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上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19670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1 0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上料系统,其包括机架及处于其上备料系统与进给系统之间的上料装置,备料系统包括将待下料圆钢料顶出的顶出气缸,上料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平行且同轴设置的转运盘,转运盘之间通过可旋转设于机架上的传动轴固连,在机架上设有可使转运盘摆动的摆动气缸;转运盘边缘上具有一可置纳待下料圆钢料且与备料系统中的顶出气缸顶出待下料圆钢料的出口位置相对应的钩状缺口,且该缺口向转运盘正向摆动方向倾斜;在机架上设有第一传感器,在转运盘上设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摆动气缸、顶出气缸均与一控制器电连接。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自动为下料机进行上料,完全自动化,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上料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上料系统,确切来说是一种用于自动备料、上料、进给、压紧及下料的程控下料机中的自动上料系统。
技术介绍
下料机是借助于机械运动的作用力加压于刀模,对材料进行切割加工的机器,是轻工行业中不可缺少的设备。目前的圆钢下料机中的备料、上料、进给等工序基本都是采用手工操作,即是操作人员通过吊臂或行车或纯手工将圆钢料料坯放置于圆钢下料机的料孔上,再通过调节定尺系统、开启下料机切割刀来进行切割下料,因备料、上料及进给均采用手工,劳动强度大,且在作业时易出现误差,不能保证圆钢料的下料精度。具体地,目前对于圆钢下料机的上料主要是通过操作人员通过吊臂或行车等辅助工具将圆钢料坯放置于圆钢下料机上进行下料,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且流水连续性差,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自动上料系统,可自动为下料机进行上料,完全自动化,生产效率高,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自动上料系统,其包括机架,处于该机架上备料系统与进给系统之间的上料装置,所述备料系统包括将待下料圆钢料顶出的顶出气缸,所述上料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平行且同轴设置的转运盘,所述转运盘之间通过传动轴固连,且该传动轴可旋转设于所述机架上,在所述机架上设有可使所述转运盘摆动的摆动气缸;所述转运盘边缘上具有一可置纳所述待下料圆钢料且与所述备料系统中的所述顶出气缸顶出所述待下料圆钢料的出口位置相对应的缺口,该缺口呈钩状,且该缺口向所述转运盘正向摆动方向倾斜;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可监测所述转运盘的缺口位置的第一传感器,在所述转运盘上设置有可检测所述缺口内有无待下料圆钢料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摆动气缸、顶出气缸均与一控制器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转运盘为两个,其均对应通过所述摆动气缸与所述机架相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自动为下料机进行上料,完全自动化,生产效率高,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简图;图3是本技术的控制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如图1-3所述的自动上料系统,其包括机架I,处于该机架I上备料系统2与进给系统6之间的上料装置,所述备料系统2包括将待下料圆钢料10顶出的顶出气缸11,所述上料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平行且同轴设置的转运盘3,所述转运盘3之间通过传动轴7固连,且该传动轴7可旋转设于所述机架I上,在所述机架I上设有可使所述转运盘3摆动的摆动气缸5 ;所述转运盘3边缘上具有一可置纳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且与所述备料系统2中的所述顶出气缸11顶出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的出口位置相对应的缺口 4,该缺口 4呈钩状,且该缺口 4向所述转运盘3正向摆动方向倾斜;在所述机架I上设置有可监测所述转运盘3的缺口 4位置的第一传感器8,在所述转运盘3上设置有可检测所述缺口 4内有无待下料圆钢料10的第二传感器9 ;所述第一传感器8、第二传感器9、摆动气缸5、顶出气缸11均与一控制器20电连接。本技术中的转运盘3为一圆盘状结构,其具体数量可通过待下料圆钢料10的重量及整个设备的使用频繁状态等因素进行设定,本例中,该转运盘3为两个,其均对应通过所述摆动气缸5与所述机架I相连接。该转运盘3的缺口应可与所述备料系统2上所述顶出气缸11所顶出的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的具体出口位置相对应,以使得由该备料系统2出来的待下料圆钢料10可直接进入至所述转运盘3中的缺口 4中,同时,通过传动轴7使得两转运盘3同轴设置且该两转运盘3上的缺口 4相对应,这样才能使得待下料圆钢料10由所述备料系统2出来时,该待下料圆钢料10可直接置纳入所述缺口 4中,并平稳稳定。[0021 ] 在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进入所述缺口 4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传感器8应事先感应所述转运盘3上的缺口 4的位置,以保证该缺口 4处于所述备料系统2的出口位置斜下方,以形成相切状态为佳。而当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进入至所述缺口 4后,所述第二传感器9应及时将其接收的信号传至控制器20上,再由控制器20控制所述摆动气缸5,使得该转运盘3将其缺口 4内的待下料圆钢料10摆动转运至进给系统6,以形成不间断的流水线工序。具体使用时,当控制器20接收到由下料机发出的上料信号时,其首先控制所述摆动气缸5使得所述转运盘3转动,当所述第一传感器8监测到所述缺口 4位置时,传输信号至控制器20,由控制器20向所述摆动气缸5发送停止信号,同时控制所述顶出气缸11将备料系统2中的待下料圆钢料10顶出,并进入所述缺口 4内,当第二传感器9感应到所述缺口 4内存在待下料圆钢料10时,该第二传感器9传输信号至控制器20,控制器20再向所述摆动气缸5发送复位信号,使得所述摆动气缸5将待下料圆钢料10由备料系统2向进给系统6转运,当待下料圆钢料10被传输至进给系统6后,所述控制器20控制各部件复位,以进入下一次的上料循环。整个上料系统完全自动化,生产效率高,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上料系统,包括机架(1),处于该机架(1)上备料系统(2)与进给系统(6)之间的上料装置,所述备料系统(2)包括将待下料圆钢料(10)顶出的顶出气缸(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平行且同轴设置的转运盘(3),所述转运盘(3)之间通过传动轴(7)固连,且该传动轴(7)可旋转设于所述机架(1)上,在所述机架(1)上设有可使所述转运盘(3)摆动的摆动气缸(5);所述转运盘(3)边缘上具有一可置纳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且与所述备料系统(2)中的所述顶出气缸(11)顶出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的出口位置相对应的缺口(4),该缺口(4)呈钩状,且该缺口(4)向所述转运盘(3)正向摆动方向倾斜;在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可监测所述转运盘(3)的缺口(4)位置的第一传感器(8),在所述转运盘(3)上设置有可检测所述缺口(4)内有无待下料圆钢料(10)的第二传感器(9);所述第一传感器(8)、第二传感器(9)、摆动气缸(5)、顶出气缸(11)均与一控制器(20)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上料系统,包括机架(I),处于该机架(I)上备料系统(2)与进给系统(6)之间的上料装置,所述备料系统(2)包括将待下料圆钢料(10)顶出的顶出气缸(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平行且同轴设置的转运盘(3),所述转运盘(3)之间通过传动轴(7)固连,且该传动轴(7)可旋转设于所述机架(I)上,在所述机架(I)上设有可使所述转运盘(3)摆动的摆动气缸(5); 所述转运盘(3)边缘上具有一可置纳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且与所述备料系统(2)中的所述顶出气缸(11)顶出所述待下料圆钢料(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观忠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璐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