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32064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7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人工晶体,由于具有适合从睫状沟插入支撑部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的构成,因此,通过从睫状沟插入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从而无需缝合便能够可靠地固定于水晶体摘除后的眼内。人工晶体(1)具有晶体(2)和在其左右形成的一对环状的支撑部(3),在支撑部(3)的前端具有折回部(30)。于巩膜的缘部邻接部位中的相对于视轴的对称的两处的巩膜厚度一半的深度位置,在周方向上形成巩膜内隧道。通过从睫状沟拉出支撑部3的前端并插入巩膜内隧道内,从而将人工晶体(1)固定于眼内。进一步,此时,通过折回部(30)挂止于巩膜内隧道的内部的某一处,支撑部(3)被强力地拘束于巩膜内隧道内,人工晶体被更可靠地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人工晶体,由于具有适合从睫状沟插入支撑部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的构成,因此,通过从睫状沟插入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从而无需缝合便能够可靠地固定于水晶体摘除后的眼内。人工晶体(1)具有晶体(2)和在其左右形成的一对环状的支撑部(3),在支撑部(3)的前端具有折回部(30)。于巩膜的缘部邻接部位中的相对于视轴的对称的两处的巩膜厚度一半的深度位置,在周方向上形成巩膜内隧道。通过从睫状沟拉出支撑部3的前端并插入巩膜内隧道内,从而将人工晶体(1)固定于眼内。进一步,此时,通过折回部(30)挂止于巩膜内隧道的内部的某一处,支撑部(3)被强力地拘束于巩膜内隧道内,人工晶体被更可靠地固定。【专利说明】 人工晶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晶体。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作为对眼睛的白内障的治疗,广泛进行如下手术:在将患者的白浊的水晶体摘除之后,将人工晶体(1L、Intraocular Lense)插入眼内。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一种人工晶体,即,在白内障的治疗中,在水晶体摘除之后,插入眼内并缝合于睫状体的人工晶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7925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手术中,将人工晶体缝合于睫状体(人工晶体缝合术),与此相对,也提出了不通过缝合而将人工晶体固定于巩膜内的方法(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术)。在这种方法中,例如通过将人工晶体的支撑部的前端插入于巩膜内在周方向上形成的隧道状(卜> + >状)的孔部,以使得隧道紧固前端,从而前端直接地停留在隧道内,因此即使不进行缝合,人工晶体也得以支撑。 如果是这种方法的话,便不需要掌握例如人工晶体缝合术中所需要的人工晶体的缝合技术。另外,如果使用这种方法的话,则能够精度良好地将人工晶体配置于眼睛的中心位置,晶体固定的稳定性(特别是晶体的轴向的稳定性)提高,从而实现难以发生晶体的倾斜等效果。 这种巩膜内固定的方法,能够不对现有的人工晶体实施变更即可进行,这一点被认为是优点之一。现有的人工晶体能够直接使用这一点的确是优点,但是反言之,也可以认为适合(或者专用于)巩膜内固定的人工晶体的开发并不充分。 如上所述,虽然报告有通过巩膜内固定术能够有效地支撑人工晶体,例如如果将人工晶体的支撑部的形状形成为更适合巩膜内固定术的形状,并且支撑部能够更加可靠地固定于巩膜隧道内的话,则存在进一步优化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术的可能性。该问题并非限定于巩膜内固定术的问题,而是为相对于在巩膜的外侧表面等、巩膜的一部分进行固定的所有处置的问题。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晶体,由于具有适合从睫状沟插入支撑部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的构成,通过从睫状沟插入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从而无需缝合便能够可靠地固定于水晶体摘除之后的眼内。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涉及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晶体部,配置于摘除了水晶体的至少一部分的眼睛的后房,代行水晶体的晶体功能;支撑部,具有从所述晶体部的侧缘向相对于视轴的径向外侧以脚形状延伸的同时,其前端向周方向延伸的形状,所述前端从睫状沟插入,从而将所述晶体部固定于后房;其中,所述支撑部中的从睫状沟被插入的部分具有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具有被折回而向从所述晶体部开始的延伸方向的反方向返回的形状,并挂止于巩膜的一部分。由此,通过从睫状沟插入巩膜内的折回部挂止于巩膜内的某一处,支撑部被强力地拘束于巩膜内。从而,人工晶体被更可靠地固定。并且,通过从睫状沟的插入,人工晶体能够配置于后房的合适的位置。 所述折回部,可以以与该折回部以外的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一起能够插入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的角度被折回。从而,折回部能够插入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因此,被插入巩膜内的折回部挂止于巩膜内的某一处,从而支撑部被强力束缚于巩膜内。由此,人工晶体被可靠地固定。 另外,所述折回部,可以在与该折回部以外的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一起插入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的情况下,能够调节为所述折回部的整体收纳于所述孔部的内部的长度。从而,折回部的整体能够收纳于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因此,被插入巩膜内的折回部挂止于巩膜内的某一处,从而支撑部被强力束缚于巩膜内。由此,人工晶体被可靠地固定。 另外,所述支撑部,可以在所述晶体部配置于后房的状态下,以所述折回部挂止于巩膜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由此,在折回部挂止于巩膜的外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将人工晶体可靠地固定于眼内。 另外,所述支撑部,也可以形成为从所述晶体部的侧缘以相对于视轴的线对称的形状延伸的多个环形状,所述折回部也可以形成于所有的支撑部的前端。由此,多个环状的支撑部通过其前端的折回部被强力拘束于巩膜内,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人工晶体。 另外,所述支撑部,也可以形成为从所述晶体部的侧缘以相对于视轴的线对称的形状延伸的两个环形状,所述折回部也可以形成于两个支撑部的前端。由此,两个环状的支撑部通过其前端的折回部被强力拘束于巩膜内,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人工晶体。 另外,也可以于所述折回部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显示刻度线。由此,使用刻度线,能够简单地折叠折回部等来进行分离,从而能够简单地将折回部的长度调节为适当的长度。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人工晶体I实施方式的正面图。 图2是图1的人工晶体的侧面图。 图3是示出人工晶体的前端的视图。 图4是示出将人工晶体插入眼内并固定的状态的视图。 图5是示出人工晶体的移植手术的中途的状态的第一示例的视图。 图6是示出人工晶体的移植手术的中途的状态的第二示例的视图。 图7是示出在巩膜外固定人工晶体的示例的视图。 符号说明 I人工晶体 2晶体(晶体部) 3支撑部 30折回部(折>9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图1至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人工晶体I。图1是人工晶体I的正面图,图2是侧面图(此外,关于侧面、正面等的方向的记载,是指将人工晶体固定于眼内的患者的脸(或者眼睛)中的方向(侧面、正面等))。 作为主要的构成,人工晶体I具备晶体2和支撑部3。晶体2,在例如从患者的眼睛摘除(全摘除、或者部分摘除)由于白内障而导致的白浊的水晶体之后,配置于眼睛的后房(或者眼睛后房、即比虹膜靠后的区域),代行被摘除的水晶体的晶体功能。 支撑部3为在后房内支撑晶体2的部位。如图1等所示,支撑部3从晶体2的侧缘的两处以一对环状(或者脚形状、触觉(haptic)形状)延伸,具有相对于视轴(晶体2的中心轴)线对称的形状。该环形状为例如向相对于视轴的径向外侧延长,同时(特别是前端侧)也向周方向延长的曲线形状。 如图2所示,从支撑部3的侧方观察的形状例如可以是与晶体2收纳于大致同一平面内的形状。或者,也可以以从侧方观察从晶体2的侧缘朝向眼内的前方或者后方并向倾斜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支撑部3。 本技术的人工晶体I的材质可以通过与现有的人工晶体相同的材质(例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形成。由此,人工晶体I具有可挠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晶体部,配置于摘除了水晶体的至少一部分的眼睛的后房,代行水晶体的晶体功能;支撑部,具有从所述晶体部的侧缘向相对于视轴的径向外侧以脚形状延伸的同时,其前端向周方向延伸的形状,所述前端从睫状沟插入,从而将所述晶体部固定于后房;其中,所述支撑部的从睫状沟被插入的部分具有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具有被折回而向从所述晶体部开始的延伸方向的反方向返回的形状,并挂止于巩膜的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一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中京医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