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凉篷及其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10335541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0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凉篷及其装配方法,包括至少三根可挠性杆件、上篷部分和底篷部分;其中,上篷部分中对应于角部位置的底端与底篷部分的角部相固定,上篷部分的中心与底篷部分的中心相对应;各根可挠性杆件的一端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连接处;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框形以撑开上篷部分成罩形并使上篷部分的中心落在框形区域内,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的末端定位在上篷部分顶部区域之下的中部区域,以在上篷部分牵拉作用下向下弯。本发明专利技术既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的特点,又有支撑强度较强,遮阳面积大,并能够使得篷布撑开形成较好的张力,达到较好的抗外力强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凉篷,特别是涉及。
技术介绍
凉篷是一种用以蔽日取荫的装置,被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一种凉篷是伞形结构,这种结构的凉篷大多使用在交通路口等场所,由于这种结构的凉篷需要有固定底座,因此不便于人们变换场所使用,另外,它的遮阳面积较小也是其弊端之一。另一种凉篷则包括有三根或四根的竖杆,竖杆之间连接有折叠结构,各个竖杆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可折叠的顶架,这种结构的凉篷虽然不需要固定底座,可以利用多根竖杆来立在地面,但是,其稳定性较差,当有较强的风吹来时,容易移动甚至被掀翻,而且,用来支撑篷布的支撑架的结构也较为复杂,需要用较多的材料,还有一点是,顶架对篷布的支撑只有一个点,对篷布的撑开强度较弱,使得篷布的抗外力强度不够。再一种凉篷,其篷布包括底篷部分和上篷部分,其支撑架由二根可挠性杆件构成,底篷部分为四边形,上篷部分具有撑开成罩形的结构,上篷部分的底部四角与底篷部分的四角相固定,二根可挠性杆件分别弯成弓形,二根可挠性杆件的两端作为底部分别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在四角的连接处,且每根可挠性杆件的两端分别处在对角处,使可挠性杆件沿着上篷部分的对角线设置,底篷部分起到对可挠性杆件的两端的限位作用,二根可挠性杆件的顶部形成交叉,其交叉处也正好处在上篷部分的中心位置,二根可挠性杆件将上篷部分撑开成罩形,这种结构的凉篷虽然结构简单,特别是支撑架的结构十分简单,但是,它的遮阳面积受可挠性杆件的长度所限,而且,支撑架的稳定性较弱,另外,这种顶部交叉结构对篷布的撑开强度也较弱,使得篷布的抗外力强度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既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的特点,又有支撑强度较强,遮阳面积大,并能够使得篷布撑开形成较好的张力,达到较好的抗外力强度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凉篷,包括:至少三根可挠性杆件;上篷部分,具有撑开成罩形的结构,其罩形在平面的投影具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角部,且各个角部相对于上篷部分的中心呈均匀分布;和底篷部分,具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角部,且各个角部相对于底篷部分的中心呈均匀分布;其中,上篷部分中对应于角部位置的底端与底篷部分的角部相固定,上篷部分的中心与底篷部分的中心相对应;各根可挠性杆件分别与上篷部分相配合,各根可挠性杆件的一端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连接处,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框形以撑开上篷部分成罩形并使上篷部分的中心落在框形区域内,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的末端定位在上篷部分顶部区域之下的中部区域,以在上篷部分牵拉作用下向下弯。所述可挠性杆件为四根,四根可挠性杆件的一端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连接处,四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井字形以撑开上篷部分成罩形。所述各根可挠性杆件分别与上篷部分相配合是在上篷部分分别设有用来套接对应的可挠性杆件的条形管套,各根可挠性杆件分别插在对应的条形管套中。所述条形管套的一端靠在或指向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对应连接处,条形管套的另一端通过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且不与上篷部分的中心相交,条形管套的另一端的末端处在上篷部分顶部区域之下的中部区域并形成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的末端定位。所述条形管套由间隔的多段构成。所述上篷部分的中下部区域设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开口,所述开口设在相邻的两个上篷部分的角部之间。所述的开口为三角形,三角形开口的一边与底边相重合,三角形开口的顶点设在对应的条形管套的另一端的末端处。所述底篷部分为整片形结构。所述底篷部分为框形结构。一种凉篷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底篷部分摊平在地面上;B.将各个可挠性杆件的其中一端分别沿着对应的上篷部分的条形管套插入;C.将各根可挠性杆件的所述其中一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框形并使各根可挠性杆件的所述其中一端的末端配合在上篷部分的中部区域;D.将各个可挠性杆件的其中另一端分别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对应连接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可挠性杆件的一端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连接处,另一端则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框形,另一端的末端定位在上篷部分顶部区域之下的中部区域,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凉篷的遮阳面积;2、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框形以撑开上篷部分成罩形并使上篷部分的中心落在框形区域内,这种框形结构,一方面,大大增强了由各根可挠性杆件构成的支撑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对篷布的支撑强度较强,并能够使得篷布撑开形成较好的张力,达到较好的抗外力强度的目的;3、由于本专利技术由至少三根可挠性杆件和上篷部分、底篷部分构成,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的特点。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各可挠性杆件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框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凉篷,包括:四根可挠性杆件,分别为可挠性杆件11、可挠性杆件12、可挠性杆件13、可挠性杆件14 ;各根可挠性杆件可以为完整的整条结构,也可以由多段插套后形成(现有技术已有这种结构);上篷部分2,具有撑开成罩形的结构,其罩形在平面的投影具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角部21,由于可挠性杆件为四根,则上篷部分2的角部21也为四个,且四个角部21相对于上篷部分的中心呈均匀分布;和底篷部分3,具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角部31,同样,由于可挠性杆件为四根,底篷部分3的角部31也为四个,且四个角部31相对于底篷部分的中心呈均匀分布;其中,上篷部分2中对应于角部位置的底端与底篷部分的角部31相固定,上篷部分2的中心与底篷部分3的中心相对应;各根可挠性杆件分别与上篷部分相配合,各根可挠性杆件的一端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连接处,即,四根可挠性杆件的一端分别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2与底篷部分3的对应连接处,也就是在四个角处,四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井字形10以撑开上篷部分成罩形并使上篷部分的中心落在井字形10所围成的框形区域内,四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的末端定位在上篷部分顶部区域之下的中部区域,以在上篷部分2牵拉作用下向下弯,由于可挠性杆件具有可挠性,因此,容易向下弯。参见图4所示,四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井字形10是这样形成的,以其中的一组为例,可挠性杆件11的另一端穿越过可挠性杆件14,同时,可挠性杆件11的另一端也被可挠性杆件12所穿越,可挠性杆件12叠压在可挠性杆件11上,形成压点41,可挠性杆件11叠压在可挠性杆件14上,形成压点42,由于可挠性杆件11的另一端的末端111定位在上篷部分顶部区域之下的中部区域,以在上篷部分2牵拉作用下向下弯,这样,压点41和下弯的末端111都使可挠性杆件11对压点42形成作用力,从而能够形成牢固的框形即井字形10。所述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凉篷,包括:至少三根可挠性杆件;上篷部分,具有撑开成罩形的结构,其罩形在平面的投影具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角部,且各个角部相对于上篷部分的中心呈均匀分布;和底篷部分,具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角部,且各个角部相对于底篷部分的中心呈均匀分布;其中,上篷部分中对应于角部位置的底端与底篷部分的角部相固定,上篷部分的中心与底篷部分的中心相对应;各根可挠性杆件分别与上篷部分相配合,各根可挠性杆件的一端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连接处;其特征在于: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框形以撑开上篷部分成罩形并使上篷部分的中心落在框形区域内,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的末端定位在上篷部分顶部区域之下的中部区域,以在上篷部分牵拉作用下向下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凉篷,包括: 至少三根可挠性杆件; 上篷部分,具有撑开成罩形的结构,其罩形在平面的投影具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角部,且各个角部相对于上篷部分的中心呈均匀分布;和 底篷部分,具有与可挠性杆件的数量相一致的角部,且各个角部相对于底篷部分的中心呈均匀分布; 其中,上篷部分中对应于角部位置的底端与底篷部分的角部相固定,上篷部分的中心与底篷部分的中心相对应;各根可挠性杆件分别与上篷部分相配合,各根可挠性杆件的一端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连接处; 其特征在于: 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框形以撑开上篷部分成罩形并使上篷部分的中心落在框形区域内,各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的末端定位在上篷部分顶部区域之下的中部区域,以在上篷部分牵拉作用下向下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凉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杆件为四根,四根可挠性杆件的一端作为底端插接在上篷部分与底篷部分的连接处,四根可挠性杆件的另一端作为上端在上篷部分的顶部区域相互交叉穿越叠压成井字形以撑开上篷部分成罩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凉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根可挠性杆件分别与上篷部分相配合是在上篷部分分别设有用来套接对应的可挠性杆件的条形管套,各根可挠性杆件分别插在对应的条形管套中。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京九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友一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