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接口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外壳和嵌入外壳的物理接口,该装置还包括:发光部,设置在靠近物理接口处;控制部,与发光部耦合,用于控制发光部的亮灭;其中,控制部包括:驱动电路,与发光部耦合,用于驱动发光部发光;处理器,与驱动电路耦合,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向驱动电路发送驱动信号,其中,驱动信号用于指示驱动电路驱动发光部发光。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在光线暗的环境下,难以准确得找到装置物理接口位置的问题,从而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快捷得识别出物理接口的位置和方向,提升了用户的体验。(*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括接口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包括接口的装置。
技术介绍
手机目前已经极大的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 Bus,简称为USB)接口作为手机的一个最重要的接口,是每一台手机最基本的装置。手机的设计趋势是大、薄、轻,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USB接口势必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小巧的迷你USB (Min1-USB)和微型USB (Micro-USB),而Micro-USB成为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USB接口。由于无线充电还未大范围普及,所以绝大部分手机还只能支持USB接口充电。专利技术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Micro-USB充电器又扁又窄的情况下,用户想要在光线不足,黑暗的地方将充电器准确的插入手机的USB母口上绝非一件易事,一个原因是USB接口区分正反方向,公母口的方向要一致,另一个原因就是无法正确找准手机上母口的位置。手机屏幕虽然有光线,但是光线的方向与USB接口的方向垂直,而且在这光线的干扰下,USB接口所在的侧面就成了盲区。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不得不两只手配合,摸索的找位置,找到位置如果USB接口方向反了还需要重新找一次;或者借助其他光源来找准位置完成充电,十分的不方便。针对相关技术中光线暗的环境下,难以准确得找到装置USB接口位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在光线暗的环境下,难以准确得找到装置物理接口位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接口的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接口的装置,包括:包括外壳和嵌入所述外壳的物理接口,所述装置还包括:发光部,设置在靠近所述物理接口处。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部,与所述发光部耦合,用于控制所述发光部的亮灭。所述控制部包括: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部耦合,用于驱动所述发光部发光;处理器,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向所述驱动电路发送驱动信号,其中,所述驱动信号用于指示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发光部发光。所述控制部还包括:光感应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用于检测所述物理接口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并将所述光线强度发送给所述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强度,确定是否向所述驱动电路发送所述驱动信号。优选地,所述发光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为LED)。优选地,所述外壳中围绕所述物理接口的部分由可透光材质制成。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按键单元,与所述处理器耦合连接,用于接收用户通过所述按键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按键的输入,并将所述输入发送给所述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输入,确定是否向所述驱动电路发送所述驱动信号。优选地,所述可透光材质与所述外壳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地,所述装置为:移动终端。优选地,所述物理接口通过其两侧的向两侧延伸的各至少两个管脚连接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为PCB)上,其中,所述物理接口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PCB板与所述发光部厚度之和,所述发光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物理接口两侧的至少两个管脚之间。通过本技术,采用在物理接口处设置发光部的装置,解决了在光线暗的环境下,难以准确得找到装置物理接口位置的问题,从而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快捷得识别出物理接口的位置和方向,提升了用户的体验。【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一;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三;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四;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五;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六;图8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开关控制模块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带有透明材质包围USB接口的手机外壳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LED发光二极管与USB接口的位置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接口的装置,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装置包括:外壳12和嵌入外壳的物理接口 14,所述装置还包括:发光部16,设置在靠近物理接口 14处。通过上述装置,在装置所处环境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所述装置的发光部16会发出光线,这样在光线条件比较暗的情况下,用户就能在发光部16发出的光线的指引下,能方便、快捷地找到物理接口 14位置,解决了现有相关技术中,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地找到物理接口的位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效果。优选地,上述装置的发光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包括一个或多个LED,例如,本实施例中的装置为移动终端,现在移动终端的设计都是趋于大和薄,为了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自身空间,则可以在发光部只设置一个LED。要是装置长期处于光线条件比较暗的情况下,则可以多设置几个LED,以满足用户在光线条件比较暗的情况下的需求。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一,如图2所述,所述装置的外壳中围绕物理接口的部分由可透光材质22制成,这样在发光部16发光时,部分光线可以透过可透光材质22向外射出,这样用户就更加快捷地找到物理接口的位置。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二,如图3所示,上述装置还包括控制部32,控制部32与发光部16耦合,用于控制发光部的亮灭。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三,如图4所述,所述控制部32还包括:驱动电路42和处理器44 ;驱动电路42与发光部16耦合,所述处理器44与驱动电路44耦合;处理器44用于接收信息和发出指令,处理器44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向驱动电路42发出指令,驱动电路接42收到处理器44发出的指令,发出驱动信号,用于指示驱动电路42驱动发光部16发光。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接口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四,如图5所示,所述控制部32还包括:光感应器52,与处理器44耦合,用于检测物理接口 14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并将光线强度发送给处理器44,其中,处理器44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强度,确定是否向驱动电路42发送所述驱动信号。优选地,光感应器52检测装置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光感应器52将检测到的光线强度发送给处理器44,处理器44判断接收到的光线强度是否在预先设定的阈值范围之内,当所述光线强度小于预先设定阈值的最小值时,处理器44向驱动电路42发出指令,驱动电路接42收到处理器44发出的指令,发出驱动信号,用于指示驱动电路42驱动发光部16发光;当所述光线强度大于预先设定阈值的最大值时,处理器44不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括接口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嵌入所述外壳的物理接口,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光部,设置在靠近所述物理接口处; 控制部,与所述发光部耦合,用于控制所述发光部的亮灭; 其中,所述控制部包括: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部耦合,用于驱动所述发光部发光;处理器,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向所述驱动电路发送驱动信号,其中,所述驱动信号用于指示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发光部发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括接口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嵌入所述外壳的物理接口,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光部,设置在靠近所述物理接口处; 控制部,与所述发光部耦合,用于控制所述发光部的亮灭; 其中,所述控制部包括: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部耦合,用于驱动所述发光部发光;处理器,与所述驱动电路耦合,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向所述驱动电路发送驱动信号,其中,所述驱动信号用于指示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发光部发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围绕所述物理接口的部分由可透光材质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还包括: 光感应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用于检测所述物理接口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并将所述光线强度发送给所述处理器,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壮,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