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气胸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13694 阅读:3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0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医用气胸针,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具有开口且底部设置有通孔;在容纳腔下方设置有下端具有尖端的刺入管,容纳腔和刺入管之间紧密安装有可拆式卡扣环;容纳腔内设置有气流单向阀,单向阀的底部向下连通设置有中空排气管,排气管向下穿过通孔并同轴设置在卡扣环和刺入管的内部,排气管的下端不超出刺入管的尖端,且排气管与尖端底部的距离小于卡扣环的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没有一种便于携带、适应于紧急使用的气胸急救仪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气胸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用气胸针。
技术介绍
气胸又称肺膜穿、爆肺,中医病名为胸痹、喘症,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致使胸膜腔内的气压上升,当该气压超过人体能承受的范围时,对肺部进行挤压,造成患者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休克,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患者死亡。经过调查后,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专用设备进行治疗,该设备体积大、质量高且不利于移动,通常放置于医院的相应科室,当病人突发气胸疾病时,若没有即时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可能引起生命危险。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便于携带、适应于紧急使用的气胸急救仪器,当进行抗洪抢险,地震救灾,部队演练等紧急任务时,若突发气胸疾病,不仅会影响任务进展,还会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气胸针,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和操作使用,适应于多种紧急情况下的使用,且医疗救治效果好。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气胸针,包括: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具有开口且底部设置有通孔;在容纳腔下方设置有下端具有尖端的刺入管,容纳腔和刺入管之间紧密安装有可拆式卡扣环;容纳腔内设置有气流单向阀,单向阀的底部向下连通设置有中空排气管,排气管向下穿过通孔并同轴设置在卡扣环和刺入管的内部,排气管的下端不超出刺入管的尖端,且排气管与尖端底部的距离小于卡扣环的高度。进一步的,刺入管的内部同轴设置有限位导向环,限位导向环的内侧与排气管的外壁紧密配合连接。进一步的,在刺入管的外部水平固定安装有用于限制刺入人体深度的挡板。进一步的,尖端的底端与挡板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6-9厘米。进一步的,单向阀为在顶端具有中空三角体的橡胶材质的腔体,单向阀的三角体左侧面和右侧面为单独的单元,两者的顶部靠拢紧闭。进一步的,卡扣环一侧具有开口。进一步的,卡扣环的高度为1-2厘米。进一步的,限位导向环的数量为一个或均匀设置的多个。进一步的,刺入管的直径为0.2-0.6厘米;排气管的直径为0.3.-0.4.厘米。进一步的,刺入管的直径为0.55厘米;排气管的直径为0.35厘米。通过上述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气胸针,当病人突发气胸疾病时,可以立即进行紧急救治,缓解病情,特别是在进行抗洪抢险,地震救灾,部队演练等紧急任务时,能即时解除患者痛苦,保证任务顺利进展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医用气胸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单向阀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单向阀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单向阀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的卡扣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医用气胸针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医用气胸针,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长方体容纳腔2,容纳腔2底部设置有通孔;设置于容纳腔2内部的气流单向阀I ;该单向阀可以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任何单向阀,只要尺寸大小合适,能实现相同功能即可,本实施例不对单向阀做任何限定。现介绍一种单向阀作为示例:如图2、3和4所示,所述单向阀I为橡胶材质的且在顶端具有中空的三角体的腔体,所述单向阀I的三角体左侧面8和右侧面9均为单独的单元,两者的顶部靠拢紧闭。当单向阀I内部的气压大于外部的气压时,左侧面8和右侧面9分开,气体从左侧面8和右侧面9中间的缝隙出去,但气体不能从外界进入所述单向阀I的内部。在单向阀I的底部,设置有与单向阀I连通的中空排气管3,排气管3通过通孔伸出在容纳腔2的下方;在容纳腔2下方设置有圆柱形的可拆式卡扣环7,卡扣环7的上端与容纳腔2的下表面紧密接触,卡扣环7的下端与刺入管4的上端表面紧密接触。如图5所示,卡扣环7—侧具有开口,卡扣环7的高度为1-2厘米,1.5厘米为宜。使用时,可以通过开口直接将卡扣环7剥离。下端具有尖端10的中空圆柱形刺入管4,刺入管4的内部同轴设置有限位导向环6,限位导向环6的内侧与排气管3的外壁紧密配合连接。排气管3同轴设置于卡扣环7和刺入管4的中空圆柱形腔内,排气管3通过限位导向环6与刺入管4连接,排气管3不超出刺入管4,且排气管3与尖端10底部的距离小于卡扣环7的高度。排气管3通过分别设置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两个限位导向环6连接。卡扣环7的主要作用是限制容纳腔2和与之连通的排气管3相对于刺入管4进行相对运动。刺入管4的直径为0.5-0.6厘米;排气管3的直径为0.3-0.4厘米。较为常用的尺寸是:刺入管4的直径为0.55厘米;排气管3的直径为0.35厘米。本技术在使用时,向下用力使刺入管4插入病人的气胸患病处,然后剥离卡扣环7,手持容纳腔2向下推动使排气管3穿出刺入管4,在排气管3向下运动的同时,排气管3与刺入管4之前的限位导向环起到导向作用,排气管3的底部到达患处时,患处的气体由于自身压力大于大气压,从排气管3经单向阀I排出体外,如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方案,提供一种医用气胸针,当病人突发气胸疾病时,可以立即进行紧急救治,缓解病情,特别是在进行抗洪抢险,地震救灾,部队演练等紧急任务时,能即时解除患者痛苦,保证任务顺利进展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唯一不同的是在刺入管4的管面上增设了圆环形的挡板5,尖端10的底端与挡板5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6-9厘米。这样做的目的是更方便的使用气胸针,由于大部分病人气胸的患处与人体表面的距离一定,因此挡板5可以起到限制刺入管4过多插入人体体内的效果,使用时可以不必担心插入得过深,造成其他器官损害的情况发生。通过上述方案,提供一种具有环形挡板的医用气胸针,当病人突发气胸疾病时,可以立即进行紧急救治,缓解病情,特别是在进行抗洪抢险,地震救灾,部队演练等紧急任务时,能即时解除患者痛苦,保证任务顺利进展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增加挡板后,只要找准了患处,非医务人员也可以较为准确是使用气胸针,增加了气胸针使用的覆盖面。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用气胸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腔(2),所述容纳腔(2)的顶部具有开口且底部设置有通孔; 在所述容纳腔(2)下方设置有下端具有尖端(10)的刺入管(4),所述容纳腔(2)和刺入管(4)之间紧密安装有可拆式卡扣环(7); 所述容纳腔(2)内设置有气流单向阀(1),所述单向阀(1)的底部向下连通设置有中空排气管(3),所述排气管(3)向下穿过所述通孔并同轴设置在所述卡扣环(7)和刺入管(4)的内部,所述排气管(3)的下端不超出所述刺入管(4)的尖端(10),且所述排气管(3)与所述尖端(10)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卡扣环(7)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气胸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腔(2),所述容纳腔(2)的顶部具有开口且底部设置有通孔; 在所述容纳腔(2)下方设置有下端具有尖端(10)的刺入管(4),所述容纳腔(2)和刺入管(4)之间紧密安装有可拆式卡扣环(7); 所述容纳腔(2)内设置有气流单向阀(1),所述单向阀(1)的底部向下连通设置有中空排气管(3),所述排气管(3)向下穿过所述通孔并同轴设置在所述卡扣环(7)和刺入管(4)的内部,所述排气管(3)的下端不超出所述刺入管(4)的尖端(10),且所述排气管(3)与所述尖端(10)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卡扣环(7)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气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刺入管(4)的内部同轴设置有限位导向环(6),所述限位导向环(6)的内侧与所述排气管(3)的外壁紧密配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医用气胸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刺入管(4)的外部水平固定安装有用于限制刺入人体深度的挡板(5)。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芳李小飞张涛朱以芳齐海妮陈德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