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7635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包括有USB模块、PD模块及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覆在该USB模块上,该PD模块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下方,所述金属外壳的两侧边由上至下折变形成两前脚,且在两侧壁前端上形成有第一通槽,该金属外壳两侧壁向前延伸形成有两前凸缘,该前凸缘上具有弹片,所述两前凸缘分别向后折弯,该弹片置于所述第一通槽内且伸入到该金属外壳的内部;藉此,有利于保证所述前脚的尺寸的稳定并保证弹片的插拔力;同时,侦测端子分别从上方和前方两个方向装入PD模块内,提高了组装的效率;此外,金属外壳与PD模块之间通过扣孔与扣点之间相互卡扣的方式连接固定形成一体,不易松动,保证产品强度,且简化产品制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包括有USB模块、PD模块及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覆在该USB模块上,该PD模块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下方,所述金属外壳的两侧边由上至下折变形成两前脚,且在两侧壁前端上形成有第一通槽,该金属外壳两侧壁向前延伸形成有两前凸缘,该前凸缘上具有弹片,所述两前凸缘分别向后折弯,该弹片置于所述第一通槽内且伸入到该金属外壳的内部;藉此,有利于保证所述前脚的尺寸的稳定并保证弹片的插拔力;同时,侦测端子分别从上方和前方两个方向装入PD模块内,提高了组装的效率;此外,金属外壳与PD模块之间通过扣孔与扣点之间相互卡扣的方式连接固定形成一体,不易松动,保证产品强度,且简化产品制程。【专利说明】 一种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多,连接器已成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对数据的传输起到重要作用。各类智能产品与电子计算机、移动数据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都不外乎两种方式,其一为无线传输技术,另一种则主要通过数据线来桥接,现有的数据线接口常用USB连接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USB出现了多种规格标准,其中“USB Power Delivery (USB PD) Specificat1n”于2012年7月制定完成。USB 2.0和USB 3.0在最大可分别进行480Mbit/秒、5Gbit/秒的数据通信的同时,还可作为“总线电源”最大可供电100W。此前,USB 2.0 的总线电源最大为 2.5W(5V、500mA),USB 3.0 最大为 4.5W(5V、900mA)。此外,即便是在面向便携终端电池充电用途,不传送数据以提高供电的“USB Battery Charging(USB BC)”规格中,也只能供电7.5W (5V、1.5A)。而USB PD将总线电源最大提高至100W,用USB连接线即可驱动笔记本电脑和30英寸级液晶电视等显示器。 现有技术中,USB连接器的主要结构包括有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外壳,而USB PD规格的连接器是在原有USB连接器结构的下方增加四支侦测端子。目前市场上的USB H)规格的连接器一般是从同一方向组装其侦测端子,使得产品存在结构复杂、组装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其产品组装方便,有效提高了组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种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包括有USB模块、F1D模块及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覆在该USB模块上,该F1D模块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下方; 所述USB模块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设置在该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 所述金属外壳的两侧壁前端上均形成有一前脚,该前脚由所述金属外壳的侧边由上至下折变形成,且在两侧壁前端上形成有第一通槽,该金属外壳两侧壁向前延伸形成有两前凸缘,该前凸缘上具有弹片,所述两前凸缘分别向后折弯,该弹片置于所述第一通槽内且伸入到该金属外壳的内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外壳具有一后盖,该后盖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扣孔,该金属外壳的两侧壁后端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扣点,该第二扣点与第二扣孔相互扣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ro模块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以及设置在该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一侦测端子、第二侦测端子、第三侦测端子及第四侦测端子,且,该第二侦测端子及第三侦测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左右两侧,该第四侦测端子则位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正下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第二侦测端子及第三侦测端子分别包括有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及第三接触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二通槽、第三通槽及第四通槽,前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及第三接触部分别穿过第二通槽、第三通槽及第四通槽伸入到该金属外壳的内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位于该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第三侦测端子及第四侦测端子分别位于该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后端位置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穿过该通孔向下伸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两侧壁前端上还设置有第一扣点,该两前凸缘上设置有第一扣孔,该第一扣点与前述第一扣孔相互卡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定位柱,该第二绝缘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定位孔中定位。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该金属外壳的前脚由金属外壳侧边由上向下折变形成,且该金属外壳的两前凸缘上分别设置有弹片,该两前凸缘分别向后折弯,使得该弹片置于所述第一通槽内且伸入到该金属外壳的内部,有利于保证所述前脚的尺寸的稳定并保证弹片的插拔力。 二、通过将侦测端子分别从上方和前方两个方向装入第二绝缘本体形成ro模块,取代了传统之从一个方向组装侦测端子的方式,如此使得产品的组装更加简便,有利于提闻广品的组装效率。 三、通过在第二绝缘本体的两侧壁前端上设置有第一扣点,该金属外壳的两前凸缘上设置有第一扣孔,以及所述金属外壳的后盖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扣孔,该金属外壳的两侧壁后端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扣点,该第一扣点与第一扣孔相互卡扣以及第二扣点与第二扣孔相互扣合,使得连接器连接固定形成一体,不易松动,保证产品强度,且,简化产品制程。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之金属外壳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之金属外壳的未成型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之H)模块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之ro模块的组装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USB模块11、第一绝缘本体 111、定位柱12、导电端子 121、焊接部20、Η)模块 21、第二绝缘本体211、第一凹槽 212、第二凹槽213、第三凹槽 214、第四凹槽215、通孔 216、第一扣点217、定位孔 22、第一侦测端子221、第一接触部 23、第二侦测端子231、第二接触部 24、第三侦测端子241、第三接触部 25、第四侦测端子30、金属外壳 301、第一通槽302、第二扣点 303、第二通槽304、第三通槽 305、第四通槽31、前脚 32、前凸缘321、弹片 322、第一扣孔33、后盖 331、第二扣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USB模块10、PD模块20及金属外壳30。 所述USB模块1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以及设置在该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USB模块、PD模块及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覆在该USB模块上,该PD模块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下方;所述USB模块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设置在该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外壳的两侧壁前端上均形成有一前脚,该前脚由所述金属外壳的侧边由上至下折变形成,且在两侧壁前端上形成有第一通槽,该金属外壳两侧壁向前延伸形成有两前凸缘,该前凸缘上具有弹片,所述两前凸缘分别向后折弯,该弹片置于所述第一通槽内且伸入到该金属外壳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武松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联基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