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04539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8 0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推送头和推送杆,所述定位推送头包括定位推送部、挡板和连接部;所述定位推送部和连接部通过挡板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伸入基点锚头内,所述定位推送部的上端面为与所述基点锚头端部相适配的平面,所述连接部与推送杆相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外壁上且沿其轴向开设有供基点锚头的测线穿出的穿线槽,所述挡板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穿线槽相连通的凹槽。该定位装置能使基点锚头沿测孔轴向稳定移动时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对基点锚头姿态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推送头和推送杆,所述定位推送头包括定位推送部、挡板和连接部;所述定位推送部和连接部通过挡板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伸入基点锚头内,所述定位推送部的上端面为与所述基点锚头端部相适配的平面,所述连接部与推送杆相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外壁上且沿其轴向开设有供基点锚头的测线穿出的穿线槽,所述挡板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穿线槽相连通的凹槽。该定位装置能使基点锚头沿测孔轴向稳定移动时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对基点锚头姿态的控制。【专利说明】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地下工程中常用多点位移计对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进行监测,主要采用连接杆从深部到浅部逐个推送基点锚头到各个检测位置。但这种方式存在许多缺点:1、若需要对深部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则基点锚头需在钻孔内进行长距离推进,此时很难控制基点锚头在测孔中的姿态,容易造成基点锚头偏斜,进而卡孔;2、在推送基点锚头的过程中,易造成测线的损坏,以至于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能使基点锚头沿测孔轴向稳定移动时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对基点锚头姿态的控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推送头和推送杆,所述定位推送头包括定位推送部、挡板和连接部;所述定位推送部和连接部通过挡板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伸入基点锚头内,所述定位推送部的上端面为与所述基点锚头端部相适配的平面,所述连接部与推送杆相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外壁上且沿其轴向开设有供基点锚头的测线穿出的穿线槽,所述挡板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穿线槽相连通的凹槽。上述的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杆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杆,所述连杆的上部为管状结构,且所述连杆上部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杆的下端连接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外壁设置有螺纹。上述的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槽槽底的下端向所述定位推送部的外壁倾斜。上述的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推送部、挡板和连接部构成一体成型结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2、本技术通过设置穿线槽和凹槽,能够对测线进行有效的保护。3、本技术穿线槽槽底的下端向所述定位推送部的外壁倾斜。这样可以将测线从穿线槽引导至凹槽,并从凹槽伸出,其结构简单,构思新颖。4、本技术的实现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定位推送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一基点锚头;2—定位推送头;2_1—定位推送部;2-2—挡板; 2-3—连接部; 2-4—穿线槽;2-4-1—槽底;2-5—上端面; 2-6—凹槽;3一爪钩;4一推送杆;4-1一连杆;4-2—延伸杆;5—测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的一种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推送头2和推送杆4,所述定位推送头2包括定位推送部2-1、挡板2-2和连接部2-3 ;所述定位推送部2-1和连接部2-3通过挡板2-2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2_1伸入基点锚头I内,所述定位推送部2-1的上端面2-5为与所述基点锚头I端部相适配的平面,所述连接部2-3与推送杆4相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2-1外壁上且沿其轴向开设有供基点锚头I的测线5穿出的穿线槽2-4,所述挡板2-2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穿线槽2-4相连通的凹槽2-6。本实施例具体使用时,用直径为38mm的钻头在巷道顶板钻孔至预定深度,孔深应满足最上一级测点的要求,成孔位置一般选在巷道顶板中心线上,安装基点锚头I前根据成孔直径用铁钳调整基点锚头1上爪钩3的张开角度,确保其伸入测孔后能固定在孔内,不发生滑落,用螺丝刀松开多点位移计的测线5上的固定端子,使测线5能够顺利被拉伸,将测线5梳理整齐,并在测线5端头打结,防止固定端子脱离测线5。按照测点深度,首先将最上一级基点锚头I套在定位推送头3上,定位推送头3下部与推送杆4通过螺纹连接,将基点锚头1上的测线5从定位推送头2上的穿线槽2-4和凹槽2-6中引出。根据测点深度,依次加长推送杆4的长度,使基点锚头1深入到孔内预定位置。依照上述步骤依次逐级安装基点锚头1,进而完成基点锚头1的安装。基点锚头1安装完毕后,将多点位移计的托盘固定于孔口,将四个标尺调零,将测线5从标尺端部拉出,且呈绷紧状态,用接线端子将其固定在标尺上。确保每个标尺移动顺畅,不受任何卡阻,把多余的测线5打结处理。记录仪器编号,安装日期,位置及标尺初始值,开始顶板围岩变形的监测。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推送部2-1的上端面2-5为与所述基点锚头I端部相适配的平面,即当通过定位推送头2和推送杆4将所述基点锚头I向测孔内推送时,所述基点锚头I能够沿测孔轴向稳定移动,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对基点锚头I姿态的控制。另外,通过设置穿线槽2-4和凹槽2-6,能够对测线5进行有效的保护。如图1所示,所述推送杆4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杆4-1,所述连杆4-1的上部为管状结构,且所述连杆4-1上部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杆4-1的下端连接有延伸杆4-2,所述延伸杆4-2的外壁设置有螺纹。如图3所示,所述穿线槽2-4槽底2-4-1的下端向所述定位推送部2_1的外壁倾斜。这样可以将测线5从穿线槽2-4引导至凹槽2-6,并从凹槽2-6伸出,其结构简单,构思新颖。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推送部2-1、挡板2-2和连接部2-3构成一体成型结构。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推送头(2)和推送杆(4),所述定位推送头(2)包括定位推送部(2-1)、挡板(2-2)和连接部(2-3);所述定位推送部(2-1)和连接部(2-3 )通过挡板(2-2 )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2_1)伸入基点锚头(I)内,所述定位推送部(2-1)的上端面(2-5)为与所述基点锚头(I)端部相适配的平面,所述连接部(2-3)与推送杆(4)相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2-1)外壁上且沿其轴向开设有供基点锚头(I)的测线(5)穿出的穿线槽(2-4),所述挡板(2-2)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穿线槽(2-4)相连通的凹槽(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隧道及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监测用基点锚头孔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推送头(2)和推送杆(4),所述定位推送头(2)包括定位推送部(2‑1)、挡板(2‑2)和连接部(2‑3);所述定位推送部(2‑1)和连接部(2‑3)通过挡板(2‑2)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2‑1)伸入基点锚头(1)内,所述定位推送部(2‑1)的上端面(2‑5)为与所述基点锚头(1)端部相适配的平面,所述连接部(2‑3)与推送杆(4)相连接,所述定位推送部(2‑1)外壁上且沿其轴向开设有供基点锚头(1)的测线(5)穿出的穿线槽(2‑4),所述挡板(2‑2)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穿线槽(2‑4)相连通的凹槽(2‑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俊杜美丽任海峰武宇吴涛邹清祺杨凡高玉柱王倩卢金宇孙晓蒙潘艳宾陈哲浩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