)上远离把手部(1)的一端形成有可卡住鼓绳的拉绳槽(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邢启恩
申请(专利权)人:李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