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气机机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01954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气机机匣,包括可组装的第一半机匣和第二半机匣,第一半机匣和第二半机匣组装后为桶状结构;第一半机匣包括第一安装边,第一半机匣与第二半机匣的相对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安装边;第二半机匣包括第二安装边,第二半机匣与第一半机匣的相对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安装边;第一安装边与第二安装边对齐固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压气机机匣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重量轻。采用该机匣后装拆静子叶片时不须分解转子叶片,转子平衡精度不会遭到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气机机匣
本技术涉及压气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压气机机匣。
技术介绍
现有的非等外径多级压气机机匣,多采用带有安装边和加强筋的分段圆环式结构,各段机匣通过螺栓连接。分段圆环式机匣结构具有刚性好、便于加工的优点,但安装工程所需零件数目较多,且装拆静子时须分解转子叶片。使用过程中转子已经实现动平衡。但为了装拆静子,转子须重新分解、装配,降低转子动平衡精度。不利于生产过程中对静子的检查或修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气机机匣,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装拆静子需先分解转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气机机匣,包括可组装的第一半机匣和第二半机匣,第一半机匣和第二半机匣组装后为桶状结构;第一半机匣包括第一安装边,第一半机匣上与第二半机匣相对的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安装边;第二半机匣包括第二安装边,第二半机匣上与第一半机匣相对的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安装边;第一安装边与第二安装边对齐固接。 进一步地,第一半机匣的内壁的半径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递减,第一半机匣的内壁从第一端向第二端依次设置第一榫槽和第二榫槽;第二半机匣的内壁的半径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递减,第二半机匣的内壁从第一端向第二端依次设置第三榫槽和第四榫槽;组装后第一榫槽与第三榫槽两端对接,处于同一平面;组装后第二榫槽与第四榫槽两端对接,处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第一半机匣还包括两条止动条,止动条分别夹于第一半机匣和第二半机匣的两相接安装端面上,两条止动条的顶端分别与第一榫槽的顶边对齐,止动条的低端分别与第二榫槽的低面平齐。 进一步地,第一半机匣和第二半机匣组装后安装端面形成轴对称的第一安装侧和第二安装侧,第一安装侧的第一安装边靠近第一安装边的底部的内壁上设置第一密封槽;第二安装侧的第二安装边靠近第二安装边底部的内壁上设置第二密封槽。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均为L型密封槽。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槽内安装密封胶后密封胶抵接于第二半机匣的安装端面上;第二密封槽内安装密封胶后密封胶抵接于第一半机匣的安装端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边和第二安装边上对应设有多个螺栓孔,第一半机匣和第二半机匣通过安装于螺栓孔的螺栓固接,螺栓为精密螺栓。 进一步地,螺栓中二分之一为精密螺栓。 进一步地,第一半机匣和第二半机匣的内壁上还间隔设有第一铝硅涂层、第二铝硅涂层和第三铝硅涂层,转子分别安装于第一铝硅涂层、第二铝硅涂层和第三铝硅涂层处。 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提供的压气机机匣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重量轻。采用该机匣后装拆静子叶片时不须分解转子叶片,转子平衡精度不会遭到破坏。叶片间隙测量、检查或修理压气机中转、静子叶片,只需分解一半机匣即可进行,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压气机机匣组装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压气机机匣A-A向侧视示意图;以及 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压气机机匣B-B向侧视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第一半机匣;2、第二半机匣;31、第一安装边;32、第二安装边;311、第一安装侧;312、第二安装侧;4、螺栓;51、第一榫槽;52、第二榫槽;53、第三榫槽;54、第四榫槽;6、静子组件;7、止动条;80、第一密封槽;82、第二密封槽;100、第一铝硅涂层;101、第二铝硅涂层;102、第三铝硅涂层;11、安装凸台;12、引气管;13、放气活门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压气机机匣。如图1所示,该压气机机匣包括可组装的第一半机匣I和第二半机匣2。第一半机匣I和第二半机匣2的结构平面对称。第一半机匣I的侧壁相应位置上安装有多个引气管12和放气活门安装座13。引气管12和放气活门安装座13的安装位置与常用压气机机匣相同。 如图2所示,第一半机匣I为桶状结构的一半。第一半机匣I的内壁半径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递减。第一半机匣I包括安装凸台11、第一安装边31、第一榫槽51、第二榫槽52和第一密封槽80。第一密封槽80为L型密封槽。第一半机匣I的内壁从第一端向第二端依次设置第一铝硅涂层100、安装凸台11、第二铝硅涂层101、第一榫槽51、第三铝硅涂层102和第二榫槽52。 安装凸台11间隔设置于靠近第一端的第一半机匣I侧壁上。安装凸台11为贯通孔。第一榫槽51和第二榫槽52为T型榫槽。四分之一静子组件6分别插入第一榫槽51和第二榫槽52内。静子组件6包括4个扇形部分,组合后形成圆环型的静子组件6。静子组件6包括静子本体和安装于静子本体内侧的多个叶片。静子本体为片状扇形结构。静子本体可插入榫槽内卡接固定。在第一半机匣I上第一榫槽51和第二榫槽52的端面上设置止动条7。止动条7为长条状块体。止动条7最高处与第一榫槽51的顶边对齐。止动条7的低端与第二榫槽52的低面平齐。第一半机匣I与第二半机匣2的相接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安装边31。在第一安装边31的第一安装侧311靠近底部的内壁上设置第一密封槽80。第一安装边31上设置多个螺栓孔。第一铝硅涂层100、第二铝硅涂层101和第三铝硅涂层102的铝硅涂层能保护机匣,防止使用过程中机匣的损伤。 第二半机匣2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第二半机匣2为桶状结构的一半,由于第一半机匣I与第二半机匣2结构大部分相同,故在此相同部分省略。第二半机匣2的内壁半径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二半机匣2的内壁从第一端向第二端依次设置第一铝硅涂层100、安装凸台11、第二铝硅涂层101、第三榫槽53、第二铝硅涂层101和第四榫槽54。第三榫槽53与第一半机匣I上的第一榫槽51两端口对齐。组装后第一榫槽51与第三榫槽53处于同一平面。第四榫槽54的两端口与第二榫槽52两端口对齐。组装后第二榫槽52与第四榫槽54处于同一平面。第二半机匣2与第一半机匣I相对的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安装边32。第二安装边32上设置多个螺栓孔。在第二安装边32的第二安装侧312靠近底部的内壁上设置第二密封槽82。第二密封槽82为L型密封槽。 参见图1,组装时,第一半机匣I的第一榫槽51、第二榫槽52内分别插入四分之一静子组件6。第二半机匣2的第三榫槽53和第四榫槽54内分别插入四分之一静子组件6。第一半机匣I的第一密封槽80内安装密封胶。第一密封槽80内的密封胶抵接于第一安装侧311的第二半机匣2上。第二半机匣2的第二密封槽82内安装密封胶。第二密封槽82内的密封胶抵接于第二安装侧312的第一半机匣I上。使得组装后的第一半机匣I和第二半机匣2相接面能密封。止动条7夹于第一半机匣I和第二半机匣2的相接处。止动条7能防止静子组件6在第一榫槽51、第二榫槽52、第三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气机机匣,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组装的第一半机匣(1)和第二半机匣(2),所述第一半机匣(1)和第二半机匣(2)组装后为桶状结构;所述第一半机匣(1)包括第一安装边(31),所述第一半机匣(1)上与所述第二半机匣(2)相对的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边(31);所述第二半机匣(2)包括第二安装边(32),所述第二半机匣(2)上与第一半机匣(1)相对的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安装边(32);所述第一安装边(31)与所述第二安装边(32)对齐固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气机机匣,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组装的第一半机匣(I)和第二半机匣(2),所述第一半机匣(I)和第二半机匣(2)组装后为桶状结构; 所述第一半机匣(I)包括第一安装边(31),所述第一半机匣(I)上与所述第二半机匣(2)相对的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边(31); 所述第二半机匣(2)包括第二安装边(32),所述第二半机匣(2)上与第一半机匣(I)相对的安装端面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安装边(32); 所述第一安装边(31)与所述第二安装边(32)对齐固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气机机匣,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半机匣(I)的内壁的半径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递减,所述第一半机匣(I)的内壁从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依次设置第一榫槽(51)和第二榫槽(52); 所述第二半机匣(2)的内壁的半径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递减,所述第二半机匣(2)的内壁从第一端向第二端依次设置第三榫槽(53)和第四榫槽(54); 组装后所述第一榫槽(51)与所述第三榫槽(53)两端对接,处于同一平面; 组装后所述第二榫槽(52)与所述第 四榫槽(54)两端对接,处于同一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气机机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机匣(I)还包括两条止动条(7), 所述止动条(7)分别夹于所述第一半机匣(I)和所述第二半机匣(2)的两相接安装端面上, 两条所述止动条(7)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榫槽(51)的顶边对齐,所述止动条(7)的低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榫槽(52)的低面平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林谭旭刚景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