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田克已专利>正文

活页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8168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活页夹,其整体为塑料制成,可动环分两个阶段进行打开动作,可防止活页不慎脱落,且可提供能插拔少量活页的狭窄的第1打开状态,和可插拔多数活页的较宽广的第2打开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页夹
技术介绍
以前,存在数量较多的下述活页夹,该活页夹是在细长形状的塑 料制基材的一侧部上设置有多个固定环,并且在另一侧部上配置有由 轴构件支持为可旋转且与固定环卡止自如开闭的多个可动环,将预先 设置有与各环对应的插通孔的活页用纸拆卸自如地合订到这种环中。这种先前的活页夹有以下活页夹等,如日本专利第3749893号(专 利文献1)所记载,附于本说明书的图24以及图25中的编号400所 示,将轴构件装入金属制线圈弹簧408,以当使用手指扭动前端具有 钩状卡合手段405的可动第2半环要素402而从固定的第1半环要素 404的卡合手段405'脱离时,轴构件406旋转驱动来促进可动环的打 开动作。然而,这种结构的活页夹中,除了必须准备针对活页夹的不同大 小且弹簧力或长度等不同的弹簧构件以外,也必须精心设计比较复杂 的结构部分,以便在轴构件以及基材上,不从基材脱离地装配上述弹 簧构件并且不损害有效的弹簧作用,因此,制造时间或成本方面存在 问题,而且也产生如下问题,即为了提高线圈弹簧相关构件的耐久性 而使用金属性的轴构件,会导致重量增加或生锈。此外,金属弹簧废 弃时也花费分类劳动和时间。另外,特别是上述日本专利第3749893 号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如果打开环,则半环间一下子大幅度打开, 会导致己合订的活页散乱。一方面,虽然如日本专利第3407672号(专利文献2)中特别是 段落(0024)所说明的那样,提出了如下的活页夹,该活页夹是在轴 本体的外周设有低突起,在轴承部的内周形成具有与该低突起对应的凹凸滑接部,通过这种低突起与滑接部的接触动作,使轴本体的旋转 动作具有适度感,但该低突起仅作为使轴本体的旋转动作停止的制动 器而起作用,虽记载有可在既定位置拿出或放入用的纸类(段落0032),但不具有可静止在既定位置的充分制动力,无法提供能代替 促进环开闭动作的先前的弹簧力。另一方面,日本专利第3775217号(专利文献3),特别是段落(002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即为了防止环脱落的同时,关闭半环要 素时使其具有作用在上打开方向的较弱的回弹力而使钩状卡合装置 卡止,另一方面,通过扭动可动环而打开钩状卡合装置时,该回弹力 促进了打开动作。日本专利第3749893号说明书日本专利第3407672号说明书日本专利第377521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文献1的技术必须使用金属弹簧,废弃时花费分类劳动和时间, 此外,当使可动环打开时,以专利文献1的技术,当环打开操作时,环 一下子大幅度地打开,因此存在活页意外脱落的问题。另一方面,以专利文献2的技术,虽因低突起的作用而在半环前端 间产生极小的间隙,且可拿出或放入活页,但并未利用轴的弹性,而是 利用摩擦,因此在该位置的稳定性差。以专利文献3的技术,虽可以较小间隙地拿出或放入活页,但并未 设置可以较小开度便停止可动环的装置,因此存在开启角度不稳定,合 订的活页散乱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活页夹,以解决上述 产品的上述问题,而且该活页夹整体为塑料制品,可动环分两个阶段进 行打开动作,可防止活页不慎脱落,且可提供可插拔少量活页的狭窄的 第1打开状态,及可插拔多数活页的较宽广的第2打开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解决如上所述上述产品的问题的活页夹,其 构成上具有以下构造。也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活页夹10、 100,其包含..板状基体16,其沿着第1侧缘部12设置有两根固定环14; 及支轴22,其沿着基体的第2侧缘部18配置在基体内所设置的支轴支承 槽20中,且可自由弯曲和自由扭转,并且转动自由地支持在基体的轴承 部24上,在各端部侧的两个部位上,具备通过基体的缺口部26露出到 外部的大径部28,在各大径部的外周突设有与上述固定环配合而形成死 循环的两根可动环30,固定环14以及可动环30,在前端部分别具备利 用该支轴以及可动环的弹性变形而彼此卡合的钩状卡合装置32,支轴22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分离且在半径方向上突出的前凸轮34、 134、 104以及后凸轮36、 136、 102,基体16具有在支轴22转动时上述前凸轮接触的第1卡止部40、 140、 108以及上述后凸轮接触的第2卡止部42、 142、 106,当使可动环卡合到固定环时,前凸轮34、 134、 104接触第1卡止部 40、 140、 108,在支轴22上产生随着支轴22的扭转和第1弯曲的第1 反作用力,当固定环以及可动环处于死循环状态时,该第l反作用力作 用于打开可动环的方向而加强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彼此的卡合力,另一 方面,将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的卡合解除后,第l反作用力会使可动环 从固定环自动打开,在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已脱离可动环的第1打开状态下,上述后凸 轮36、 136、 102与第2卡止部42、 142、 106卡合后,可动环的进一步 打幵受限并在上述可动环前端与固定环前端之间形成可拿出或放入活页 的间隙,当对上述可动环施加随着上述支轴22的第2弯曲而产生的第2 反作用力较大的打开方向的力时,成为如下第2打开状态,即后凸轮36、 136、 102克服第2卡止部42、 142、 106的卡止力,并越过第2卡止部, 上述可动环的前端部从上述固定环的前端部进一步分离。这样,根据本 专利技术可实现两阶段的打开状态。该结构的活页夹中,为了将环从关闭状态打开,首先用手指向两钩 状卡合手装置彼此分离的方向推压可动环的前端。例如,如图l将一对 固定环的钩状卡合装置设于活页夹的轴线方向外侧,将一对可动环的钩 状卡合装置设于活页夹的轴线方向内侧,将两可动环向对方推压而使两者的钩状卡合装置脱离。由于前凸轮从第1卡止部受到第1反作用力,因此可动环自动地成为第1打开状态,且至后凸轮接触第2卡止部的位置为止维持在第1打 开状态。为了将可动环自第l打开状态向打开方向引导至第2打开状态,要 将可动环向打开方向进一步推压。若该推压力超过第2反作用力,则后 凸轮便会越过第2卡止部向第2打开状态移动。一方面,当想要关死循环的情形时,用手指推压可动环使可动环从 第1打开状态相对于固定环关闭后,前凸轮卡合在第l卡止部,对抗因 此而产生第1反作用力,将可动环向固定环推压使它的这种钩状卡合手 段32彼此卡止。在该关闭状态下,由于第1反作用力的作用而使卡止力 得到加强,从而在环的前端部无晃动,又在某种程度的外力作用下仍可 维持卡止状态。另一方面,从第2打开状态向第1打开状态的关闭,用手指将可动 环向固定环的方向推压后,后凸轮与第2卡止部卡合,对抗而产生的反 作用力(未必与第2反作用力相同)进一步推压后,后凸轮越过第2卡 止部,可动环成为第l打开状态。较佳实施方式中,上述轴承部24设置于上述支轴支承槽20的两端 部上,上述支轴支承槽20具有能容许上述支轴22充分弯曲的充分宽度, 以使后凸轮可进行第2卡止部的动作。通过调节后凸轮从支轴的半径方 向的突出高度,可任意设定第2打开状态下可动环相对于固定环的最小 开度。另一实施方式中,基体具有在支轴支承槽20内向支轴22下侧突设 的至少一个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 148。其用意在于不取决于支轴的旋转 角度来一直支撑支轴。由于支轴脱落防止突起必须在成形时一体成形, 齿此,以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页夹(10、100),其包含:板状基体(16),其沿着第1侧缘部(12)设置有两根固定环(14);及支轴(22),其沿着基体的第2侧缘部(18)配置在基体内所设置的支轴支承槽(20)中且可自由弯曲及自由扭转,并转动自由地被支持于基体的轴承部(24),在各端部侧的两个部位具有通过基体的缺口部(26)露出到外部的大径部(28),在各大径部的外周突设有与上述固定环配合而形成死循环的两根可动环(30);其特征在于: 固定环(14)和可动环(30),分别在前端部具有利用该支轴以及可动环的弹性变形而彼此卡合的钩状卡合部件(32), 支轴(22)具有沿圆周方向分离且沿半径方向突出的前凸轮(34、134、104)和后凸轮(36、136、102), 基体(16)具有在支轴(22)旋动时上述前凸轮接触的第1卡止部(40、140、108)和上述后凸轮接触的第2卡止部(42、142、106), 当使可动环卡合到固定环时,前凸轮(34、134、104)接触第1卡止部(40、140、108),在支轴(22)产生随着支轴(22)的扭转和第1弯曲的第1反作用力,当固定环以及可动环处于死循环状态时,该第1反作用力作用于打开可动环的方向而加强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彼此的卡合力,另一方面,将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的卡合解除后,该第1反作用力发挥使可动环从固定环自动打开的力的作用, 在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已脱离的可动环的第1打开状态下,上述后凸轮(36、136、102)卡合于第2卡止部(42、142、106)后,可动环的进一步打开受限而在上述可动环的前端与固定环的前端之间形成可拿出或放入活页的间隙,当对上述可动环施加较随着上述支轴(22)的第2弯曲产生的第2反作用力大于打开方向的力时,成为如下第2打开状态,即后凸轮(36、136、102)克服第2卡止部(42、142、106)的卡止力而越过第2卡止部,上述可动环的前端部从上述固定环的前端部进一步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田浩士
申请(专利权)人:金田克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