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拌肥药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36219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拌肥药剂,该拌肥药剂是以活性成分I和活性成分II为杀虫活性成分,再加入肥料增效剂和其它农药辅助成分制备而成的;活性成分I为杀虫单,活性成分II为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呋虫胺中的任意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拌肥药剂与肥料拌匀后撒施或者沟施使用,可以有效防治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玉米蚜虫和地下害虫,并且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样,本发明专利技术拌肥药剂也可以防治小麦、花生、烟草、甘蔗和桉树等其它作物的螟虫、蚜虫及地下害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拌肥药剂,该拌肥药剂是以活性成分I和活性成分II为杀虫活性成分,再加入肥料增效剂和其它农药辅助成分制备而成的;活性成分I为杀虫单,活性成分II为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呋虫胺中的任意一种。本专利技术拌肥药剂与肥料拌匀后撒施或者沟施使用,可以有效防治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玉米蚜虫和地下害虫,并且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样,本专利技术拌肥药剂也可以防治小麦、花生、烟草、甘蔗和桉树等其它作物的螟虫、蚜虫及地下害虫。【专利说明】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拌肥药剂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拌肥药剂。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提高粮食产量势在必行。玉米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原料和工业原料进行消费,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玉米还是后续产品最多的粮食品种,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工业被称为“黄金产业”。随着玉米深加工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用玉米消费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成为拉动玉米消费的“火车头”。 玉米螟、玉米蚜虫和玉米地下害虫为危害玉米主要的害虫。三种害虫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近年来,虫害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因而,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治已成为困扰农户最大的问题。 农药和肥料都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化学品。农药是用来防治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的各种病虫草害,而肥料在为作物提供营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农药与肥料有效结合,既能有效防控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又能保障作物必须的营养成分,而且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成本。目前市场上有些药肥产品虽然将二者有效结合,但也存在明显缺点。 首先,市场管理混乱,产品良莠不齐。在农药和肥料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的今天,将农药和肥料“合二为一”的药肥合剂的优势显而易见。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已将药肥合剂推向市场,被第二次国际化肥会议认为现代最有希望的药肥合剂就是在肥料中加入除草剂、微量元素和生长调节剂。而我国药肥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自从“金稻龙”出世后,国内众多厂家纷纷效仿,药肥产品缺少行业标准,市场管理混乱,导致假货、次货横行,对市场造成了不小冲击,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药肥产品应用具有局限性。目前已有的药肥产品均是面向水稻田的,目前还没有针对旱地作物的药肥产品,适用范围不广,普及面亦不大。此外,药肥产品的药用效果不够优秀,以除草药肥为例,对于一些常见的、非顽固杂草的防治效果还可以,但是对于大面积爆发的草害、顽固杂草却显得无能为力。对于某地存在恶性杂草的地方,不可避免的要额外再使用除草剂,这样药肥的竞争能力就相对低下。如果除草药肥的除草效果能达到与其它除草剂一样的防治效果,它们的竞争力无疑会大大的提高。 再次,市场上药肥的价格较贵,性价比不高。只使用药肥,平均一亩地就要花费30-35元左右,与传统的施肥和喷药相比,一亩地足足多了 10元左右。并且只是在除草上有些用,其它功效并不明显。老草也除不去,要另外买农药喷虫、除老草,后期还要追加肥料。因此,除了能节省人工以外,药肥没有特别能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对于一些种植面积少的普通农户来说,省出来的人工费用还抵不过增加的成本,而拌肥用农药与常规农药价格并无显著增加,但加入了肥料增效剂和特殊组分,可以有助于活性成分和肥料增效剂吸附在肥料上,因此,与药肥类产品相比,拌肥农药价格更具优势,且功能性更强。 最后,目前的药肥产品对使用时间和方式有一定要求,与传统的农事操作有诸多不同之处,以金稻龙返青除草药肥为例,其使用方法是在插秧或抛秧后7天后施用一次,每亩用量5-7公斤,施后保持3-5厘米的水层5-7天,这期间只能续灌水不能排水,但是必须要注意不能让水淹没苗心,以免发生药害,如果秧苗弱小,容易被水淹的可推迟两天再施用。而一般农民水稻施肥用有机肥、磷化肥作基肥,钾肥主要作分蘖肥,采用多次匀施的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究员陈福良认为,药肥存在两大明显缺点:一是肥料和农药在使用时间上并不同步,施肥时不一定要喷药,喷药时并不需要施肥;二是农作物的种植都是肥料的用量比农药大很多,一亩地需要20斤左右的肥料,对农药的需求则可能只有200克,比例上的差距,必然导致药肥功效不大。 专利CN103098818A中也提到杀虫单和噻虫胺的复配组合物,但该专利只是将杀虫单和噻虫胺组合物做成药肥,而并未提及该组合物和肥料增效剂配合使用,将含杀虫单的组合物与肥料增效剂加工成拌肥药剂使用,不但可以提高防治虫害的效果,还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本专利技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专利CN101001525A中也提及肥料增效剂,但该专利中肥料增效剂是采用普通方式使用不利于发挥其作用,本专利技术将农药有效成分与肥料增效剂等制备成拌肥药剂产品,将农药、肥料增效剂和肥料三者密切结合,即可以发挥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特性又可以发挥增效剂对肥料增效的作用。 鉴于传统防治玉米害虫方法的不足和当前市场上药肥产品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开发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拌肥药剂产品,该拌肥用农药产品除具有防控虫害性能外,还通过添加肥料增效剂,显著提高了肥效,使用拌肥用农药产品后,作物生长期不需要再施肥即能满足营养需求,并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拌肥药剂在使用前只需将药剂与肥料简单混合,可以将农药活性成分和肥料增效剂均匀粘附在肥料上,然后将其撒施,没有特殊要求,本专利技术拌肥药剂产品使用简单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虫害防治和提高肥效双重功能的拌肥药剂及其应用方法。 所述拌肥用农药解决了农民单一的杀虫或单一施肥等耗时费力的问题,从而达到一药多用的目的,与底肥、追肥配合使用,既能有效防治虫害,又能显著提高肥效。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拌肥药剂,主要含有杀虫活性成分1、活性成分II和肥料增效剂。所述活性成分I为杀虫单,活性成分II选自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呋虫胺中的任一种;活性成分I杀虫单和活性成分II的重量占拌肥药剂总重量的1-90%,肥料增效剂所占重量百分比为1-50%,活性成分I杀虫单:活性成分II重量比为1: 10~10:1。 作为优选,所述活性成分I杀虫单和活性成分II的重量占拌肥药剂总重量的1-70%,肥料增效剂所占重量百分比为1_30%,其中活性成分I杀虫单:活性成分II重量比为1:1~10: I。 所述肥料增效剂选自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或其它增效剂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脲酶抑制剂选自硫代磷酰三胺及其主要代谢产物N_(正丁基)磷酰三胺、硫代磷酰三胺、苯基膦酰二胺、环己基硫代磷酸三酰胺、环己基磷酸三酰胺和磷酰三胺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硝化抑制剂选自氮-吡啶(2-氯-6(三氯甲基)-吡啶)、双氰胺、卜甲基吡唑及其代谢产物3-甲基吡唑、4-氨基三唑、硫代硫酸铵、硫脲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其它增效剂选自聚天门冬氨酸或纳米碳。 所述拌肥药剂可制备成的剂型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中的任一种。 所述拌肥药剂还含有其它农药辅助成分,其它农药辅助成分为溶剂、润湿分散剂、高分子壁材和填料。 所述辅助成分中溶剂选自甲醇、异丙醇、乙二醇、丙二醇、二甲苯、三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拌肥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拌肥药剂主要含有杀虫活性成分I、活性成分II和肥料增效剂;其中活性成分I为杀虫单,活性成分II选自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呋虫胺中的任一种,活性成分I杀虫单和活性成分II的重量占拌肥药剂总重量的1‑90%,肥料增效剂的重量占拌肥药剂总重量的1‑50%,其中活性成分I杀虫单:活性成分II重量比为1∶10~10∶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忠伟戴洪涛朱斌欧小青梁志妙
申请(专利权)人:北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