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桐矮化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142667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30 1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岩桐矮化栽培方法:在25℃±3℃的温室内栽培盆栽大岩桐,从盆栽大岩桐开始分化出现花芽时,进行以下处理:采用叶面喷施法喷施浓度为400mg/L的矮壮素溶液,将矮壮素溶液均匀喷洒于盆栽大岩桐叶片和花芽上,喷施时间为:从盆栽大岩桐开始分化出现花芽时,每五天处理一次,共处理5~6次,直至盛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大岩桐矮化栽培方法,是在传统温室栽培盆栽大岩桐的栽培技术基础上做出的改进,采用特定浓度的矮壮素溶液在特定时期喷施处理,可以使大岩桐的株高、叶长、叶宽、花梗长势等有显著下降,从而提高了大岩桐的观赏价值,避免出现叶柄、花茎过长而折断,茎杆细弱易倒伏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25℃±3℃的温室内栽培盆栽大岩桐,从盆栽大岩桐开始分化出现花芽时,进行以下处理:采用叶面喷施法喷施浓度为400mg/L的矮壮素溶液,将矮壮素溶液均匀喷洒于盆栽大岩桐叶片和花芽上,喷施时间为:从盆栽大岩桐开始分化出现花芽时,每五天处理一次,共处理5~6次,直至盛开。本专利技术的,是在传统温室栽培盆栽大岩桐的栽培技术基础上做出的改进,采用特定浓度的矮壮素溶液在特定时期喷施处理,可以使大岩桐的株高、叶长、叶宽、花梗长势等有显著下降,从而提高了大岩桐的观赏价值,避免出现叶柄、花茎过长而折断,茎杆细弱易倒伏等问题。【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大岩桐又名落雪泥,亦有“花仙子”之称,有单瓣和重瓣之分,是苦苣苔科岩桐属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大岩桐原产于巴西的热带草原,其花大如钟,色泽艳丽,雍容华贵;性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不可多得的优良案头花卉。大岩桐的生长适温为25°C左右,花可从春开至秋。一般都认为大岩桐忌阳光直射,需半阴湿润的环境,因此现有技术中多进行遮荫培育。但照此方法栽培的大岩桐植株软弱,茎节很长,花少,株高达35厘米左右,需用竹棍支撑,大大降低了观赏价值。同时,在花卉市场的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盆栽大岩桐常出现叶柄、花茎过长而折断,茎杆细弱易倒伏等问题,造成种植户和销售商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大岩桐植株矮化探究较少,已报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光照和水肥的控制实现植株的矮化。这些方法矮化效果有限,目前未见利用生长延缓剂进行大岩桐矮化栽培的报道。植物生长延缓剂属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们用化学或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出的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相似的有机化合物,亦称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主要特点是剂量低、用量少、效果直观、见效快、简便高效、安全性高,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植物生长延缓剂是指人工合成的、能够抑制植物茎部近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化学物质。它能够减缓植物茎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抑制细胞的伸长,从而使植株节间缩短、茎杆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加厚、侧枝增多、根系生长发达,可诱导矮化、促进开花,但对叶子大小、叶片数目、节的数目和顶端优势相对没有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观赏植物栽培提供了一些便利条件,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生长、开花与结果、成熟与衰老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化学调控来促进或抑制观赏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品质与观赏价值,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处理方法处理的浓度和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必须根据不同品种观赏植物的敏感程度和栽培长势,灵活适度掌握,浓度过小效果不明显,浓度过大,生长缓慢停止或造成茎叶花朵崎形,失去常态。矮壮素(CCC)是一种优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经叶片,幼枝,芽,根系和种子进入到植株的体内,其作用机理是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主要作用部位是阻抑贝壳杉烯的生成,致使内源赤霉素生物合成受阻使植株变矮,节间缩短,叶色浓绿。CCC不易被土壤所固定或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药效可持续3至4周,一般做土壤使用效果较好,对多种花卉都有明显的效 果。CCC在观赏植物中的主要生理效应和应用有:1.抑制植物细胞的伸长,但不抑制细胞分裂。2.使植株矮化,茎粗和叶色加深。3.促进根系生长。4.增强抗逆性能力,如抗倒伏,抗旱,抗盐等。多效唑(PP333)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广谱性的杀菌剂,可以通过木质部运输至植株的其他器官,其在体内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降低α -淀粉酶的活性,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来减缓植物细胞的伸长,还能抑制芽顶端分生组织的生长,但是它并不会影响细胞的分化,能够促使植株分蘖,有助于根系生长良好。多效唑的作用机制可能会直接影响植株根细胞的膜透性。PP333处理可以降低株高,抑制茎枝伸长,降低叶面积,增厚叶片,使叶色浓绿,增加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光合速率,提高根系活力。PP333具有抑菌作用,因而还是一种杀菌剂。PP333易为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吸收,具有控制生长,矮化株型,调节开花和促进果实生长等效应,PP333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包括株型控制,防止移栽后的倒苗败苗,培育壮苗和促进开花等。烯效唑属三唑类植物生长延缓剂,是赤霉素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它可由植物的种子,叶片和根吸收,影响植物体内贝壳杉烯氧化酶活性,降低内源赤霉素水平。烯效唑具有延缓植物生长,抑制节间伸长,促进花芽分化及提高抗逆性等作用。根部吸收烯效唑后可在植物体内传导,而喷洒烯效唑于茎叶吸收后向上传到而不向下传导,因此土壤浇灌使用比叶面喷施效果要好。丁酰肼可抑制内源赤霉素生物合成,也可抑制内源生长素的运输。主要生理效应有:抑制新枝徒长,缩短节间长度,增加叶片厚度及叶绿素含量,防止落花,促进坐果,诱导不定根形成,刺激根系生成,增强抗逆性,促进果实着色和延长贮藏期等。丁酰肼一般经由茎叶等部位进入植物体内。丁酰肼易被土壤所固定,在土壤中的残效期达I~2年一般不做土壤使用,丁酰肼多用于观赏植物的株型控制,在部分种类中还有促进开花坐果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生长延缓剂及剂量,在适合的时期施用,采用恰当的使用方法是保证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较多,而每一种施用方法又各有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有时还需要针对观赏植物的类别和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做到灵活运用才能保证使用的效果。`叶面喷施法是利用喷雾器械喷洒成雾滴分散悬浮在空气中,再降落到处理对象上一种施药方法,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观赏植物中的最常用的使用方法,根据应用目的和处理对象,可以对叶,果实等全株进行喷雾。叶面喷施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和均匀,因而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使用叶面喷施法:一是要求快捷处理,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大量花卉苗木;二是处理较高大的绿化苗木,用其他方法不方便。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时要注意叶面积大小,浓度,喷洒方向,药液量等有关因素,对大岩桐进行叶面喷施时以叶面湿润药液微下滴为准。喷洒方向可以是叶的正面也可以是叶的背面。一般认为喷洒在叶的背面效果更好。因为叶的背面角质层薄,药液进去的量多,大岩桐叶子坚挺不易翻折,故采用正面喷施法。另外,利用叶面喷施进行处理时,喷洒药液的湿润性也很重要,如果药液缺乏湿润能力,喷洒到叶片表面后往往容易滚落,大岩桐叶片表面绒毛较多且易吸收,所以不用担心此类问题发生。喷施时间和喷施次数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果也有影响。喷施时间应尽量避开烈日,降雨前,高温,大风等不利天气,傍晚或晨露刚干时施药往往会有较好的效果。如果施药后短期内下雨,则往往需要补喷。外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入植物体后,影响植物组织细胞的代谢和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为10~15天,为了巩固生长调节剂的药效,易在一定期限内多次喷施,通常需喷施2至3次甚至更多。土壤浇灌法: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发挥生理作用,土壤使用方法即是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粉剂或溶液施入土壤或肥料混合使用,通过根系吸收进入观赏植物体内的方法。施入土壤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是一定浓度的药液,也可以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混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肥料,细土等。本技术结合大岩桐吸收特性采取叶面喷施法、土壤浇灌法对大岩桐进行矮化对比处理。参考文献:贺终荣.大岩桐的叶插繁殖与矮化栽培.中国花卉盆景,1997,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岩桐矮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5℃±3℃的温室内栽培盆栽大岩桐,从盆栽大岩桐开始分化出现花芽时,进行以下处理:采用叶面喷施法喷施浓度为400~1200mg/L的矮壮素溶液,将矮壮素溶液均匀喷洒于盆栽大岩桐叶片和花芽上,喷施时间为:从盆栽大岩桐开始分化出现花芽时,每3~10天处理一次,共处理5~6次,直至盛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佳宁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