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式图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141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立体式图书,包含一书本体,与至少一立体书页。该书本体具有相反的一外面与一内面,和二间隔压设成型于该书本体适当处的折线,这些折线将该外面区分成一封面、一封底,与一连接该封面和该封底的书背,并将该内面区分成一第一内面、一第二内面,与一衔接该二内面且对应该书背的连接面。该立体书页设于该二内面的其中之一,并包括一印设于该立体书页的顶面的图样、一成型凸设于该图样处的第一凸部,和至少一成型凸设于该立体书页适当处并与该第一凸部相间隔且高度高于该第一凸部的第二凸部,用以保护该第一凸部避免其被压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兼具美观性与应用性,且收纳/携带方便,非常适于实用。(*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图书,特别是涉及一种兼具美观性与应用性,且收 纳/携带方便的立体式图书
技术介绍
为了令平面的图样拥有栩栩如生、逼真的感受,现有技术是对应在图 样处以真空成型方式使图样深浅或色彩不同处等其中一相异处各有不同高 度,以产生立体感,进而赋予观者丰富的视觉感受。而由于此类产品兼具 美观性与特异性,故应用范围已十分广泛。但,也因为此类产品的图样处是较外突的,容易受外力压迫而下凹、毁损,因此对使用者而言,该类产品收纳十分不易;此外,若此类产品尺寸 过大时,由于对折会造成凸面相互压损,是以该产品是无法收折的,如此 亦会对使用者造成携带上的麻烦,应用性极差。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图书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 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 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 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 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立体式图书,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 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图书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 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 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立体式图书,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图书,使其 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 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图书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 种新型结构的立体式图书,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兼具美观性与应用 性,且收纳/携带方便,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立体式图书,其包含 一书本体,具有相 反的一外面与一内面,和二间隔压设成型于该书本体适当处的折线,这些 折线将该外面区分成一封面、 一封底,与一连接该封面和该封底的书背,并 将该内面区分成一对应该封面的第一内面、 一对应该封底的第二内面,与 一衔接该二内面且对应该书背的连接面;以及至少一立体书页,设于该二 内面的其中之一,并包括一印设于该立体书页的顶面的图样、 一以真空成 型方式一体地凸设于该立体书页对应该图样处的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以真 空成型方式一体地凸设于该立体书页适当处并与该第一凸部相间隔的第二 凸部,该第二凸部的高度是高于该第一凸部的高度,用以保护该第一凸部 避免其被压损。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立体式图书,更包含一装设于该二内面的其中另 一上且用来固 定纸张的固定装置。前述的立体式图书,其中所述的立体书页的顶面为 一用 一水性笔书写 并擦拭的光滑面。前述的立体式图书,更包含一水性笔,以及一组设于该水性笔、用以 将该水性笔固定于该书本体上的定位单元。前述的立体式图书,更包含一与该水性笔组设在一起、用以擦拭该水 性笔的墨迹的擦拭件。前述的立体式图书,其中所述的水性笔包括一笔本体,与 一可对应盖设 于该笔本体上的笔盖,该笔盖的后面形成一对应该定位单元的第一凹槽;该 定位单元嵌固于该第一凹槽中。前述的立体式图书,其中所述的水性笔包括一笔本体,与一可对应盖设 于该笔本体上的笔盖,该笔盖的顶面形成一对应该擦拭件的第二凹槽;该 擦拭件嵌组于该第二凹槽内。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立体式图书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 效果本技术的立体式图书本运用可收折式的书本体,以及具有能彰 显图样的第一凸部与可保护第一凸部的第二凸部的立体书页,达到兼具美 观性、特异性以及应用性佳、易于收纳/携带等多项优点。同时,搭配固定 装置或水性笔及其定位单元、擦拭件的元件设置,更可令本新型立体式图 书拥有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好处,极便利于使用者的使用。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4支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l是本新型立体式图书的第 一较佳实施例的仰视组合图。图2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组合图。 图3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分解图。 图4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另 一角度的侧视图。 图6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立体书页数量为二时的仰视组合图。 图7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立体书页数量为二时的俯视组合图。 图8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立体书页数量为二时的俯视分解图。 图9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立体书页数量为二时的侧视图。 图10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立体书页数量为二时的另 一角度的侧视图。 图1 l是本新型立体式图书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组合图。 图12是本新型立体式图书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组合图。 图13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说明该水性笔、定位单元,以及 擦拭件。1.书本体11.外面111.封面112.封底113.书背12.内面121.第一内面122.第二内面123.连接面13.褶线2.立体书页21.顶面22.图样23.第一凸部24.第二凸部3.固定装置4.水性笔41.笔本体42.笔盖421.第一凹槽422.第二凹槽5.定位单元6.擦拭件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立体式图书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参阅图1、图2、图3。如图所示,为本新型立体式图书的第一较佳实 施例,其包括 一书本体1和至少一立体书页2。书本体1具有相反的一外面11与一内面12,和二间隔地压设成型于该书本体1适当处的折线13。这些折线13可将外面11区分成一封面111、 一封底112,与一连接封面111和封底112的书背113;该二褶线13并将 该内面12区分成一对应该封面111的第一内面121、 一对应该封底112的 第二内面122,与一衔接该二内面121、122且对应该书背113的连接面123。配合参阅图4、图5;立体书页2组设于第一内面121、第二内面122 的其中之一上;而在本实施例中,该立体书页2是以粘设方式固定在第一 内面121。立体书页2包括一印设于其顶面21的图样22、 一以真空成型方 式一体地凸设于该立体书页2对应该图样22处的第一凸部23,和二分别以 真空成型方式一体地间隔凸设于该立体书页2适当处并位于第一凸部23的 二侧(即图中的上、下侧)的第二凸部24。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本新型立体式图书的第二凸部24的高度是高于第 一凸部23的高度,用以保护第一凸部23,避免其受外力施压而压损毁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部24的设置数量也可仅为一,或者二以上,并 不以本实施例所揭露者为限,设计者当可依实际需求而调整第二凸部24的 造形、数量。借由该立体书页2的机构设计,将可更确实地表达图书中的图样22,跳 脱平面图样所未能展现的局限,具美观性、特异性、实用性。搭配书本体l 的可收折式设计与立体书页2第二凸部24的保护式设计,使立体书页2容 纳入书本体l中,同时并有效地保护第一凸部23不受压损,亦即有效地保 护图样22不受压损;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式图书,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书本体,具有相反的一外面与一内面,和二间隔压设成型于该书本体适当处的折线,这些折线将该外面区分成一封面、一封底,与一连接该封面和该封底的书背,并将该内面区分成一对应该封面的第一内面、一对应该封底的第二内面,与一衔接该二内面且对应该书背的连接面;以及    至少一立体书页,设于该二内面的其中之一,并包括一印设于该立体书页的顶面的图样、一以真空成型方式一体地凸设于该立体书页对应该图样处的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以真空成型方式一体地凸设于该立体书页适当处并与该第一凸部相间隔的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的高度是高于该第一凸部的高度,用以保护该第一凸部避免其被压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国清
申请(专利权)人:匹欧匹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