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漏电断路器,由断路器模块和漏电模块构成,在漏电模块的两侧均安装断路器模块,电磁线圈通过一支撑板固定在断路器模块的壳体内,该支撑板嵌装在电磁线圈与灭弧片之间,在该支撑板靠近出线端子的一端焊接固装一横向的金属片,该金属片的一端与电磁线圈串联,另一端焊接一上导线,在出线端子的固定端焊接一下导线,在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的拼接面或断路器模块与断路器模块的拼接面相应位置均制有过线孔,所述上导线与下导线通过过线孔进入到漏电模块内绕过零序互感器后焊接固定。这种设计走线最短、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外形对称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漏电断路器,由断路器模块和漏电模块构成,在漏电模块的两侧均安装断路器模块,电磁线圈通过一支撑板固定在断路器模块的壳体内,该支撑板嵌装在电磁线圈与灭弧片之间,在该支撑板靠近出线端子的一端焊接固装一横向的金属片,该金属片的一端与电磁线圈串联,另一端焊接一上导线,在出线端子的固定端焊接一下导线,在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的拼接面或断路器模块与断路器模块的拼接面相应位置均制有过线孔,所述上导线与下导线通过过线孔进入到漏电模块内绕过零序互感器后焊接固定。这种设计走线最短、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外形对称美观。【专利说明】一种新型漏电断路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断路器领域,涉及漏电断路器,尤其是一种新型漏电断路器。
技术介绍
漏电断路器包括漏电模块和断路器,漏电断路器的火线和零线均要穿过零序互感器,而零序互感器通常是设置在漏电断路器的漏电模块内,而连接在断路器内的火线要穿过零序互感器就需要将断路器内的火线从漏电断路器外部绕到漏电模块,穿过漏电模块内的零序互感器,线路的走线长度较长,在断路器和漏电模块内的走线也比较复杂,为了保护外部引线,还需要在外部加装一个引线罩,增大了漏电断路器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故障点少、参数准确的新型漏电断路器。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漏电断路器,由断路器模块和漏电模块构成,在漏电模块内安装零序互感器,在断路器模块内安装传动机构、电磁线圈、灭弧片、动触点、静触点及端子,在漏电模块的两侧均安装断路器模块,所述电磁线圈通过一支撑板固定在断路器模块的壳体内,该支撑板嵌装在电磁线圈与灭弧片之间,在该支撑板靠近出线端子的一端焊接固装一横向的金属片,该金属片的一端与电磁线圈串联,另一端焊接一上导线,在出线端子的固定端焊接一下导线,在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的拼接面或断路器模块与断路器模块的拼接面相应位置均制有过线孔,所述上导线与下导线通过过线孔进入到漏电模块内绕过零序互感器后焊接固定。而且,在拼接面上通过所述过线孔横向间隔均布制有导热槽,所述导热槽沿拼接面纵向贯通且相互平行。而且,在过线孔的径向制有一分隔板。而且,所述分隔板的数量为一块、两块、三块或四块。而且,所述的漏电断路器为两相、三相、四相、六相或八相。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断路器在漏电模块的两侧均安装断路器模块,断路器模块的数量可以是一相、两相、三相或多相,这种设计走线最短、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外形对称美观。2、本断路器在金属片的一端焊接一上导线,在出线端子的固定端焊接一下导线,在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的拼接面或断路器模块与断路器模块的拼接面相应位置均制有过线孔,与漏电模块毗邻的断路器模块内的上导线与下导线通过过线孔直接进入到漏电模块内,绕过零序互感器后两端部焊接;与漏电模块间隔的断路器模块内的上导线与下导线先由过线孔穿入到中间的断路器模块内部,再由过线孔穿出中间的断路器模块进入到漏电模块内,最后绕过零序互感器后两端部焊接,形成闭合的回路。这种走线方式较现有技术漏电断路器的走线短、接点少、从而故障点就少。3、本断路器的另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体积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传统的漏电断路器有几相断路器有需要有几相漏电与之对应,所以当断路器的相数很多时,整个漏电断路器的体积会非常大,这样在安装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本申请的断路器无论断路器有多少相,漏电的相数只需要一相,这样一比体积优势明显。4、本断路器为一体老化制出,并非如同现有技术一样由漏电模块和断路器模块拼接而成,导线与金属片及接线端子均焊接固定,而非像现有技术那样由端子固定,所以接线更加牢靠,组装过程中不会引起参数的变化。5、本断路器通过过线孔横向间隔均布制有导热槽,当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或断路器模块与断路器模块拼接后,分别制在两拼接面上的导热槽同时合拼,形成长方形的导热通道,使热量能够充分排出,防止电器元件由于温度升高而参数变化。6、本断路器为了防止不同断路器模块内的导线连接错误,在过线孔的径向制有一分隔板,与漏电模块毗邻的断路器模块的上导线与下导线走下部的过线孔;与漏电模块间隔的断路器模块的上导线与下导线走上部的过线孔。【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图2的A-A向截面剖视图(局部剖);图4为断路器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拼接面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一种新型漏电断路器,由断路器模块2和漏电模块I构成,在漏电模块内安装零序互感器9,在断路器模块内安装传动机构10、电磁线圈3、灭弧片13、动触点12、静触点11及端子。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在于:1、在漏电模块的两侧均安装断路器模块,断路器模块的数量可以是一相、两相、三相或多相,如图1中所示,在漏电模块的两侧分别安装三相断路器,这种设计走线最短、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外形对称美观。如果把断路器模块都安装在漏电模块的同一侧,对于多相漏电断路器来说,安装会非常麻烦。2、所述电磁线圈通过一支撑板4固定在断路器模块的壳体内,该支撑板嵌装在电磁线圈与灭弧片之间,在该支撑板靠近出线端子8的一端焊接固装一横向的金属片6,该金属片的一端与电磁线圈串联,另一端焊接一上导线5,在出线端子的固定端焊接一下导线7。在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的拼接面15或断路器模块与断路器模块的拼接面相应位置均制有过线孔14,与漏电模块毗邻的断路器模块内的上导线与下导线通过过线孔直接进入到漏电模块内,绕过零序互感器后两端部焊接;与漏电模块间隔的断路器模块内的上导线与下导线先由过线孔穿入到中间的断路器模块内部,再由过线孔穿出中间的断路器模块进入到漏电模块内,最后绕过零序互感器后两端部焊接。为了让断路器模块及漏电模块内部的热量充分散出,通过所述过线孔横向间隔均布制有导热槽16,所述导热槽沿拼接面纵向贯通且相互平行。当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或断路器模块与断路器模块拼接后,分别制在两拼接面上的导热槽同时合拼,形成长方形的导热通道(如图5所示)。为了防止不同断路器模块内的导线连接错误,在过线孔的径向制有一分隔板17,与漏电模块毗邻的断路器模块的上导线与下导线走下部的过线孔;与漏电模块间隔的断路器模块的上导线与下导线走上部的过线孔(如图3所示)。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可以为两相、三相、四相或多相(图1中所示为四相),所述过线孔的分隔板可以是一块,也可以是多块,根据漏电断路器的相数相应调整。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漏电断路器,由断路器模块和漏电模块构成,在漏电模块内安装零序互感器,在断路器模块内安装传动机构、电磁线圈、灭弧片、动触点、静触点及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漏电模块的两侧均安装断路器模块,所述电磁线圈通过一支撑板固定在断路器模块的壳体内,该支撑板嵌装在电磁线圈与灭弧片之间,在该支撑板靠近出线端子的一端焊接固装一横向的金属片,该金属片的一端与电磁线圈串联,另一端焊接一上导线,在出线端子的固定端焊接一下导线,在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漏电断路器,由断路器模块和漏电模块构成,在漏电模块内安装零序互感器,在断路器模块内安装传动机构、电磁线圈、灭弧片、动触点、静触点及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漏电模块的两侧均安装断路器模块,所述电磁线圈通过一支撑板固定在断路器模块的壳体内,该支撑板嵌装在电磁线圈与灭弧片之间,在该支撑板靠近出线端子的一端焊接固装一横向的金属片,该金属片的一端与电磁线圈串联,另一端焊接一上导线,在出线端子的固定端焊接一下导线,在断路器模块与漏电模块的拼接面或断路器模块与断路器模块的拼接面相应位置均制有过线孔,所述上导线与下导线通过过线孔进入到漏电模块内绕过零序互感器后焊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飞,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莱特默勒电气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