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葆春专利>正文

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33721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0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器,包括金属放射粒子套管,金属放射粒子套管中空且管端封闭;在金属放射粒子套管内置入放射粒子,金属放射粒子套管的前端设置固定倒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采用放射粒子与检测仪相结合,可将病变部位进行定位,有利于大肠病变手术的治疗,减轻病患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定位准确等特点。(*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定位装置,具体是一种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器
技术介绍
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进行吸收,同时大肠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 大肠肠道病变有多种形式,且逐年增多,如溃疡性病变、大肠息肉、大肠肿瘤等,若不能及早发现则一旦病情发展可引起大出血、肠梗阻及肠穿孔等;或大肠肿瘤的扩散转移等危及生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疾病的微创治疗已是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大肠肠管走向变异大,位置不固定,有伸缩性,在腹腔内迂曲走行,检查时的病变部位往往会移位,病变不能定位,所以还很难做到所有的大肠疾病行微创治疗,大部分患者还需要开腹手术切除;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致力解决的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方法,特别是有些微小病变开腹亦很难找到,需要借助术中肠镜反复检查才能确定,既增加了手术时间又增加了患者的费用,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器,采用放射粒子与检测仪相结合,可将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可极大的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患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器,包括金属放射粒子套管,所述套管中空且管端封闭;在金属放射粒子套管内置入放射粒子,金属放射粒子套管的前端设置固定倒钩。结肠镜检查时,通过肠镜操作将本技术装置置入病变部位,固定倒钩可以钩挂在病变部位,防止因大肠运动致使其脱落;手术时利用探测仪对放射粒子进行探测,由此判定大肠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手术前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的目的。 所述金属放射粒子套管的管长为4-10mm。 进一步作为本技术的改进,在金属放射粒子套管的尾端设置横板,以方便肠镜操作将其置入到病变部位。 本技术结构简单,采用放射粒子与检测仪相结合,可将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利于大肠病变手术的治疗,极大的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病患的痛苦和手术费用,具有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定位准确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中:1、固定倒钩;2、金属放射粒子套管;3、放射粒子;4、横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本技术包括中空的金属放射粒子套管2,金属放射粒子套管2采用钛合金制作,管长5mm,管端封闭;在金属放射粒子套管内置入放射粒子3,放射粒子3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25”,金属放射粒子套管的前端设置固定倒钩1,尾端设置横板4。 结肠镜检查时,通过肠镜操作将本技术刺入病变部位,利用固定倒钩1钩挂在病变部位,防止因大肠运动致使其脱落;手术时利用r-探测仪对“碘125”释放的r射线进行探测,根据探测仪的显示对大肠病变部位进行判定、定位,从而达到手术前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的目的,也可为腹腔镜手术术中对于大肠微小病变的精确定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放射粒子套管,金属放射粒子套管中空且管端封闭;在金属放射粒子套管内置入放射粒子,金属放射粒子套管的前端设置固定倒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肠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放射粒子套管,
金属放射粒子套管中空且管端封闭;在金属放射粒子套管内置入放射粒子,金
属放射粒子套管的前端设置固定倒钩。
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葆春
申请(专利权)人:王葆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6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