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75649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1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漏,包括盖子(10)和地漏本体(4),所述盖子(10)盖在所述地漏本体(4)上;所述盖子(10)上具有泄水孔;其中,所述地漏本体(4)包括导流筒(5),所述导流筒(5)设置在所述地漏本体(4)内,且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与地漏本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泄水孔位于所述凹槽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通过在地漏本体的内壁与导流筒的外壁之间设置凹槽结构,和盖子上位于所述凹槽上方的泄水孔配合使用,从而使得从泄水孔排入的水在凹槽中有缓冲过程,细小的垃圾能够在凹槽中得以沉积,从而达到了彻底防止细小垃圾流进下水道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漏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漏。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地漏是下水道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包括具有泄水孔的盖子和一个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地漏本体,所述盖子盖在地漏本体的进水口的一端,虽然盖子具有泄水孔而能够阻止部分垃圾进入下水道中,防止堵塞下水道,但是仍有部分尺寸较小的垃圾通过盖子上的泄水孔进入下水道,导致下水道堵塞,排污不便,故设计出一种能够彻底防止垃圾进入下水道的地漏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地漏不能防止尺寸较小的垃圾进入下水道的缺陷,提供一种够彻底防止垃圾进入下水道的地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地漏,所述地漏包括盖子和地漏本体,所述盖子盖在所述地漏本体上;所述盖子上具有泄水孔;其中,所述地漏本体包括导流筒,所述导流筒设置在所述地漏本体内,且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与地漏本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凹槽。优选地,所述泄水孔位于所述凹槽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至少为地漏本体高度的1/3。优选地,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与地漏本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连接环,以在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与地漏本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凹槽。优选地,所述盖子包括盖芯、盖沿以及挡片,所述盖芯为圆盘结构,所述盖沿为环状结构,所述盖芯和盖沿同轴设置,所述挡片连接于所述圆盘结构的盖芯的圆周与环状结构的盖沿的内周壁之间,以形成泄水孔优选地,所述地漏还包括盖帽,所述盖帽设置在盖子的朝向地漏内部的表面上,所述导流筒的靠近盖子的一端的开口位于所述盖帽内且不与所述盖帽的内表面接触。优选地,所述盖帽设置在所述盖芯上。优选地,所述的盖帽的为圆弧结构或圆筒状结构。优选地,所述挡片在所述盖子的径向上均匀分布。本技术提供的地漏是通过在地漏本体的内壁与导流筒的外壁之间设置凹槽结构,和盖子上位于所述凹槽上方的泄水孔配合使用,从而使得从泄水孔排入的水在凹槽中有缓冲过程,细小的垃圾能够在凹槽中得以沉积,从而达到了防止细小垃圾流进下水道的效果。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地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地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向结构剖视图;以及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地漏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向结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盖芯2:盖沿3:挡片4:地漏本体5:导流筒6:第一连接环7:第二 连接环8:盖帽10:盖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表示方向的词“上” “下”是指沿着所述地漏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下,“内” “外”是指地漏本体的内、外。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漏,包括盖子10和地漏本体4,所述盖子10盖在所述地漏本体4上;所述盖子10上具有泄水孔;其中,所述地漏本体4包括导流筒5,所述导流筒5设置在所述地漏本体4内,且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与地漏本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凹槽。按照本技术,所述凹槽能够起到使得从泄水孔排入的水在凹槽中有缓冲过程,细小的垃圾能够在凹槽中得以沉积,从而达到了防止细小垃圾流进下水道的效果。优选情况下,为了更利于从泄水孔排入的细小垃圾随着水流的缓冲沉积,所述泄水孔位于所述凹槽的上方。上述的地漏是通过在地漏本体4的内壁与导流筒5的外壁之间内设置凹槽结构,并优选与设置在盖子10上位于所述凹槽上方的泄水孔配合使用,从而使得从泄水孔排出的水在凹槽中有缓冲过程,细小的垃圾能够在凹槽中得以沉积,当排出的水溢出凹槽,水便从导流筒5排出,从而达到了防止细小垃圾流进下水道的效果。所述的凹槽的深度指所述地漏本体5的顶部距离所述凹槽底部的距离,凹槽的深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为了避免排入地漏的水在凹槽中的缓冲时间太短,而便于达到更佳的沉积效果,优选地,凹槽的深度至少为地漏本体4的高度的1/3,这样的凹槽的深度能够使的排出水有足够的沉积时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与地漏本体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连接环,以在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与地漏本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凹槽。连接环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一个的时候,可以设置在地漏本体4的底部,又能够形成凹槽,又能够密封。优选,两个,一个连接环用于形成凹槽,另一个实现地漏本体底部的导流筒5外壁与地漏本体4内壁之间空间的密封。这样的地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2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图2中的第一连接环6适用于调节所述凹槽的深度,第二连接环7适用于封闭所述导流筒5和所述地漏本体4的下端,这样便能加强地漏的力学强度,同时还起到美观的效果。上述提及的具有泄水孔的盖子10,这种盖子10的结构多样,优选地,所述盖子10包括盖芯1、盖沿2以及挡片3,所述盖芯I为圆盘结构,所述盖沿2为环状结构,所述盖芯I和盖沿2同轴设置,所述挡片3连接于所述圆盘结构的盖芯I的圆周与环状结构的盖沿2的内周壁之间,以形成泄水孔这种盖子10的通过挡片3间形成了泄水孔,形成的泄水孔的面积较大,便于快速排水,同时都够省材。本技术提供的地漏还可进一步优选,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地漏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地漏还包括盖帽8,所述盖帽8设置在盖子10的朝向地漏内部的表面上,所述导流筒5的靠近盖子10的一端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盖帽8内且不与所述第一盖帽8的内表面接触。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的盖帽8,是防止从泄水孔流出的水直接进入导流筒5,从而达不到沉积细小垃圾的效果。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盖帽8设置在所述盖芯I上,这样的结构更接的小巧,节省材料和空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盖帽8为图3中的圆弧结构或图4中的圆筒状结构。在上述的两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挡片3可以无序排列,也可以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排列,优选地,所述挡片3在所述盖子10的径向上均匀分布,这样在能达到形成泄水孔的前提下,更加的美观。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漏,所述地漏包括盖子(10)和地漏本体(4),所述盖子(10)盖在所述地漏本体(4)上;所述盖子(10)上具有泄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本体(4)包括导流筒(5),所述导流筒(5)设置在所述地漏本体(4)内,且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与地漏本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漏,所述地漏包括盖子(10)和地漏本体(4),所述盖子(10)盖在所述地漏本体(4)上;所述盖子(10)上具有泄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本体(4)包括导流筒(5),所述导流筒(5)设置在所述地漏本体(4)内,且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与地漏本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孔位于所述凹槽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至少为地漏本体(4)高度的1/3。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与地漏本体(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连接环,以在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与地漏本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子(10)包括盖芯(I)、盖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新磊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