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61946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桥(1)、第二转向桥(2)、纵拉杆(3)、转向助力器(5)及中间拉杆(6),其中,第一转向桥(1)和第二转向桥(2)均横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第一转向桥(1)和第二转向桥(2)上均连接有转向摇臂(4)。纵拉杆(3)和中间拉杆(6)均纵向设置且同轴设置,纵拉杆(3)两端分别连接转向助力器(5)和第一转向桥(1)上的转向摇臂(4),中间拉杆(6)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桥(1)上的转向摇臂(4)和第二转向桥(2)上的转向摇臂(4)。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电动类新能源公交车上时,能减小对车箱内座位布置的影响,进而便于车箱内座位合理布置,以便于乘员入座和起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桥(1)、第二转向桥(2)、纵拉杆(3)、转向助力器(5)及中间拉杆(6),其中,第一转向桥(1)和第二转向桥(2)均横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第一转向桥(1)和第二转向桥(2)上均连接有转向摇臂(4)。纵拉杆(3)和中间拉杆(6)均纵向设置且同轴设置,纵拉杆(3)两端分别连接转向助力器(5)和第一转向桥(1)上的转向摇臂(4),中间拉杆(6)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桥(1)上的转向摇臂(4)和第二转向桥(2)上的转向摇臂(4)。本专利技术应用于电动类新能源公交车上时,能减小对车箱内座位布置的影响,进而便于车箱内座位合理布置,以便于乘员入座和起身。【专利说明】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公交车,具体是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纯电池电动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增程式公交车、双源无轨电动公交车、无轨电动公交车等电动类新能源公交车因具有节能减排的优点而发展迅速。现有电动类新能源公交车普遍采用单前桥转向的方案,轮胎载荷大,为了满足承载需求,需使用较大体积的轮胎,这就导致转向轮胎安装位置的车内底板高度较高,车箱内转向轮胎处的座位布置较高,不便于乘员入座和起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实现的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其应用时能减小对车箱内座位布置的影响。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桥、第二转向桥、纵拉杆、转向助力器及中间拉杆,所述第一转向桥和第二转向桥均横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第一转向桥和第二转向桥上均连接有转向摇臂,所述纵拉杆和中间拉杆均纵向设置且同轴设置,所述纵拉杆两端分别连接转向助力器和第一转向桥上的转向摇臂,中间拉杆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桥上的转向摇臂和第二转向桥上的转向摇臂。本专利技术应用时,安装于纯电池电动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增程式公交车、双源无轨电动公交车、无轨电动公交车等电动类新能源公交车的底盘上,转向助力器通过纵位杆将动力传至第一转向桥上连接的转向摇臂,并在中间拉杆的带动下传至第二转向桥的转向摇臂,在转向摇臂的带动作用下,第一转向桥和第二转向桥按各自的阿克曼角进行转动,实现双桥转向。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摇臂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连接板和纵向设置的纵向连接板,所述纵向连接板前端与横向连接板连接,所述转向摇臂通过穿过横向连接板与纵向连接板连接部位的限位销设置在第一转向桥或第二转向桥上,转向摇臂通过其纵向连接板后端与第一转向桥或第二转向桥活动连接,所述纵拉杆和中间拉杆均通过连接在横向连接板相对连接纵向连接板端的另一端与转向摇臂连接。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摇臂活动时,其会绕限位销转动。 为了保证转向摇臂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摇臂的横向连接板和纵向连接板集成为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向桥和第二转向桥两侧均设置有转向车轮。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包括第一转向桥、第二转向桥、纵拉杆、转向助力器及中间拉杆,其中,第一转向桥和第二转向桥上均连接有转向摇臂,纵拉杆两端分别连接转向助力器和第一转向桥上的转向摇臂,中间拉杆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桥上的转向摇臂和第二转向桥上的转向摇臂,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本专利技术应用于电动类新能源公交车上时,转向动力同时作用于第一转向桥和第二转向桥,采用双桥转向的方式,每个轮胎所承受的载荷减小,进而能减小轮胎的体积,可降低车箱内转向轮胎处的座位布置高度,如此,转向轮胎安装位置对车箱内座位布置的影响减小,便于车箱内座位合理布置,以便于乘员入座和起身,尤其是老、弱、病、残人士上下座位更加便捷。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第一转向桥,2、第二转向桥,3、纵拉杆,4、转向摇臂,5、转向助力器,6、中间拉杆,7、转向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桥1、第二转向桥2、纵拉杆3、转向助力器5及中间拉杆6,其中,第一转向桥I和第二转向桥2均横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第一转向桥I和第二转向桥2上均连接有转向摇臂4。纵拉杆3和中间拉杆6均纵向设置且同轴设置,纵拉杆3两端分别连接转向助力器5和第一转向桥I上的转向摇臂4,中间拉杆6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桥I上的转向摇臂4和第二转向桥2上的转向摇臂4。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桥I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与第一转向桥I连接的转向车轮7,第二转向桥2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与第二转向桥2连接的转向车轮7。 本实施例应用时,由转向助力器5带动纵拉杆3运动,纵拉杆3将动力传至第一转向桥I上的转向摇臂4,第一转向桥I上的转向摇臂4带动中间拉杆6运动,由中间拉杆6带动第二转向桥2上的转向摇臂4运动,在转向摇臂4的带动作用下,实现第一转向桥I和第二转向桥2的双桥转向。 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的转向摇臂4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连接板和纵向设置的纵向连接板,其中,纵向连接板前端与横向连接板连接,纵向连接板与横向连接板连接后整体构成“L”形状。为了提供转向摇臂4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转向摇臂4的横向连接板和纵向连接板集成为一体。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桥I上的转向摇臂4通过穿过横向连接板与纵向连接板连接部位的限位销设置在第一转向桥I上,第二转向桥2上的转向摇臂4通过穿过横向连接板与纵向连接板连接部位的限位销设置在第二转向桥2上。第一转向桥I上转向摇臂4通过其纵向连接板后端与第一转向桥I活动连接,第二转向桥2上转向摇臂4通过其纵向连接板后端与第二转向桥2活动连接。本实施例的纵拉杆3后端通过连接在横向连接板相对连接纵向连接板端的另一端与转向摇臂4连接,中间拉杆6前后两端与两个转向摇臂4的连接部位均位于横向连接板相对连接纵向连接板端的另一端。 如上所述,可较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1.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向桥(I)、第二转向桥(2)、纵拉杆(3)、转向助力器(5)及中间拉杆(6),所述第一转向桥(I)和第二转向桥(2)均横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第一转向桥(I)和第二转向桥(2)上均连接有转向摇臂(4),所述纵拉杆(3)和中间拉杆(6)均纵向设置且同轴设置,所述纵拉杆(3)两端分别连接转向助力器(5)和第一转向桥(I)上的转向摇臂(4),中间拉杆(6)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桥(I)上的转向摇臂(4)和第二转向桥(2)上的转向摇臂(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摇臂(4)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连接板和纵向设置的纵向连接板,所述纵向连接板前端与横向连接板连接,所述转向摇臂(4)通过穿过横向连接板与纵向连接板连接部位的限位销设置在第一转向桥(I)或第二转向桥(2 )上,转向摇臂(4)通过其纵向连接板后端与第一转向桥(I)或第二转向桥(2 )活动连接,所述纵拉杆(3 )和中间拉杆(6 )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公交车的双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向桥(1)、第二转向桥(2)、纵拉杆(3)、转向助力器(5)及中间拉杆(6),所述第一转向桥(1)和第二转向桥(2)均横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第一转向桥(1)和第二转向桥(2)上均连接有转向摇臂(4),所述纵拉杆(3)和中间拉杆(6)均纵向设置且同轴设置,所述纵拉杆(3)两端分别连接转向助力器(5)和第一转向桥(1)上的转向摇臂(4),中间拉杆(6)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向桥(1)上的转向摇臂(4)和第二转向桥(2)上的转向摇臂(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加凌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旭腾蓝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