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下盖以及与所述下盖扣合连接的上盖,所述下盖内部固定有电路板,电源线穿过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上盖设有多个圆形的插座孔,所述插座孔通过固定圈可旋转地设置有插座芯,所述插座芯中设有电极片以及与所述电极片连接的电线连接器,所述电线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路板上的交流电源插座连接器。本方案中的多个插座芯均采用可旋转的连接方式安装于插座孔内,可以通过旋转插座芯的角度来调整各个电源插头的相对角度,便于理线,避免各型号的适配器与插头间由于相互抵触而无法插入插座芯的情况,从而减小适配器或插头出线占用的空间且出线整齐,充分利用了排插的多个插座芯。(*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插
本技术涉及供电排插
,尤其涉及一种排插。
技术介绍
排插又称为插排,是指带电源线和插头且可以移动的多孔插座,即可以使多个电器从一个供电排插上取电。由于各个插座的方向角度都是固定的,所以,造成了电源线插头或充电器之间经常相互抵触,并且出线凌乱,占用过多的居家或办公空间,给用户带来不便。为了能够为不同标准的插头供电,现有的排插通常设计有共通型插孔。但是,经过不同尺寸形状的插头轮换插过后,插孔容易变形松开,导致日后插入其它插头时,经常发生接触不良,甚至产生电弧烧毁绝缘体的危险。另外,现在的移动式电器如MP3放音机、CD随身机等经常放在家里使用,并采用电源适配器进行充电,而太多的电源适配器存在浪费和不够环保的缺点。同时,不同的移动式电器采用不同的直流工作电压和不同的电源适配器结构,存在携带和寻找适配器不便的缺点。现有的手机在进行充电时,经常将手机水平放置在排插附近,这样不仅占用了较大的空间,而且在拉扯其它插头或电线时,还存在着手机掉落的风险。因此,如何解决排插的出线凌乱、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插,用于解决排插的出线凌乱、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下盖以及与所述下盖扣合连接的上盖,所述下盖内部固定有电路板,电源线穿过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上盖设有多个圆形的插座孔,所述插座孔通过固定圈可旋转地设置有插座芯,所述插座芯中设有电极片以及与所述电极片连接的电线连接器,所述电线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路板上的交流电源插座连接器。优选地,所述固定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插座孔。优选地,所述固定圈的外周设有用于卡接于所述插座孔的卡扣。优选地,所述插座孔的内圈底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插座芯旋转角度的第一限位块,所述插座芯的外周设有第二限位块。[0011 ] 优选地,所述上盖的上方设有防尘安全盖,所述防尘安全盖设有统一出线口。优选地,所述上盖相对于所述电源线的接入口的一端设置有手机插置槽。优选地,所述防尘安全盖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壳体的侧板,另一端卡接在所述手机插置槽的内侧。优选地,所述插座芯的上方设置有用于遮盖所述插座芯的插孔的可拆卸的安全至JHL ο优选地,所述上盖还设有至少一个USB接口直流供电插孔以及至少一个圆形直流供电插孔。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侧板上设有侧板插座孔,所述侧板插座孔与所述电源线的接入口并排设置。本技术提供的排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下盖以及与所述下盖扣合连接的上盖,所述下盖内部固定有电路板,电源线穿过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上盖设有多个圆形的插座孔,所述插座孔通过固定圈可旋转地设置有插座芯,所述插座芯中设有电极片以及与所述电极片连接的电线连接器,所述电线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路板上的交流电源插座连接器。本方案中的多个插座芯均采用可旋转的连接方式安装于插座孔内,可以通过旋转插座芯的角度来调整各个插头的相对角度,便于理线,避免各型号的适配器与插头间由于相互抵触而无法插入插座芯的情况,从而减小适配器或插头出线占用的空间且出线整齐,充分利用了排插的多个插座芯。在一种优选方案中,本技术中的固定圈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连接于所述插座孔。如此设置,本方案就可以在不拆开上盖和下盖的情况下,通过拆卸固定圈来取出插座芯。使用者将手指伸入上盖的插座孔,压下电线连接器的卡钩,将插座芯的电线连接器与电路板上的交流电源插座连接器分开,换成不同标准的插座芯,从而更换为使用者所需要的插座。本方案可避免现有的共通型插孔容易变形松开的缺点,又可以满足不同标准插头使用的需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排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排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排插连接插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排插的第一种使用情况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排插的第二种使用情况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下盖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上盖结构示意图;图8为上盖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上盖的侧视图;图10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下盖的侧视图;图1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固定圈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纵向剖面图;图1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安全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纵向剖面图;图1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的第一种插座芯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插座芯的侧视图;图18为本技术中第二种插座芯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中第三种插座芯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技术中第四种插座芯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防尘安全盖的主视图;图22为图21的侧视图;图2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防尘安全盖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带有防尘安全盖的排插连接插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将电源线放置于防尘安全盖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中拆装固定圈时的操作示意图;图1至图26中:下盖-1、下盖侧板-101、下盖底板-102、侧板插座孔下半圈-103、铰接孔-104 ;上盖-2、插座孔-201、USB接口直流供电插孔-202、12V圆形直流供电插孔_203、5V圆形直流供电插孔_204、3V圆形直流供电插孔-205、电源指示灯-206、电源开关-207、第一限位块-208、手机插置槽-209、防尘安全盖卡接槽-210、电源线接入口 -211、侧板插座孔上半圈_212、上盖侧板-213 ;插座芯-3、电极片-301、电线连接器-302、插孔_303、第二限位块-304 ;固定圈-4、卡扣-401、安全盖-41、安全盖卡扣-411 ;防尘安全盖_5、防尘罩-501、转轴-502、防尘安全盖卡接端_503、铰接脚-504 ;电路板-7、交流电源插座连接器-701、电源线-6、插头_8、显示器_9。【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排插,用于解决排插的出线凌乱、占用空间大、共通型插孔经常产生接触不良的问题。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照图1至图26,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插,该排插包括壳体,该壳体又包括下盖I以及与下盖I扣合连接的上盖2,下盖I内部固定有电路板7,电源线6穿过壳体连接于电路板7,上盖2设有多个圆形的插座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插,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下盖(1)以及与所述下盖(1)扣合连接的上盖(2),所述下盖(1)内部固定有电路板(7),电源线(6)穿过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电路板(7),所述上盖(2)设有多个圆形的插座孔(201),所述插座孔(201)通过固定圈(4)可旋转地设置有插座芯(3),所述插座芯(3)中设有电极片(301)以及与所述电极片(301)连接的电线连接器(302),所述电线连接器(302)插接于所述电路板(7)上的交流电源插座连接器(7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插,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下盖(I)以及与所述下盖(I)扣合连接的上盖(2),所述下盖(I)内部固定有电路板(7),电源线(6)穿过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电路板(7),所述上盖(2)设有多个圆形的插座孔(201),所述插座孔(201)通过固定圈(4)可旋转地设置有插座芯(3),所述插座芯(3)中设有电极片(301)以及与所述电极片(301)连接的电线连接器(302 ),所述电线连接器(302 )插接于所述电路板(7 )上的交流电源插座连接器(7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4)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插座孔(2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4)的外周设有用于卡接于所述插座孔(201)的卡扣(4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孔(201)的内圈底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插座芯(3)旋转角度的第一限位块(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瑞明,
申请(专利权)人:林瑞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