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16490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6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公寓。包括第一墙体以及相对于第一墙体对称的两个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设于阶梯状的地形上并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居住层;在每个居住单元中,第一层庭院、第三层露台和第四层露台位于第一墙体的同一端且在垂直方向上依次错开形成退台设计;第二层露台布置在垂直方向与第三层露台错开形成退台设计;第三层庭院在垂直方向相对于第四层的外墙面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另一种公寓。该两公寓可有效利用呈阶梯状的地形,避免大面积的地面平整,降低建筑成本。此外,呈两侧对称布局使其建造简单,误差小。而每层均设置有庭院和/或露台,并且每层庭院和/或露台呈退台式设计,为住户提供了错落的院落景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公寓。包括第一墙体以及相对于第一墙体对称的两个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设于阶梯状的地形上并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居住层;在每个居住单元中,第一层庭院、第三层露台和第四层露台位于第一墙体的同一端且在垂直方向上依次错开形成退台设计;第二层露台布置在垂直方向与第三层露台错开形成退台设计;第三层庭院在垂直方向相对于第四层的外墙面突出。本技术还涉及另一种公寓。该两公寓可有效利用呈阶梯状的地形,避免大面积的地面平整,降低建筑成本。此外,呈两侧对称布局使其建造简单,误差小。而每层均设置有庭院和/或露台,并且每层庭院和/或露台呈退台式设计,为住户提供了错落的院落景观。【专利说明】公寓
本技术涉及一种民用住宅建筑,尤其涉及公寓。
技术介绍
我国现有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建造在平整的地形上。而在一些具有高度差的坡地,尤其是在呈阶梯状的地形上,必须进行大面积的地面平整,既大幅度的提高了建筑成本,又容易造成较差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利用呈阶梯状的地形的公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公寓,包括:第一墙体,以及相对于第一墙体对称布置的第一居住单元和第二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设于由低地和高地构成的阶梯状的地形上并构造成具有:依次层叠的第一居住层、第二居住层、第三居住层和第四居住层,其中第一居住层设置于低地上,第三居住层部分地支承于高地上;在每个居住单元中,第一居住层设置有第一层庭院,第二居住层设置有第二层露台,第三居住层设置有沿着第一墙体彼此相对置的第三层露台和第三层庭院,第四居住层设置有第四层露台;其中,第一层庭院、第三层露台和第四层露台位于第一墙体的同一端并且在垂直方向上依次错开形成退台设计;第二层露台布置在与第一墙体相对的一侧,并在垂直方向与第三层露台错开形成退台设计;第三层庭院在垂直方向相对于第四居住层的外墙面突出。根据本技术,在每个居住单元中,第一居住层、第二居住层、第三居住层、第四居住层,分别面向第一层庭院、第二层露台、第三层露台和第三层庭院、第四层露台设置采光窗。根据本技术,在每个居住单元中,第一居住层和第二居住层为一户,第三居住层和第四居住层各为一户。根据本技术,每户设置有彼此独立的入户通道;其中,第一居住层的入户通道设置于低地;第三居住层和第四居住层的入户通道分别设置于高地。根据本技术,还包括与第一墙体邻接的天井。根据本技术,第一层庭院包括:相邻接的第一水池和第一平台,以及与第一水池和第一平台均邻接的第一花池;第一平台与第一居住层室内空间连通。根据本技术,第三层庭院包括:第三平台、围绕第三平台的相邻两侧的第三水池、以及围绕第三平台和第三水池的第三花池;第三平台与第三居住层室内空间连通。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另一种公寓,包括:第一墙体,以及在第一墙体的同一侧依次层叠的第一居住层、第二居住层、第三居住层和第四居住层,其中所有居住层以第一墙体为共用墙体,其中,第一居住层设置于低地上,第三居住层的一部分地支承于高地上另一部分支撑于第二居住层上,其中低地和高地构成的阶梯状的地形;其中,第一居住层设置有第一层庭院,第二居住层设置有第二层露台,第三居住层设置有沿着第一墙体彼此相对置的第三层露台和第三层庭院,第四居住层设置有第四层露台;其中,第一层庭院、第三层露台和第四层露台位于第一墙体的同一端并且在垂直方向上依次错开形成退台设计;第二层露台布置在与第一墙体相对的一侧,并在垂直方向与第三层露台错开形成退台设计;第三层庭院在垂直方向相对于第四居住层的外墙面突出。根据本技术,第一居住层、第二居住层、第三居住层、第四居住层,分别面向第一层庭院、第二层露台、第三层露台和第三层庭院、第四层露台设置采光窗。根据本技术,第一居住层和第二居住层为通过楼梯连通的一户,第三居住层和第四居住层各为一户,每户设置有彼此独立的入户通道,其中第一居住层的入户通道设置于低地,第三居住层和第四居住层的入户通道分别设置于高地。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的一种公寓具有依次层叠的四层,并其第一居住层设置于低地上,第三居住层部分地支承在高地上,由此,避免了大面积的地面平整,降低了建筑成本。进一步,该公寓将每层均构造为居住层,由此充分地利用了呈阶梯状的地形,避免了例如设置架空结构所造成的空间浪费和成本提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此外,本技术的公寓的相对于第一墙体呈对称布置有第一居住单元和第二居住单元,并每个居住单元具有第一居住层、第二居住层、第三居住层和第四居住层。由此,使其建造简单,误差小,以进一步降低建筑成本。而每层均设置有庭院和/或露台,并且每层庭院和/或露台呈退台式设计以避免互相遮挡,由此为住户提供了错落的院落景观。2.通过面向露台或庭院设置采光窗,并且由于每层庭院和/或露台互相错开,从而提高了室内的采光通风效果。3.在每个居住单元中,第一居住层和第二居住层为一户,第三居住层和第四居住层各为一户,使本公寓可容纳6户住户,每户设置有彼此独立的入户通道,使得每户住户互不干扰,并保护私密性。4.本技术的另一种公寓,具有依次层叠的四层,并其第一居住层设置于低地上,第三居住层部分地支承在高地上,由此,避免了大面积的地面平整,降低了建筑成本。此夕卜,每层均设置有庭院和/或露台,并且每层庭院和/或露台呈退台式设计以避免互相遮挡,由此为住户提供了错落的院落景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公寓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示出的公寓的第一居住层户型示意图;图3是图1示出的公寓的第二居住层户型示意图;图4是图1示出的公寓的第三居住层户型示意图;图5是图1示出的公寓的第四居住层户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参照图1,本技术的公寓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第一墙体5,以及相对于第一墙体5对称布置的第一居住单元和第二居住单元(在图2至图5中清晰的示出),每个居住单元设于由低地和高地构成的阶梯状的地形上,其中,阶梯状的地形由具有高度差的低地和高地构成,低地位于高地的下方。并且每个居住单元构造成具有依次层叠的第一居住层1、第二居住层2、第三居住层3和第四居住层4,其中第一居住层I设置于低地上,第三居住层3部分地支承于高地上。可理解,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居住单元的各自的第一居住层I相互平行且通过第一墙体5连接,各自的第二居住层2相互平行且通过第一墙体5连接,各自的第三居住层3相互平行且通过第一墙体5连接,各自的第四居住层4相互平行且通过第一墙体5连接。可理解,第一墙体5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由高地指向低地的方向,才能构成上述对称,换言之,第一墙体5为依次贯穿第一居住层I至第四居住层4的墙体。为简洁,以下仅描述一个居住单元,另一个居住单元与其对称布局,不再赘述。具体而言,第一居住层I整体设置在低地上,第二居住层2叠置在第一居住层I上方并且完全支承于第一居住层1,第三居住层3的一部分支承于第二居住层2,另一部分支承在高地上,而第四居住层4叠置在第三居住层3的上方并且完全支承于第三居住层3。此夕卜,第一居住层I和第二居住层2为一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公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5),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墙体对称布置的第一居住单元和第二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设于由低地和高地构成的阶梯状的地形上并构造成具有:依次层叠的第一居住层(1)、第二居住层(2)、第三居住层(3)和第四居住层(4),其中所述第一居住层(1)设置于所述低地上,所述第三居住层(3)部分地支承于所述高地上;在每个居住单元中,所述第一居住层(1)设置有第一层庭院(11),所述第二居住层(2)设置有第二层露台(21),所述第三居住层(3)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墙体(5)彼此相对置的第三层露台(31)和第三层庭院(32),所述第四居住层(4)设置有第四层露台(41);其中,所述第一层庭院(11)、所述第三层露台(31)和所述第四层露台(41)位于所述第一墙体(5)的同一端并且在垂直方向上依次错开形成退台设计;所述第二层露台(21)布置在与所述第一墙体(5)相对的一侧,并在垂直方向与第三层露台(31)错开形成退台设计;所述第三层庭院(32)在垂直方向相对于所述第四居住层的外墙面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