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哲专利>正文

多用途可吸收人工椎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46037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4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可吸收人工椎板,包括椎板本体,所述的椎板本体由具有拱形结构的基体以及设在基体两侧的外侧固定片和内侧固定片构成,所述的基体上方可植入自体骨碎块,所述的基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缘和下缘,所述的上缘和下缘分别为弧形突起,所述的上缘的下表面和所述的下缘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上一块椎板本体的下缘上表面的第二弧形凹槽可与下一块椎板本体的上缘下表面的第一弧形凹槽无缝拼接;所述的外侧固定片和内侧固定片上的靠近基体的一侧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用于缝合的缝合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物理性能、机械强度合适,能广泛应用于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后侧、后外侧、及外侧方的各种结构缺损的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用途可吸收人工椎板
技术介绍
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通常指由脊柱后路切除部分或全部椎板,暴露椎管并清理椎管内的病变。但椎板切除后,因手术破坏了脊柱后柱结构,引起相应脊椎不稳,并且在椎板缺损区形成瘢痕组织增生,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牵扯、压迫神经血管组织等,使术后症状复发,导致脊椎术后失败综合症(FBSS),严重影响脊柱手术的远期效果,如何预防这种并发症的发生,是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人工椎板(artificial lamina,AL)是在人体脊柱椎板、后方或后外侧结构切除或因其他如病变等原因而造成缺失时,可作为对该切除或缺失部位进行植入修复时使用的ー种人工植入体。人工椎板对椎板切除术后所造成的继发性瘢痕粘连,导致压迫硬膜囊与神经根以及造成的脊柱不稳有预防作用,能有效地将硬膜与骶棘肌粗糙面隔离开来,可防止后源性纤维组织向椎管内生长,同时也能防止疤痕组织对硬膜囊和脊髓的压迫。理想的人工椎板应该符合人体椎板的生理形态结构和功能解剖特点,还应具备向功能性活骨定向分化以及能为利于新生骨细胞沉积和生长提供支持的能力、可完全修复椎板的缺损、參与围成椎管、保护硬膜囊免受压迫、避免粘连、稳定脊柱、防止术后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等特点。现有技术中采用的人工椎板主要存在如下缺点:1、构型较简单,不能为新生骨细胞提供很好的沉积支撑,不利于新生骨的生长。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ZL02275837.2(授权公告日:2003.6.25)披露了ー种人工椎板,该椎板是ー个横截面为弧状曲面形式并同时具有轴向长度的基体,至少在其弧状曲面形式横截面中的内凹侧面的截面为圆弧形,该人工椎板的基体在各侧面上缺乏支撑,不利于新生骨细胞的沉积,也不能使手术后积血及时排出。并且,该人工椎板不能用来修复微创手术造成的椎管开窗式小缺损,也不能用来修复严重创伤、脊柱肿瘤等大手术造成的脊柱大片的不规则缺损。2、现有技术的人工椎板诱导靶细胞分化为骨系细胞的能力较差,不利于诱导新骨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人工椎板存在的机械强度不可控,不利于诱导新骨生长等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强度合适,利于诱导新骨增生、融合的多用途可吸收人工椎板。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用途可吸收人工椎板,包括椎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椎板本体由具有拱形结构的基体以及设在基体两侧的外侧固定片和内侧固定片构成,所述的基体上方可植入自体骨碎块,所述的基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缘和下缘,所述的上缘和下缘分别为弧形突起,所述的上缘的下表面和所述的下缘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上一块椎板本体下缘的上表面的第二弧形凹槽可与下一块椎板本体上缘的下表面的第一弧形凹槽无缝拼接;所述的内侧固定片和外侧固定片上的靠近基体的一侧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用于缝合的缝合孔。进一步,所述的内侧固定片的内表面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的第一斜面的斜度与棘突基底部固定连接处的形状相适配。进一步,所述的外侧固定片的外表面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的第二斜面的斜度与另一块椎板本体的内侧固定片上的第一斜面相配合使用,可通过缝合孔实现两块椎板本体的侧向连接。进一步,所述的缝合孔的直径为1~1.5mm。本专利技术多用途可吸收人工椎板的单块、或多块不同组合,广泛适用于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后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的各种微创开窗手术后局部椎管壁缺损的修补,或后入路手术中作椎板全切术(双侧椎板和棘突均切除)的术后修补,甚至适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双开门术、或“Z”形椎管成形术后局部开门侧椎管壁的填补。能覆盖各种不规则缺损区,重建椎管的密闭状态,并保持椎管正常的矢状径和横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人工椎板的基体的正视图可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其尺寸可以是:正方形的尺寸:10*10mm,15*15mm,20*20mm,25*25mm,30*30mm,35*35mm,40*40mm,以此类推;长方形的尺寸:10*15mm,10*20mm,10*25mm,以此类推;15*20mm,15*25mm,15*30mm,以此类推;20*25mm,20*30mm,20*35mm,以此类推;25*30mm,25*35mm,25*40mm,以此类推;35*40mm,35*45mm,35*50mm,以此类推。本专利技术多块人工椎板上下相互叠合拼接,适用于修复各种长度的脊柱椎管壁缺损。既保证了椎管的密闭性,防止上方植入的自体骨碎块落入椎管,有效阻挡瘢痕组织爬入椎管;同时当人体活动时,整体可随着椎体作伸展、旋转等活动,模拟了人体生理状态;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上下缘在弧形凹槽中作轨道式转动,使上下椎板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覆盖状态,保证了椎管的密封状态。两块人工椎板的侧向连接,其中间部分外侧固定片与内侧固定片的叠合起了中间横梁作用,在上方植入自体骨碎块后不易坍塌。人工椎板的侧向连接适用于各种脊柱椎管后方结构、后外侧结构、或外侧方结构同时不规则缺损的修补。本专利技术待椎板上方的骨碎块增生、融合后,重建的椎管形态、有效的矢状径和横径、有效椎管容积等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本专利技术人工椎板使得新生骨能够按照人工椎板的既定形状快速生长;同时由于人工椎板的材料无毒、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并且该材质诱导靶细胞分化为骨系细胞的能力较强,故更加利于新骨的发育。人工椎板在使用过程中被逐渐降解,最終在新骨形成时完全降解且被人体吸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物理性能、机械强度、组织相容性、体内完全吸收时间等均较理想,并没有免疫反应性、没有细菌或病毒传染风险;2、人工椎板使用后使术者能充分利用术中减压时得到的自体碎骨块进行植骨处理,重建脊柱后方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3、在植骨块没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椎板前,人工椎板能提供足够大的支撑力量,不让植骨块塌陷,并防止瘢痕爬入;而在植骨块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足够坚强的椎板后,能自我溶解、彻底吸收,不留异物,对周围组织细胞无任何毒副作用;4、能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保证其上方自体植骨碎块增生、融合,重新形成完整的骨性椎管;5、能有效阻挡椎管外瘢痕增生、压迫、粘连硬膜囊和神经根;6、植入体内后,人工椎板完全能维持有效机械强度2-3个月,为自体植骨碎块的增生、融合提供足够的时间;7、人工椎板在体内最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多用途可吸收人工椎板,包括椎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椎板本体由具有拱形结构的基体以及设在基体两侧的外侧固定片和内侧固定片构成,所述的基体上方可植入自体骨碎块,所述的基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缘和下缘,所述的上缘和下缘分别为弧形突起,所述的上缘的下表面和所述的下缘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上一块椎板本体下缘的上表面的第二弧形凹槽可与下一块椎板本体上缘的下表面的第一弧形凹槽无缝拼接;所述的内侧固定片和外侧固定片上的靠近基体的一侧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用于缝合的缝合孔。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用途可吸收人工椎板,包括椎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椎板本体由具有拱形结构的基体以及设在基体两侧的外侧固定片
和内侧固定片构成,所述的基体上方可植入自体骨碎块,所述的基体
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缘和下缘,所述的上缘和下缘分别为弧形突起,
所述的上缘的下表面和所述的下缘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
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上一块椎板本体下缘的上表面的第二弧形凹槽
可与下一块椎板本体上缘的下表面的第一弧形凹槽无缝拼接;所述的
内侧固定片和外侧固定片上的靠近基体的一侧分别对称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哲
申请(专利权)人:陈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