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力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59343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力机构,用于实现输出轴相对于输入轴的同向增力输出,其包括齿轮箱、由齿轮箱外延伸至齿轮箱内的输入齿轮轴、设置于输入齿轮轴上并位于齿轮箱中的输入齿轮、设置于齿轮箱中的至少一个换向双联齿轮、由齿轮箱内延伸至齿轮箱外的输出齿轮轴、设置于输出齿轮轴上并位于齿轮箱中的输出齿轮;换向双联齿轮包括同轴设置于一转轴两端的大齿轮和小齿轮,大齿轮与输入齿轮相啮合,小齿轮与输出齿轮相啮合;输入齿轮轴为增力机构的输入轴,输出齿轮轴为增力机构的输出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稳定、高效的实现增力输出,通过调整各齿轮的传动啮合比即可达到多倍增力的效果,其结构简单、装配快捷,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力机构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实现输出轴相对于输入轴的同向增力输出的机械机构。
技术介绍
在机械装置中经常需要将一根轴的转动力进行增力以供所需的情况,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实现该轴同向增力输出的机构。然而现有的这类机构往往结构较为复杂,装配繁琐,且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便捷且使用方便的增力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力机构,用于实现输出轴相对于输入轴的同向增力输出,其包括齿轮箱、由所述的齿轮箱外延伸至所述的齿轮箱内的输入齿轮轴、设置于所述的输入齿轮轴上并位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输入齿轮、设置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至少一个换向双联齿轮、由所述的齿轮箱内延伸至所述的齿轮箱外的输出齿轮轴、设置于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上并位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输出齿轮;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包括同轴设置于一转轴两端的大齿轮和小齿轮,所述的大齿轮与所述的输入齿轮相哨合,所述的小齿轮与所述的输出齿轮相哨合;所述的输入齿轮轴为所述的增力机构的输入轴,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为所述的增力机构的输出轴。优选的,其包括两个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且两个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的输入齿轮轴的两侧和所述的输出齿轮轴的两侧。优选的,所述的输入齿轮轴上的输入齿轮的两侧、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上的所述的输出齿轮的两侧、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的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于所述的齿轮箱上。优选的,所述的输入齿轮与其两侧的所述的轴承之间、所述的输出齿轮与其两侧的所述的轴承之间均设置有弹性挡圈。优选的,所述的轴承为滚珠轴承。优选的,所述的齿轮箱包括两端开口的箱体以及分别覆盖所述的箱体的两端的开口的上盖和下盖,所述的上盖和所述的下盖分别通过若干个螺栓与所述的箱体相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的输入齿轮轴的轴向、所述的输出齿轮轴的轴向、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的转轴的轴向相平行设置。优选的,所述的输入齿轮和所述的输出齿轮均通过键连接而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的输入齿轮轴和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上。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增力机构能够稳定、高效的实现增力输出,通过调整各齿轮的传动啮合比即可达到多倍增力的效果,其结构简单、装配快捷,使用方便。【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增力机构的结构剖视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增力机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增力机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增力机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的增力机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的增力机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附图7为本技术的增力机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输入齿轮轴;2、输出齿轮轴;3、输入齿轮;4、输出齿轮;5、换向双联齿轮;6、箱体;7、上盖;8、下盖;9、内六角螺栓;10、滚珠轴承;11、弹性挡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用于实现输出轴相对于输入轴的同向增力输出的增力机构,包括齿轮箱、作为输入轴的输入齿轮轴1、作为输出轴的输出齿轮轴2、输入齿轮3、输出齿轮4以及换向双联齿轮5。齿轮箱呈长方体结构,其包括两端开口的箱体6以及分别覆盖箱体6的两端的开口的上盖7和下盖8,上盖7和下盖8分别通过若干个内六角螺栓9与箱体6相固定连接。输入齿轮轴I穿过下盖8而由齿轮箱外延伸至齿轮箱内,输入齿轮3通过键连接而设置于输入齿轮轴I上并位于齿轮箱内。输出齿轮轴2穿过上盖7而由齿轮箱内延伸至齿轮箱外,输出齿轮4通过键连接而设置于输出齿轮轴2上并位于齿轮箱内。换向双联齿轮5为至少一个,且设置于齿轮箱中。换向双联齿轮5包括同轴设置于一转轴两端的大齿轮和小齿轮。输入齿轮轴I的轴向、输出齿轮轴2的轴向、换向双联齿轮5的转轴的轴向相平行设置。换向双联齿轮5上,大齿轮与输入齿轮3相啮合,小齿轮与输出齿轮4相啮合。在本实施例中,齿轮箱内设置了两个换向双联齿轮5,且两个换向双联齿轮5对称地设置于输入齿轮轴I的两侧和输出齿轮轴2的两侧。输入齿轮轴I上的输入齿轮3的两侧、输出齿轮轴2上的输出齿轮4的两侧、换向双联齿轮5的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滚珠轴承10安装于齿轮箱上。输入齿轮3与其两侧的轴承10之间、输出齿轮4与其两侧的轴承10之间均设置有弹性挡圈11。该增力机构的装配过程如附图2至附图7所示。(I)在下盖8上朝向箱体6内的一侧的开槽内安装一个轴承10,将已安装了一个弹性挡圈11的输入齿轮轴I通过该轴承10安装于下盖8的中央位置,如附图2所示。(2)通过键连接将输入齿轮3安装于输入齿轮轴I上,使得输入齿轮3位于下盖8上朝向箱体6内的一侧且已安装在输入齿轮轴I上的那个弹性挡圈11位于输入齿轮3的一侧,再在输入齿轮3的另一侧也安装上一个弹性挡圈11,如附图3所示。(3)在下盖8上朝向箱体6内的一侧上位于输入齿轮轴I两侧的两个开槽中分别安装轴承10,将两个换向双联齿轮5的一端分别通过上述轴承10而安装于下盖8上,使得换向双联齿轮5的大齿轮分别与输入齿轮3相啮合,如附图4所示。(4)将上述安装步骤构成的组合体安装于箱体6内,使安装在箱体6内的一个轴承10安装在输入齿轮轴I上的输入齿轮3未安装轴承10的那一侧,并使得下盖8覆盖于箱体6 —端的开口处,并通过四角处的四个内六角螺栓9将箱体6与下盖8固定,如附图5所示。(5)在上盖7上朝向箱体6内的一侧的开槽内安装一个轴承10,将已安装了一个弹性挡圈11的输出齿轮轴2通过该轴承10安装于上盖7的中央位置,如附图6所示。(6)通过键连接将输出齿轮4安装于输出齿轮轴2上,使得输出齿轮4位于下盖8上朝向箱体6内的一侧且已安装在输出齿轮轴2上的那个弹性挡圈11位于输出齿轮4的一侧,再在输出齿轮4的另一侧也安装上一个弹性挡圈11,如附图7所示。(7)在上盖7上朝向箱体6内的一侧上位于输出齿轮轴2两侧的两个开槽中分别安装轴承10,将上述安装有轴承10和输出齿轮轴2的上盖7安装在箱体6内,使安装在箱体6内的一个轴承10安装在输出齿轮轴2上的输出齿轮4未安装轴承10的那一侧,并使得上盖7覆盖于箱体6另一端的开口处,并通过四个内六角螺栓9将箱体6与上盖7固定,如附图1所示。该增力机构的工作原理为:输入轴带动输入齿轮3以正向进行同向运动,输入齿轮3带动两个换向双联齿轮5的大齿轮反向运动,同为反向运动的换向双联齿轮5的小齿轮带动输出齿轮4以正向运动,从而实现输入轴带动输出轴的同向运动。通过调整输入齿轮3、换向双联齿轮5、输出齿轮4的齿数,来实现各齿轮的传动啮合比的调整,达到多倍的增力效果。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力机构,用于实现输出轴相对于输入轴的同向增力输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齿轮箱、由所述的齿轮箱外延伸至所述的齿轮箱内的输入齿轮轴、设置于所述的输入齿轮轴上并位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输入齿轮、设置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至少一个换向双联齿轮、由所述的齿轮箱内延伸至所述的齿轮箱外的输出齿轮轴、设置于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上并位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输出齿轮;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包括同轴设置于一转轴两端的大齿轮和小齿轮,所述的大齿轮与所述的输入齿轮相啮合,所述的小齿轮与所述的输出齿轮相啮合;所述的输入齿轮轴为所述的增力机构的输入轴,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为所述的增力机构的输出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力机构,用于实现输出轴相对于输入轴的同向增力输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齿轮箱、由所述的齿轮箱外延伸至所述的齿轮箱内的输入齿轮轴、设置于所述的输入齿轮轴上并位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输入齿轮、设置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至少一个换向双联齿轮、由所述的齿轮箱内延伸至所述的齿轮箱外的输出齿轮轴、设置于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上并位于所述的齿轮箱中的输出齿轮; 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包括同轴设置于一转轴两端的大齿轮和小齿轮,所述的大齿轮与所述的输入齿轮相哨合,所述的小齿轮与所述的输出齿轮相哨合; 所述的输入齿轮轴为所述的增力机构的输入轴,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为所述的增力机构的输出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两个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且两个所述的换向双联齿轮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的输入齿轮轴的两侧和所述的输出齿轮轴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齿轮轴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一峰周建良赵磊戴康陆凤杨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苏州通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