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094919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19:16
由具有室外空气冷却热交换器(61)的第一除湿单元(60)、切换空气通路来使用两个吸附热交换器(22、24)的第二除湿单元(20)、和具有吸附转子(31)的第三除湿单元(30)构成系统,通过将在第二除湿单元(20)冷却除湿后的低温而低湿的空气供给于第三除湿单元(30),从而减少第三除湿单元(30)的再生能源,使得除湿系统能够节能化和低成本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由具有室外空气冷却热交换器(61)的第一除湿单元(60)、切换空气通路来使用两个吸附热交换器(22、24)的第二除湿单元(20)、和具有吸附转子(31)的第三除湿单元(30)构成系统,通过将在第二除湿单元(20)冷却除湿后的低温而低湿的空气供给于第三除湿单元(30),从而减少第三除湿单元(30)的再生能源,使得除湿系统能够节能化和低成本化。【专利说明】除湿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除湿后的空气供往室内的除湿系统。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将除湿后的空气供往室内的除湿系统已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有这类的除湿系统。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在空气通路上将吸附转子配置为三级串联的结构。空气通路由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构成,该供气通路将利用吸附转子处理后的室外空气供往室内,该排气通路将室内空气往室外排出。吸附转子构成为:横跨配置在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上,能够以两通路之间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吸附转子一方面吸附在供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水分而进行除湿,另一方面往在排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排放水分而再生。为了将空气加热以用于吸附转子的再生,在排气通路上设有空气加热用的加热器。当吸附转子中吸附有水分的部分的水分吸附量增多时,吸附转子旋转使该部分移往排气通路,并且该部分在排气通路处排放水分而再生后,再次用于吸附侧。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连续地将在吸附侧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低湿度空气供往室内,从而对室内除湿,室内的空气则是被加热来使吸附转子再生后被往室外排放。室外空气通过吸附转子三次,供往室内的空气从而成为低露点的空气,这样的空气例如可以使用作为供往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干燥无尘室的空气(露点大约为-50°C的空气)。在这类的系统中,也经常采用将吸附转子配置为两级的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62138号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6443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但是,在使用有多个吸附转子的系统中,有必要对每个吸附转子设置再生用的加热器来使各吸附转子构成为除湿再生单元,吸附转子本身即是高成本的部件,并且由于加热器使吸附转子再生的再生温度较高,因此加热器产生热量所需要的运转成本也增加。此夕卜,在以多级的方式使用吸附转子的系统中,虽然通过吸附转子后的除湿侧空气的湿度下降,但是空气的温度会因为空气通过吸附转子时的吸附热、以及因为加热器的再生加热而上升。因此,有必要在吸附转子的入口处使除湿侧空气冷却,从而需要用于该冷却的能源。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空调系统(除湿系统)的能源使用量占了大约50%,因此谋求该系统的节能化,对于锂离子电池的低成本化大有帮助。然而,实际上,用于使吸附转子再生的热量高,因此除湿系统的低成本化非常难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除湿系统能够节能化和低成本化。—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是以除湿系统为前提,该除湿系统具备:空气通路40、50,该空气通路40、50具有供往室内空间S的空气通过的供气通路40和排往室外的空气通过的排气通路50 ;和除湿单元60、20、30,该除湿单元60、20、30配置在该空气通路40、50上,上述除湿单元60、20、30由从供往室内的空气的入口侧起往室内空间S依次配置的第一除湿单元60、第二除湿单元20和第三除湿单元30构成。并且,上述第一除湿单元60具备将供往室内的空气冷却除湿的室外空气冷却热交换器61,上述第二除湿单元20构成为:具备能交互地切换为吸附侧与再生侧的两个吸附热交换器22、24,并且在吸附侧的吸附热交换器22、24处将在第一除湿单元60处除湿后的空气进一步除湿,上述第三除湿单元30构成为:具备一部分构成为吸附部32而其它部分构成为再生部34的吸附转子31,并且在吸附部32处将在第二除湿单元20处除湿后的空气进一步除湿。在该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首先由第一除湿单元60的室外空气冷却热交换器61将室外空气等供往室内的空气冷却除湿。在室外空气冷却热交换器61处被冷却除湿后的该空气通过第二除湿单元20,并且水分被已成为吸附侧的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该吸附热交换器22、24处被吸附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吸附热交换器22、24吸收,因此空气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并且,两个吸附热交换器22、24交互地被切换为吸附侧和再生侧,供往室内空间S的空气始终通过吸附侧的吸附热交换器。通过吸附热交换器22、24从而温度的上升得到抑制且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通过第三除湿单元30的吸附转子31。在吸附转子31处,空气中的水分进一步被吸附剂吸附。然后,通过了吸附转子31的低露点空气供往室内空间S。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除了吸附转子31以外,上述第三除湿单元30还具备配置在供往该吸附转子31的再生空气的入口侧的空气加热器65。在该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通过向吸附转子31供给由空气加热器65加热后的空气,从而吸附转子31再生。该空气是已经在吸附热交换器22、24处冷却后的空气,因此吸附转子31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能够在低温进行再生。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上述空气加热器65是由设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70a、120上的冷凝器构成的再生热交换器65。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通过向吸附转子31供给由再生热交换器65加热后的空气,从而吸附转子31再生。该空气是已经在吸附热交换器22、24处冷却后的空气,因此吸附转子31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能够在低温进行再生。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上述制冷剂回路70a、120是以上述再生热交换器65作为冷凝器并且以室外空气冷却热交换器61作为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路 70a、120。在该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通过使制冷剂在室外空气冷却热交换器61处从室外空气获得的热在再生热交换器65处排放,从而吸附转子31再生。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上述空气加热器65为电加热器或蒸气加热器。在该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通过向吸附转子31供给由上述电加热器或蒸气加热器等的空气加热器65加热后的空气,从而吸附转子31再生。该空气是已经在吸附热交换器22,24处冷却后的空气,因此吸附转子31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能够在低温进行再生。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五中的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上述第二除湿单元20和第三除湿单元30构成为:相对于成为吸附侧的吸附热交换器22、24,上述吸附转子31的吸附部32位于上述供气通路40的下游侧,并且成为再生侧的吸附热交换器24、22位于通过该吸附转子31的再生部34的上述排气通路50的下游侧。在该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从吸附侧的吸附热交换器22、24流出的空气在吸附转子31的吸附部处32进一步被除湿。另一方面,再生侧吸附热交换器24、22因从吸附转子31的再生部34流出的空气而再生。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上述第二除湿单元20的两个吸附热交换器22、24由设在制冷剂回路22a上的两个热交换器构成,上述第二除湿单元20具有: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25,其使上述制冷剂回路20a中的制冷剂的流向反转,而使上述两个吸附热交换器22、24交互地切换为成为吸附侧的蒸发器和成为再生侧的冷凝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系统,其具备:空气通路(40、50),该空气通路(40、50)具有供往室内空间(S)的空气通过的供气通路(40)和排往室外的空气通过的排气通路(50);和除湿单元(60、20、30),该除湿单元(60、20、30)配置在该空气通路(40、50)上,上述除湿单元(60、20、30)由从供往室内的空气的入口侧起往室内空间(S)依次配置的第一除湿单元(60)、第二除湿单元(20)和第三除湿单元(30)构成,该除湿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除湿单元(60)具备将供往室内的空气冷却除湿的室外空气冷却热交换器(61),上述第二除湿单元(20)构成为:具备能交互地切换为吸附侧与再生侧的两个吸附热交换器(22、24),并且在吸附侧的吸附热交换器(22、24)处将在第一除湿单元(60)处除湿后的空气进一步除湿,上述第三除湿单元(30)构成为:具备一部分构成为吸附部(32)而其它部分构成为再生部(34)的吸附转子(31),并且在吸附部(32)处将在第二除湿单元(20)处除湿后的空气进一步除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井伸树大久保英作夏目敏幸冈本康令桑名孝一草部隆弘岩田哲郎内田秀树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大金应用系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