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35109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0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包括压缩机、中隔板,以及安装在中隔板上一侧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中隔板上另一侧设有容置冷凝水的蓄水槽,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所述排气管包括一水冷段,所述水冷段容置于所述蓄水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除湿机,有效地利用除湿机排到蓄水槽内的低温冷凝水对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却,降低制冷剂的热量,使得排到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和压力降低,从而降低压缩机功率,提高除湿机的能效,达到高效节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湿机
本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除湿机。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空气的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除湿机是一种可以去除空气中水蒸气的设备,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各场合,例如空调器中设有除湿装置,地下车库安装除湿机等。现有的除湿机中压缩机的排气管和回气管经过中隔板上的同一个过管槽,压缩机的排气管经过过管槽后直接接入冷凝器的入口,除湿机中储存在中隔板的蓄水槽内的低温冷凝水一般直接从中隔板上的排水口排出,除湿机的低温冷凝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有效利用除湿机冷凝水,提高除湿机的能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包括压缩机、中隔板,以及安装在中隔板上一侧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中隔板上另一侧设有容置冷凝水的蓄水槽,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经过所述蓄水槽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所述排气管包括一水冷段,所述水冷段容置于所述蓄水槽内。优选地,所述水冷段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接。优选地,所述蓄水槽为凹形槽,所述蓄水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排气管的水冷段的外径。优选地,所述水冷段与所述排气管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水冷段的内径大于所述排气管的内径。优选地,所述中隔板一侧靠近所述蓄水槽处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穿过的第一过管槽,以及用于供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穿过的第二过管槽。优选地,所述第一过管槽为U形槽,所述第一过管槽的宽度大于所述排气管的外径。优选地,所述第一过管槽与所述蓄水槽连接的一侧开设有一凹缘,所述排气管经过所述凹缘接入所述蓄水槽,与所述水冷段的入口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过管槽为U形槽,所述第二过管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回气管的外径。优选地,所述蓄水槽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最低部高于所述蓄水槽的底部。本技术提供的除湿机,通过将压缩机的排气管经过中隔板上的蓄水槽后,再连接冷凝器的入口,压缩机的排气管包括一水冷段,该水冷段容置在蓄水槽内,使得压缩机通过排气管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过水冷段时,与蓄水槽内的低温冷凝水进行热交换,有效地利用除湿机排到蓄水槽内的低温冷凝水对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却,降低制冷剂的热量,使得排到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和压力降低,从而降低压缩机功率,提闻除湿机的能效,达到闻效节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除湿机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除湿机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本技术的目的、功能特点及优点的实现,将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至图4,图1为本技术除湿机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除湿机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该除湿机包括压缩机10、中隔板20,以及安装在中隔板20上一侧的蒸发器30和冷凝器40,中隔板20上另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置冷凝水的蓄水槽21,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经过蓄水槽21连接冷凝器40的入口,排气管11包括一水冷段111,该水冷段111容置于蓄水槽21内。在本实施例中,除湿机正常工作情况下,除湿机排出的低温冷凝水流进蓄水槽21内,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经过中隔板20上的蓄水槽21后,再连接冷凝器40的入口,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容置在蓄水槽21内,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浸泡在蓄水槽21内的冷凝水中,压缩机10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排出,制冷剂排到水冷段111时与蓄水槽21内的低温冷凝水进行热交换,蓄水槽21内的冷凝水吸收排气管11内制冷剂的热量,对排气管11内制冷剂进行冷却,从而排气管11内的制冷剂先经过冷凝水冷却,甚至冷凝后,再排到冷凝器40中进行进一步的冷凝。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除湿机通过将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经过中隔板20上的蓄水槽21后,再连接冷凝器40的入口,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容置在蓄水槽21内,有效地利用除湿机排到蓄水槽21内的低温冷凝水对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却,降低制冷剂的热量,使得排到冷凝器40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和压力降低,从而降低压缩机10功率,提高除湿机的能效,达到高效节能效果。具体地,水冷段111的出口与冷凝器40的入口连接,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设置在靠近冷凝器40入口的位置,使得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在水冷段111处冷凝后,能够较快地排到冷凝器40中,避免排气管11中的制冷剂受外部温度的影响,提高节能效果。蓄水槽21为凹形槽,蓄水槽21的深度大于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的外径。设置蓄水槽21的深度大于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的外径,使得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能够完全浸泡在蓄水槽21内的冷凝水中,使得排气管11内的制冷剂得到充分冷却。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求,排气管11可以将水冷段111与不包含水冷段的排气管一体成型而形成,此外,水冷段111也可以独立设置,与不包含水冷段的排气管固定连接形成排气管11。另外,可以将水冷段111的内径设置为大于所述排气管11的内径,也就是说,可以将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的内径设置为大于排气管11其它段的内径,使得排气管11的水冷段111内的制冷剂更快速地冷却。在本实施例中,中隔板20 —侧靠近蓄水槽21处开设有第一过管槽22和第二过管槽23,第一过管槽22用于供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穿过,第二过管槽23用于供压缩机10的回气管12穿过。压缩机10排气管11连接于压缩机10的出口和冷凝器40的入口之间,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从压缩机10的出口处引出,穿过第一过管槽22后,沿蓄水槽21的底部经过蓄水槽21,再连接到冷凝器40的入口 ;压缩机10的回气管12连接于蒸发器30的出口和压缩机10的入口之间,压缩机10的回气管12从蒸发器30的出口处引出,穿过第二过管槽23后,连接到压缩机10的入口。本实施例增设一过管槽(即第一过管槽22)来装设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使得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先经过蓄水槽21再连接到冷凝器40的入口,先将排气管11内的制冷剂冷却后再接入冷凝器40中。具体地,第一过管槽22为U形槽,第一过管槽22的开口朝向远离第一过管槽22与蓄水槽21连接的一侧,第一过管槽22的宽度大于排气管11的外径,第一过管槽22将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装设在其内,既能使得排气管11穿过第一过管槽22,又有助于固定压缩机10的排气管11,以防排气管11受除湿机其它部件挤压。如图2所示,第一过管槽22与蓄水槽21连接的一侧开设有一凹缘221,排气管11经过凹缘221接入蓄水槽21,与水冷段111的入口连接,该凹缘221呈圆弧状设置,通过在第一过管槽22开设凹缘221来引导排气管11接入蓄水槽21,避免排气管11凸出中隔板20之外而影响美观,也使得除湿机结构更紧凑。第二过管槽23为U形槽,第二过管槽23的开口朝向远离第二过管槽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机,包括压缩机、中隔板,以及安装在中隔板上一侧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中隔板上另一侧设有容置冷凝水的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经过所述蓄水槽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所述排气管包括一水冷段,所述水冷段容置于所述蓄水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机,包括压缩机、中隔板,以及安装在中隔板上一侧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中隔板上另一侧设有容置冷凝水的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经过所述蓄水槽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所述排气管包括一水冷段,所述水冷段容置于所述蓄水槽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段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槽为凹形槽,所述蓄水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排气管的水冷段的外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段与所述排气管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段的内径大于所述排气管的内径。6.如权利要求1至5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先雄甘荣华
申请(专利权)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