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83112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5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包括反应池和中控组件,所述反应池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膜生物反应器的底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所述进水阀、排水阀、曝气装置分别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耗较小;剩余污泥处置难度小,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控制简单、方便,日常维护管理方便,使得出水水质得到保证;膜生物反应器不容易污染,成本低、占地面积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及高浓度有机废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典型的污水处理装置一般包括好氧、缺氧、厌氧、沉淀排泥等组合的处理单元。活性污泥中不同微生物通过有机物、氮、磷等去除使自身得以增殖,并通过沉淀排泥将固化到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排出系统,从而将各种污染物进行去除。其机理即是应用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作用,通过排放部分污泥实现碳氮磷等营养物质从污水处理系统的去除。因此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富集生长和排泥成为典型污水处理的关键技术,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主要存在下述问题:一、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很难同时富集生长,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有限;二、污泥排放量大,剩余污泥处置难度大,且直接影响磷的去除效果,为保持较好的排泥效果,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放量为污水处理量的2%,带来的剩余污泥处置问题成为目前各大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难题;三、工艺流程复杂,日常维护管理困难,使得出水水质难以保证。传统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将曝气池和沉淀池集成在一起,通过膜截留作用大大提高了反应器内的微生物浓度,使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得以富集生长,提高了对有机物、氮和磷等去除效果。但是,该类型的反应器存在以下问题:一、曝气强度很大,能耗较高;二、定期排泥,剩余污泥处置难度大,且直接影响磷的去除效果;三、工艺控制繁琐,日常维护管理困难,使得出水水质难以保证;四、膜容易污染。以上污水处理装置均存在大量污泥排放、工艺控制繁琐、维护管理复杂等问题,使得系统出水水质难以保障,并且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占地大等。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包括反应池和中控组件,所述反应池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膜生物反应器的底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所述进水阀、排水阀、曝气装置分别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将所述反应池分隔成进水池、曝气池和排水池,所述进水池与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排水池与所述排水管连接,所述膜生物反应器位于所述曝气池的中部,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曝气池的底部,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底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顶之间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为所述曝气池的进水端,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为所述曝气池的排水端、所述排水池的进水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池的底部连接有污泥排放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池的顶部、进水池的顶部连接有液体循环回流管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设置在所述进水池内并将所述进水池按进水顺序分隔成水解酸化池、厌氧池和缺氧池,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底部连接,所述第四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顶之间设有第四进水通道,所述第四进水通道为所述水解酸化池的排水端、厌氧池的进水端,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顶之间设有第三进水通道,所述第三进水通道为所述厌氧池的排水端、缺氧池的进水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导流板高于所述第三导流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连接有预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通过水泵连接有溶药池,所述水泵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装置包括压缩机和位于所述反应池内的曝气头,所述曝气头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膜生物反应器为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通过曝气装置调节曝气量在膜生物反应器形成厌氧—缺氧—好氧的交替变化的梯度流场分布的生物环境;让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得以富集生长,使膜生物反应器能够同时去除SS(固体悬浮物)、BOD(生化需氧量)、TN(总氮)、TP(总磷)等;并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同时转化为挥发性气体,经曝气装置吹脱进入大气;将PPCPs等新型污染物进行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提高了膜生物反应器内污泥的消化速率,解决了污泥处理和处置问题;曝气量小,能耗较小;无剩余污泥产生;膜通量较大,膜污染较少;控制简单、方便,日常维护管理方便,使得出水水质得到保证;投资省,成本低、占地面积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的优选为序批式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号为:反应池1;厌氧池101;缺氧池102;曝气池103;清水池104;紫外线消毒灯105;液体循环回流管道106;水解酸化池107;第一导流板201;液体循环回流通孔2011;第二导流板202;第三导流板203;第四导流板204;膜生物反应器2;曝气装置3;排水管4;污泥排放管5;中控组件6;溶药池7;预处理装置8;压缩机9;进水管10;进水管11;进水泵12;序批式反应池13;搅拌装置14;出水泵15;出水管16;曝气泵17;自动控制装置18;水解厌氧池19。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及其装置,克服现有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及传统的膜生物反应器出水水质难以保证,以及通过排泥去除污染物存在的污泥处置难度大、占地大的缺陷。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在膜生物反应器2内分别设置水解酸化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通过调节曝气装置3的曝气量在膜生物反应器内形成交替变化的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的梯度流场分布,在膜生物反应器内部形成厌氧—缺氧—好氧的生物环境。本技术优选地通过以下工艺步骤实现的:以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为核心反应平台,对曝气装置3进行优化设置,在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不同区域形成溶解氧不同含量的功能分区:根据距离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远近,依次形成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分别生长着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通过特殊结构的膜截留作用,维持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内污泥浓度达到10~25g/L,让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得以富集生长,使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能够同时去除SS(固体悬浮物)、BOD(生化需氧量)、TN(总氮)、TP(总磷)、新型污染物等,并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同时转化为挥发性气体,将新型污染物进行转化分解。本技术通过以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为主反应平台,对系统布设进行优化,使得同一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功能的微反应器群:将曝气强度集中分布在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下部,形成膜局部为好氧区,为微生物好氧氧化提供反应条件;污水从膜区经循环流场上升到膜区上部,由于溶解氧在膜区被微生物快速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池和中控组件,所述反应池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膜生物反应器的底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所述进水阀、排水阀、曝气装置分别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池和中控组件,所述反应池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膜生物反应器的底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所述进水阀、排水阀、曝气装置分别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将所述反应池分隔成进水池、曝气池和排水池,所述进水池与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排水池与所述排水管连接,所述膜生物反应器位于所述曝气池的中部,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曝气池的底部,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底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顶之间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为所述曝气池的进水端,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为所述曝气池的排水端、所述排水池的进水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的底部连接有污泥排放管,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顶部设有液体循环回流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的顶部、进水池的顶部连接有液体循环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铁军韩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