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3355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下管、立管、五通、减震器和弹性体,头管的上端与减震器的前端相连,头管的下端与下管的前端相连,所述上管的一端与下管相连,所述上管的另一端与立管相连,所述减震器的后端与上管相连,立管的下端和下管的后端分别于五通相连,形成车架形状,所述弹性体套装在减震器外部,所述弹性体设有开口,所述弹性体为可拆卸弹性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造的有益效果是,在日常骑行过程中,该车架的减震缓冲效果为用户提供了舒适的骑行体验,减震器外部套装可拆卸的弹性体,在保证了车架外观的同时,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
本专利技术创造涉及一种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现有具有缓震效果的自行车车架,通常车体外观设计复杂,车体重量大,给人以笨重的感觉,但是往往对于减震效果有要求的情况,减震效果往往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下管、立管、五通、减震器和弹性体,头管的上端与减震器的前端相连,头管的下端与下管的前端相连,所述上管的一端与下管相连,所述上管的另一端与立管相连,所述减震器的后端与上管相连,立管的下端和下管的后端分别于五通相连,形成车架形状,所述弹性体套装在减震器外部。优选地,所述弹性体设有开口,所述弹性体为可拆卸弹性体。本专利技术创造具有的优点及积极效果是,在日常骑行过程中,该车架的减震缓冲效果为用户提供了舒适的骑行体验,减震器外部套装可拆卸的弹性体,在保证了车架外观的同时,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头管,2-上管,3-下管,4-立管,5-五通,6-减震器,7-弹性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创造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述,一种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1、上管2、下管3、立管4、五通5、减震器6和弹性体7,头管I的上端与减震器6的前端相连,头管I的下端与下管3的前端相连,所述上管2的一端与下管3相连,所述上管2的另一端与立管4相连,所述减震器6的后端与上管2相连,立管4的下端和下管3的后端分别于五通5相连,形成车架形状,所述弹性体7套装在减震器外部,所述弹性体7设有开口,所述弹性体7为可拆卸弹性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骑行过程中,该车架的减震缓冲效果为用户提供了舒适的骑行体验,减震器外部套装可拆卸的弹性体,在保证了车架外观的同时,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以上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专利技术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头管(1)、上管(2)、下管(3)、立管(4)、五通(5)、减震器(6)和弹性体(7),头管(1)的上端与减震器(6)的前端相连,头管(1)的下端与下管(3)的前端相连,所述上管(2)的一端与下管(3)相连,所述上管(2)的另一端与立管(4)相连,所述减震器(6)的后端与上管(2)相连,立管(4)的下端和下管(3)的后端分别于五通(5)相连,形成车架形状,所述弹性体(7)套装在减震器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便缓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头管(I)、上管(2)、下管(3)、立管(4)、五通(5)、减震器(6)和弹性体(7),头管(I)的上端与减震器(6)的前端相连,头管(I)的下端与下管(3)的前端相连,所述上管(2)的一端与下管(3)相连,所述上管(2)的另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治夫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禧畅自行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