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笔芯式自动换尖芯书绘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2226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排笔芯式自动换尖芯书绘笔,系在内笔杆周圆上设置数个轴向贯穿笔芯管,可容纳多排预削笔芯。内笔杆系套入一外笔管及一旋转笔管,其中旋转笔管壁上有一V字形凹槽,其内围形成一弹性钩具并向内弯曲延伸一钩头,伸入笔芯管中心,一出芯管系套进旋转笔管中,可容纳内笔杆前端之推杆伸入其中,操作时,转动旋转笔管使钩头伸入欲露出笔芯之笔芯管中,将内笔杆往上推,钩头将笔芯顶出笔芯管,而掉落至出芯管中,再把内笔杆往下推带动杆向下,而将笔芯部分顶出芯管。(*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传统的铅自动免削笔结构有关。尤指一种多排笔芯式自动换尖芯书绘笔。目前习用之铅笔大约可分成三类,第一种为最早之木质铅笔,经常要用刀片或削笔机尖笔芯,不但不方便又不安全。第二种为预削笔芯式免削铅笔,系将多节预削笔芯置入笔管,当笔芯变钝或折断时,只要将该节笔芯抽换掉,露出新的笔芯,但是在换装过程中得用双手碰触笔芯,容易玷污手部,因此在市面上已推出一种无须用手碰触换装笔芯之免削铅笔,具有实用、卫生、方便之优点。第三种为细笔芯按压式自动免削铅笔,因其笔芯大约为0.5毫米所以书写时笔芯始终保持尖细,而经常用作制图铅笔。综观以上所述,各种类型之铅笔都有其特点,但是其共同缺点系一支铅笔只能采用一种硬度之笔芯,如HB、B2、B等,因为各种硬度之笔芯皆有其特定用处,B2多用于划电脑卡片,H多用于制图时之绘线,或HB多用于平时之书写等。所以在需要使用多种硬度笔芯之场合,都得准备所需之数种铅笔或笔芯,造成使用上、携带时之不便。故现今尚需一种能将多种硬度笔芯置于一笔管内,并能立即精确地变换笔芯之书绘笔。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具有多种硬度笔芯之自动换尖芯书绘笔。本专利技术一种多排笔芯式自动换尖芯书绘笔,系包含一内笔杆、一外笔管、一出芯管及一旋转笔管,其中内笔杆底端系一向下延伸之推杆,并在内笔杆周圆上开设数个均匀分布之轴向贯穿笔芯管,并于笔芯管上开设轴向导槽,各笔芯管可分别容纳不同之笔芯。在内笔杆底端开设一环状导槽,其下方之笔芯管内管壁上设有突出部,使在此段之笔芯不会掉落。外笔管系一中空圆管可容纳内笔杆套入其中,其底端处开设有一定位孔,而其顶端开设有限位导槽,使内笔杆顶端之突子嵌入其中,以限制内笔杆之上下运动行程。旋转笔管系一中空圆管,其底端为收缩管壁,而其顶端套入外笔管之底端,并在旋转笔管壁上设有数个分别与笔芯管各相对应之突点,可嵌入定位孔中。旋转笔管腰部管壁上开有一V字形凹槽,其内围可形成一弹性钩具并具有向内弯曲之钩头,可经由轴向导槽伸入笔芯管中。出芯管亦为一中空圆管,系容纳推杆及笔芯,其顶端设有凸缘使出芯管置于旋转笔管中,凸缘恰好位旋转笔管之收缩管壁内壁顶端,并使出芯管之底端稍微露出旋转笔管。出芯管上开有二纵向贯通槽道,使出芯管稍具弹性,其底端之管壁给予适当地缩小,以提供此段内笔芯一相当制动力,并在受一推力时,立即能稍微扩张出芯管壁,而顺利使部分体积滑出出芯管,并且出芯管之底端受旋转笔管底端出口给予之紧迫力,夹持住笔芯以利书写。操作时转动旋转笔管使欲露出笔芯相对应之突点嵌入定位孔内,即钩头恰好伸入欲露出笔芯管中,将内笔杆往上推。钩头沿著轴向导槽相对向下运动将笔芯顶出笔芯管,并因推杆已滑出出芯管,而使笔芯滑落至出芯管内,再将内笔杆向下推,使推杆将笔芯顶出部分体积而可用以书写。在限位导槽底端开一环向书写固定凹槽,可旋转内笔杆使突子嵌入书写固定凹槽,不但限制内笔杆运动而且推杆顶住笔芯,使笔芯不易晃动以利书写。欲更换笔芯时,只要依以上之程序将欲露出之笔芯顶出进入出芯管内并碰触到已露出之笔芯顶面,再将内笔杆向下推,推杆即施一推力于欲露出笔芯,使已露出之笔芯脱离,并顶出欲露出之笔芯部分体积,达到更换笔芯之目的。欲收回笔芯时,将笔芯对著桌面或以手指用力顶回出芯孔,再适度提高内笔杆,使推杆之高度不会碰触到欲收回笔芯顶面,并且此时突子系在限位导槽中近中间处,在此沿轴向开一收芯固定凹槽,并旋转内笔杆使突子嵌入收芯固定凹槽,限制内笔杆之运动。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之
技术实现思路
、功效及目的,兹配合实施例图式,作更详细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所示系本专利技术之立体分解图;图2所示系本专利技术之立体组合图;图3所示系本专利技术之侧视剖面图,显示笔芯尚在笔芯管裹面之情形;图4所示系本专利技术之侧视剖面图,显示将内笔杆往上拉,笔芯掉落至出芯管内之情形;图5所示系本专利技术之侧视剖面图,显示将内笔杆向下推,笔芯被推杆部分推出出芯管之情形;图6所示系本专利技术之侧视剖面图,显示最下节笔芯折断欲更换新笔芯之情形;图7所示系本专利技术之侧视剖面图,显示最下节笔芯被桌面顶回出芯管之情形;图8所示系图7沿著8~8线所作之剖面图;图9所示系图7沿著9~9线所作之剖面图,显示钩头位于笔芯管中,而且此段内笔杆外径较小;以及图10所示与图9相似,惟钩头系位于二笔芯管之间。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包含有内笔杆(10)、外笔管(20)、出芯管(30)及旋转笔管(40),其中内笔杆(10)底端有一向下延伸之推杆(14),内笔杆(10)周圆上开设有数个均匀分布之轴向贯穿笔芯管(11),各容纳一排多个轴向串列之笔芯(50),其硬度可各不相同,如常用之HB、B2笔芯等,并且在各笔芯管(11)与内笔杆(10)壁间均开设轴向导槽(12)。在内笔杆(10)近底端处开设一环状导槽(13),其下方之笔芯管(11)外径予以适当地缩小,如图8及图9所示,使此段之轴向导槽(12)槽宽度增加,以利旋转笔管(40)上之钩头(472)能顺利地伸入此段管内,而此段笔芯管(11)内壁面更设有突出部(111),使在此段之笔芯(50)受到适当之制动,不会自然掉落出笔芯管(11)。另外在内笔杆(10)顶端套接一笔帽(15)并嵌八一橡皮擦(16)于笔帽(15)中,防止笔芯(50)从笔芯管(11)顶端掉出,并在笔帽(15)下方之内笔杆(10)杆壁上设置一笔夹部(17),其上设有突球(171),以利手部下压或上推内笔杆(10)。笔夹部(17)正下方之内笔杆(10)壁上更设有突子(18)。外笔管(20)系一中空圆管,可容纳内笔杆(10)套入其中作上下之运动,其顶端壁上开设有一轴向限定导槽(21)使突子(18)嵌入其中以限制内笔杆(10)上下运动行程,并在限位导槽(21)顶端至外笔管(20)顶端间亦开设一宽度较小之槽道(22),使内笔杆(10)套入外笔管(20)时,突子(18)可穿过槽道(22)进入限位导槽(21)中,亦使突子(18)进入限位导槽(21)后不致由上方脱离。旋转笔管(40)亦为一中空圆管,其外径系与外笔管(20)之外径相同,可容纳内笔杆(10)套入其中,其顶端管壁(41)外径被适当地缩小,以套入其内径被适当地扩大之外笔管(20)底端管壁(23)中,并使此段管壁内径与外笔管(20)其余处之内径相同,以利内笔杆(10)上下运动,另外在顶端管壁(41)上开有二纵向贯通槽道(42)使此段管壁稍具有弹性,以利于其顺利地套进外笔管(20),并且其管壁上具有二突环(43)恰好嵌入底端管壁(23)上之二环状凹槽(24),而且顶端管壁(41)系先套接一管衬(26)再套入底端管壁(23)中,使旋转笔管(40)套进外笔管(20)后不会掉落并可自由转动。在旋转笔管(40)顶端管壁(41)环面上均匀设置数个与笔芯管(11)数量相同之突点(44),其上可绘上各笔芯管(11)容纳之笔芯硬度之标志,并在底端管壁(23)上开一定位孔(25)恰好让突点(44)嵌入其中,以设定旋转笔管(40)之旋转位置。旋转笔管(40)其底端为收缩管壁(45)状,其内部系套入出芯管(30)。出芯管(30)系一中空圆管,可容纳推杆(14)及笔芯(50),其顶端设有一凸缘(31),当出芯管(30)置于旋转笔管(40)内,凸缘(31)恰好位于收缩管壁(45)顶端,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排笔芯式自动换尖芯书绘笔,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内笔杆,其周圆上开设数个均匀分布之轴向贯穿笔芯管,该笔芯管底端内壁面设置有突出部,提供一适当制动力,以防止笔芯自然掉落,并当笔芯受一推力,可向下滑出该笔芯管,在各该笔芯管与该内笔杆壁间均 开有轴向导槽,由该内笔杆底端向下延伸一推杆,并在该内笔杆近顶端壁上设一突子;一外笔管,系一中空圆管,以容纳该内笔杆套入其中中,其顶端设一轴向限位导槽,使该突子嵌入其中限制该内笔杆上下运动行程;一旋转笔管,系一中空圆管,其底端系收缩管 壁状,其顶端套入该外套管底端而能作转动运动,其腰部管壁上开有一V字形凹槽,其内围形成一弹性钩具并向内弯曲延伸一钩头,该钩头系经由该轴向导槽伸入该笔芯管中,并置于下方笔芯之顶面上方;以及一出芯管,系一中空圆管,其顶端设有凸缘,该出芯管系套 进该旋转管,使该凸缘恰好位于该收缩管壁内壁面顶端,该出芯管底端被适当地予以缩小形成一细管恰好稍微露出该旋转笔管底端出口,提供一适当制动力量,防止笔芯自然掉落,该出芯管上开有二纵向贯通槽道,使管壁稍具弹性,使笔芯受一推力而可稍微扩张管壁,以利笔芯通过,当该突子位于该限位导槽底端,该推杆伸入该出芯管中,以及该突子沿该限位导槽运动至顶端,该推杆向上滑出该出芯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俊良
申请(专利权)人:达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