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商标切折机输送装置是利用旧装置既有机体及空间中加一组连动机构,使其与推臂既有之上下兼前后的动程而转换形成滑道板的同后动程,使滑道板可配合原有推臂动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佳输送效果,并适用于下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商标切折机输送装置,尤指一种利用旧装置的既有机体及空间,于原固定式滑道板上另加设一组连动机构与推臂既有驱动机构相连结,使滑道板得以配合推臂而同步前后动作的商标切折机输送装置。商标切折机是一自动化机器,其包括有一机体,机体内设驱动源,于机体右侧设一原料架,以及于机台平面上自右至左再至机体前缘依序设一送料装置、一切断装置、一弯折与加压装置、一输送与热压装置与一收置集料装置,构成一可将长条带状原料经切断与弯折加压成为小块状商标块的切折机,此类机台上的各装置结构可参考台湾新型第56615、119598、132020、142820号等相关折机专利,而其中属于旧机台的输送装置位于机台近前缘位置,其中的推臂是在一固定式滑道板上往复推送商标块,而该固定式滑道板是延伸入位于最前段(即机台前缘)的上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内,因不具有后缩动作过程而造成阻挡,无法适用于目前较进步的下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影响到整部机台的自动快速作业功能。本技术即是针对上述需要而加以改进设计,且于设计时希望不致造成整部机台结构上太大变动,藉以能降低整部机台的设计及制造成本。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商标切折机输送装置,利用旧装置既有机体及空间中加设一组连动机构,使其与推臂的既有驱动机构相连结,并藉推臂既有的上下兼前后的动程而加以转换成滑道板的同步前后动程,使滑道板可配合原有推臂动作而具有较佳输送效果,并适用于下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改进的商标切折机 输送装置,其整体是左右对称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半体部分为于原滑道板位置处设一前后滑动的藉与一组连动机构连结而被驱动的滑道板,该连动机构包括于原机构的内侧面上固设一轴座及架乎其上的一前后向的水平杆轴,杆轴上套设一滑座而可前后稳定滑动,该滑座内侧面与滑道板锁固,外侧面形成中央面凸出而两边面等平的山型面,于中央面及两边面上各设有轴承;再于原机体上对应于轴承的位置处另开设一经精密加工的前后向长形穿槽,中央面轴承穿过穿槽延伸至原滑块中央板所额外另设的空洞面内;又于该滑座的内侧面另固设一导槽块,导槽块的内侧面凸设有一使中央面轴承恰可在垂直向导槽内滑动的垂直向导槽而置入于空洞面内。滑道板的后段处设有一与前后滑动等距的凹入面,并另设一与凹入面相配合的承接板。通过本技术一种改进的商标切折机输送装置,对商标块达成较佳的输送效果,并适用于下置推叠式商标集料装置。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常用旧机台输送装置中推臂与滑道板动程关系的侧面简单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构造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构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构造一动作状态的侧视示意图;图5是图4之一后续动作状态的侧视示意图;图6是图5之一后续动作状态的侧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常用旧机台输送装置中,推臂A与滑道板B上下构成一组,再左右各一组并间离适当宽度对应设立于机台向前缘处,两组之间等距逐一横卧有多块长条形商标块C,该商标块C经位于机台后方的弯折及受压装置的加工程序后,再由本输送装置将其由后向前推送至位于前段(即机台前缘)的上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其推送动程如图1所示(a)→(b)→(c)→(d)→(a)的循环式,其中,滑道板B属固定式设置而保持原位不动,推臂A则被驱动机构(既设于原机体上)所驱动,于(a)动程中,推臂A下降一定高度压住商标块C于滑道板B上,再进行至(b)动程中,推臂A向前滑动一定距离并同时推送商标块C,再进行至(c),再进行至(d)动程中,推臂A在一定高度向后滑动,此同时已行至滑道板B上最前缘的商标块C则被上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推送向上而堆置于位于上方的集料架上,即完成一个输送循环,再回复至(a)动程,每一循环中滑道B上最前缘少去一块商标块C,最后缘则又进一块商标块C,而逐一将成型的商标块C送进集料架上。上述(d)动程中,当推臂A上升一定高度而离开后,已行至最前缘的商标块C完全开放向上,故可利用上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将之筒易推送向上而堆置于位于上方的集料架上,但若改成下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则供商标块C暂搁置停留的滑道板B却形成阻挡,无法让商标块C顺势向下堆叠,亦即该不能后缩的滑道板B无法适用于目前较进步的下置堆叠式商标块集料装置,本技术即针对此而加以改进,在最简单的变动设计下,使滑道板B能在原水平位置处跟随推臂A呈前后同步滑动,当推臂A上下动程时,滑道板B能在该原水平位置处保持定位不动。再由图2、3所示,其中所示构造仅是两左右对称设置结构中的右侧半体部分,其中原旧机台结构中已设有的构件本体包括机体10,其外侧面上设有上下轴架11及垂直杆轴12,轴架11内设有一滑块13,滑块13前后两端套设于杆轴12上可上下滑动,其上下滑动是藉一轴承14向下凸设而被一凸轮15所驱动,并藉弹簧16作为回复力源;又于滑块13上另设有两水平杆轴17供一滑座18套设其上而可前后滑动,而滑座18的前后滑动是另通过其他结构(图未示)来驱动,又滑座18是与推臂A(请见图4)连结,因此,推臂A即可利用上述由轴架11、杆轴12、滑块13、轴承14、凸轮15、弹簧16、杆轴17、滑座18等构件所构成驱动机构驱动,而呈图1所示的(a)→(b)→(c)→(d)→(a)的循环式动作。再而,本技术是利用旧装置中既有机体及空间而设计完成,其亦是左右对称设置的结构,兹单以右侧半体部分来说明其中于原滑道板位置处设一可前后滑动的滑道板20,滑道板20是藉与一组连动机构30连结而被驱动,连动机构30包括于原机体10的内侧面上固设一轴座31及架在其上的一前后向的水平杆轴32,杆轴32上套设一滑座33而可前后稳定滑动,该滑座33内侧面供其与滑道板20锁固,外侧面则形成中央面凸出而两边面等平的山型面,于中央面及两边面上各设有轴承34及35;再于机体10上对应于轴承34及35的位置处另开设一前后向长形穿槽101并经精密加工,使两边面上轴承35得以藉该穿槽101面支持而稳定滑动,而轴承35则穿过穿槽101而延伸至原滑块13中央板所额外另设的空洞面131内;又于滑座18的内侧面另固设一导槽块36,该导槽块36的内侧面凸设有一垂直向导槽361而可置入于空洞面131内呈前后滑动,并使轴承35恰可在垂直向导槽361内滑动;则藉由轴座31、杆轴32、滑座33、轴承34、35及导槽块36等所构成的连动机构30,可使滑道板20与导槽块36等所构成的连动机构30,使滑道板20与原推臂A既有驱动机构相连结,并将推臂A既有之上下兼前后的动程转换形成滑道板20的同步前后动程,兹再如图4、5、6所示,将其动程转换关系说明于下如图4所示,当推臂A已随滑座18被驱动至后方,轴承34亦滑至穿槽101后方,凸轮15转至低点而藉弹簧16驱使滑块13向下,同时使滑座18及推臂A亦下降,则藉导槽361可驱使轴承35及所连结的滑座33亦向后滑动,轴承34亦滑至穿槽101后方,但轴承35、滑座33及滑道板20仍是在原水平位置滑动而导槽361逐渐下降,简言之,原有滑座18及推臂A在原有后退及下降动程中(即图1所示的d→a动程),只转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商标切折机输送装置,其整体是左右对称设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半体部分为:于原滑道板位置处设一前后滑动的藉与一组连动机构连结而被驱动的滑道板,该连动机构包括:于原机构的内侧面上固设一轴座及架乎其上的一前后向的水平杆轴,杆轴上套设一滑座而可前后稳定滑动,该滑座内侧面与滑道板锁固,外侧面形成中央面凸出而两边面等平的山型面,于中央面及两边面上各设有轴承;再于原机体上对应于轴承的位置处另开设一经精密加工的前后向长形穿槽,中央面轴承穿过穿槽延伸至原滑块中央板所额外另设的空洞面内;又于该滑座的内侧面另固设一导槽块,导槽块的内侧面凸设有一使中央面轴承恰可在垂直向导槽内滑动的垂直向导槽而置入于空洞面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信福,
申请(专利权)人:陈信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