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14763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包括风机、主管道、支管道、曝气盘,所述的曝气盘包括边缘框架,边缘框架上设有竖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边缘框架及横向支撑杆固定曝气增氧管,曝气增氧管的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支管道,曝气增氧管的另一端被封头封堵;曝气盘连接调节绳,调节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养殖池的池壁上;曝气盘的底部还设有固定装置。通过设置边缘框架、竖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的方式,将曝气增氧管设置在水体的底部进行曝气增氧,为防止本装置位置发生变化,曝气盘的底部还设有固定装置。为方便的调整曝气装置的位置及排布、收取曝气装置,本装置还设有调节绳,利于调节绳进行位置的移动或排布、收取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饲养或养殖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增氧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是我国是渔业大国,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惟一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大棚室内水产养殖业也随之繁荣,由于大棚养殖水产,养殖具有高密度性,养殖池内的水体增氧技术对水产养殖的效益有极大的影响。当水体供氧不足时,养殖的水产会因缺氧而影响生长,严重时还会出现养殖的水产品出现死亡。 近年来,水产养殖中的增氧也逐渐发展,由原来的水面进行的增氧转化为水底附近的曝气增氧。曝气增氧的原理是通过空气压缩泵加压,使曝气管均匀扩张并达到设计值,大量直径20~30um微细气泡,从曝气管的管壁冒出,在水中处于烟雾飘散状态,上升速度极慢,溶氧效果显著,从而大幅度提高水中的含氧量,增加水的流动性,提高养殖密度。 由于大棚养殖水产,水体一般较浅,水的深度一般在0.5-1.5m,现有的大棚基本采用悬挂曝气头的方式在水面附近进行曝气,该种方式存在存在曝气溶氧发生在水体的表面,水体内缺乏溶氧,溶氧不均匀,另外,悬挂的通气软管占用了大棚的空间,使得大棚的空间利用受到影响;再就是上述装置缺乏曝气装置位置固定及调节装置,不利于灵活调整及作业过程中的排布及收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该装置设置在大棚养殖的水池的池底,能解决原有的悬挂式曝气装置对大棚空间的占用,水表溶氧不均匀,溶氧装置位置调整作业时收取及排布繁琐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包括风机、主管道、支管道,曝气盘,所述的曝气盘包括边缘框架,边缘框架上设有竖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边缘框架及横向支撑杆固定曝气增氧管,曝气增氧管的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支管道,曝气增氧管的另一端被封头封堵;曝气盘连接调节绳,调节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养殖池的池壁上;曝气盘的底部还设有固定装置。 本技术的水产养殖增氧装置通过设置边缘框架、竖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的方式,将曝气增氧管设置在水体的底部进行曝气增氧,为防止本装置位置发生变化,曝气盘的底部还设有固定装置。为方便的调整曝气装置的位置及排布、收取曝气装置,本装置还设有调节绳,利于调节绳进行位置的移动或排布、收取等。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边缘框架及横向支撑杆设有弹性卡扣,曝气增氧管通过弹性卡扣固定。通过弹性卡扣进行固定,曝气管的安装更方便、快捷。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固定装置设有固定块,固定块通过牵引绳悬挂在曝气盘上。通过设置固定块,可以有效地防止曝气盘发生移动,影响养殖池内曝气盘的位置分布。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边缘框架为圆形,横向支撑杆在圆形边缘框架的中心处相互交错,横向支架的端头处与边缘框架固定在起。圆盘形的曝气盘,易向上形成上涌的水柱,增加水面的波动,利于空气中的氧气在水面的溶解。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边缘框架为矩形,横向支撑杆平行等距分布,横向支撑杆的两端连接边缘框架。矩形框架及曝气盘,适用于狭长的养殖池。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弹性卡扣呈长方体状,弹性卡扣设有上凹槽、下凹槽,连接上凹槽、下凹槽的转动轴。通过上述连接件,可以方便的通过下凹槽将弹性卡扣卡接在边缘框架、横支架上,然后再将曝气管卡接在上凹槽中,提高设置曝气盘的效率,方便安装。 本装置可以分行平行排布在养殖池内,也可以相互交错分布在养殖池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安装简单快捷,使用方便,养殖池的水池底部曝气增氧,能解决原有的悬挂式曝气装置对大棚空间的占用,水表溶氧不均匀,溶氧装置位置调整作业时收取及排布繁琐的问题。 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曝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曝气管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曝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软管与支管道连接件剖视图。 图8是曝气管与软管连接件剖视图。 图9是堵头剖视图。 图10是弹性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11是曝气增 附图标记说明:1-风机;2-主管道;3-支管道;4-曝气盘;5-曝气增氧管;6-横向支撑杆;7-边缘框架;8-竖向支撑杆;9-软管;10-封头;11-调节绳;12-弹性卡扣;13-牵引绳;14-固定块;15-上凹槽;16-转动轴;17-下凹槽;18-连接件;19-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 参见图1,本技术的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包括风机1、主管道2、支管道3、曝气盘4,所述的曝气盘4包括边缘框架7,边缘框架7上设有竖向支撑杆8、横向支撑杆6,边缘框架7及横向支撑杆6固定曝气增氧管5,曝气增氧管5的一端通过软管9连接支管道3,曝气增氧管5的另一端被封头10封堵;曝气盘4连接调节绳11,调节绳11的另一端固定在养殖池的池壁上;曝气盘4的底部还设有固定装置。 参见图2,所述的边缘框架7为圆形,横向支撑杆6在圆形边缘框架7的中心处相互交错,横向支架的端头处与边缘框架7固定在一起。 参见图3,所述的固定装置设有固定块14,固定块14通过牵引绳13悬挂在曝气盘4上。固定块14可以采用金属块或石块。 参见图4,曝气增氧管5绕成圆形,曝气增氧管5的未端位于圆形的边缘处且通过封头10封堵,曝气增氧管5的进气端品位于中心处,这样设置目的在于:中心部分的曝气气压相对较大,边缘部分的曝气的气压相对较小,易形成向上涌动的圆形波动水柱,增加养殖池表面的水通过空气进行溶解氧气。 参见图5,所述的边缘框架7为矩形,横向支撑杆6平行等距分布,横向支撑杆6的两端连接边缘框架7。 参见图6,曝气增氧管5绕固在矩形的边缘框架7及横支撑上,该方式适用于较狭长的养殖池。 参见图4、图6、图8、图9,曝气增氧管5的末端的封头10的截面呈塔状,设有三层环状凸起,环状凸起之间为凹槽,以防止从末端漏气。曝气增氧管5与软管9通过连接件18相连接,连接件18截面呈对称的塔状,每侧各设有三层环状凸起,环状凸起之间为凹槽,以防止从连接端漏气。 图7所示为软管9与支管道3连接件19,其一端为塔状结构,设有环状凸起及凹槽,另一端设有螺纹与支管道3螺旋连接。 本装置设置专用的连接件18、19,可以方便的进行组装及拆卸及管件的维护等工作。 参见图10、图11所示,所述的边缘框架7及横向支撑杆6设有弹性卡扣12,所述的弹性卡扣12呈长方体状,弹性卡扣12设有上凹槽15、下凹槽17,连接上凹槽15、下凹槽17的转动轴16,曝气增氧管5通过弹性卡扣12固定。曝气增氧管5与横向支撑杆6相互交错、具有夹角的情况下利用转动轴16的转动方便的进行固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包括风机、主管道、支管道、曝气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盘包括边缘框架,边缘框架上设有竖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边缘框架及横向支撑杆固定曝气增氧管,曝气增氧管的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支管道,曝气增氧管的另一端被封头封堵;曝气盘连接调节绳,调节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养殖池的池壁上;曝气盘的底部还设有固定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包括风机、主管道、支管道、曝气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盘包括边缘框架,边缘框架上设有竖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边缘框架及横向支撑杆固定曝气增氧管,曝气增氧管的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支管道,曝气增氧管的另一端被封头封堵;曝气盘连接调节绳,调节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养殖池的池壁上;曝气盘的底部还设有固定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边缘框架及横向支撑杆设有弹性卡扣,曝气增氧管通过弹性卡扣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亭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海城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