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0836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模具,包括带有槽位的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和后模围成成型模腔;还包括一曲形行位部,所述曲形行位部包括曲形行位座、曲形行位拉杆、曲形行位旋转块以及固定曲形行位芯;所述曲形行位拉杆可沿自身轴线移动地设于曲形行位座上,曲形行位拉杆的轴线与前、后模所形成的成型模腔相交,且曲形行位拉杆前端伸入后模中;所述曲形行位旋转块一端固设于曲形行位拉杆前端,另一端与固定曲形行位芯端部相接触,且曲形行位旋转块可绕枢轴旋转;所述曲行行位旋转块和固定曲形行位芯位于后模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复合模具可以一次成型与主模具开模方向不同的部件,减少生产工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将曲型行位与斜行行 位、斜顶复合的模具,可以一次注塑成形吸尘器部件。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为吸尘器上的一个部件,该部件包括一个外壳A和两个 弯管B,现有技术中,通常必要制做几个复杂的塑胶件然后组合成一个部 件,例如分别制作外壳A和弯管B后,再将弯管B与外壳A组合并成吸尘 器的一个部件,这种生产方式工序较多,将无法有效縮短产品的生产周期 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不同的部件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例如弯管B与 外壳A分别位于相交的平面上,弯管B所在位置阻碍了外壳A开模的方 向,如采用阴阳模合模的方式将无法同时形成弯管B和外壳A,也局限了 模具生产,产品形状和功能设计。因此开发一种一次注塑成型的复合模具 实属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将多个部件一次成型的复 合模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复合模 具,包括带有槽位的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和后模围成成型模腔;还包括 一曲形行位部,所述曲形行位部包括曲形行位座、曲形行位拉杆、曲形行 位旋转块以及固定曲形行位芯;所述曲形行位拉杆可沿自身轴线移动地设 于曲形行位座上,曲形行位拉杆的轴线与前、后模所形成的成型模腔相 交,且曲形行位拉杆前端伸入后模中;所述曲形行位旋转块一端固设于曲 形行位拉杆前端,另一端与固定曲形行位芯端部相接触,且曲形行位旋转 块可绕枢轴旋转;所述曲行行位旋转块和固定曲形行位芯位于后模中。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曲形行位部,以在前、后模形 成的成型模腔中同时形成与主模具开模方向不同的部件,当前、后模合模 围成了成型的型腔时,曲形行位部的曲形行位旋转块位于初始位置,即曲 形行位旋转块与固定曲形行位芯相接触,在型腔内形成弯管部件;当熔融 冷却定型后,曲形行位拉杆被驱动沿远离后模方向移动,曲形行位旋转块 被带动,绕枢轴旋转并离开固定曲形行位芯,移出所形成的弯管部件,再 将前、后模移开,即可一次形成所需的塑胶部件,而无需分别成型多个部 件后组装并和在一起,可以有效的縮短工序以及产品的生产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吸尘器塑胶件的示意图2为本技术的示意图3为本技术去除前模后的示意图4为本技术前模的示意图5为本技术曲形行位部的示意图6为图5的另一角度示意图7为图6的后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至图4,本技术为一种吸尘器外壳部件的注塑复合模 具,包括前模1、后模2以及曲形行位部,曲形行位部位于后模2前侧的 下方,且与后模2倾斜相交设置,即曲形行位部所在平面与后模2所在平 面相交。前模1和后模2中设有相应的槽位,前模1和后模2采用上下开 合的方式围成成型模腔(未标号)。如图5至图7所示,曲形行位部包括 曲形行位座3、驱动曲形行位部30、安装于曲形行位座3上的一对受注塑机驱动的曲形行位拉杆31、固设于曲形行位座3上的一对曲形行位固定杆 32、曲形行位旋转块33以及固定曲形行位芯34。曲形行位拉杆31在注塑机的驱动下可沿自身轴线来回移动;驱动曲 形行位部30设于曲形行位座3的上方,曲形行位拉杆31和曲形行位固定 杆32均穿过驱动曲形行位部30,曲形行位固定杆3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曲 形行位座3和驱动曲形行位部30上。曲形行位拉杆31的轴线与后模2所 在的平面相交,且曲形行位拉杆31倾斜地从后模2的前侧伸入后模2型 腔中,其一端位于后模型腔中,曲形行位旋转块33大致呈弧形, 一端安 装于曲形行位拉杆31伸入后模2的端部上,另一端与固定曲形行位芯34 相接触一起组成弯管部件的模芯。曲形行位旋转块33通过枢轴4可旋转 地固定于后模2上(未图示),曲形行位旋转块33通过枢轴4和曲形行 位拉杆31的作用可随曲形行位拉杆31的移动而旋转。驱动曲形行位部30 的上端面还设有一定位座35,定位座35位于两曲形行位拉杆31之间,在 定位座35上设有偷胶镶件5,固定曲形行位芯34也设于定位座35上。驱 动曲形行位部30所在平面与后模2所在平面相交,驱动曲形行位部30与 后模2相配合,定位块35及固定曲形行位芯34均位于后模2型腔内形成 模芯,可同时形成与前后模形成的部件不在同一平面的其它部件。在前模 1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装有油缸的曲形行位油缸座6。本技术的前模1和后模2在注塑过程中形成所需要的吸尘器外壳 形状以及吸尘器在组装时所需要组装的配件;曲形行位部在曲行行位部运 作时可以确保曲行行位在固定的位置运行;曲形行位拉杆31在曲形行位 部运作时推动行位前进/退出;曲形行位油缸座6用于安装油缸,油缸可 带动曲形行位部运转;驱动曲形行位部30用于固定运行;固定曲形行位 芯34可根据吸尘器所需要的产品大小在注塑过程中形成所需要的产品; 曲形行位固定杆32为了确保曲形行位部运作过程中的同心度;偷胶镶件5 是根据吸尘器产品所需要,因为有些地方胶位过厚,为了防止产品外观縮 陷而特用此措施。以下对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作进一步的说明1、 将前模l、后模2和曲形行位部组合在一起,此时,曲形行位旋转块33位于初始位置,即曲形行位旋转块33与曲形行位芯34相接触成碰 穿位,形成弯管部件的模芯;2、 向前、后模型腔中注入熔融塑料,并在腔内冷却定型形成所需部 件形状后,注塑机驱动曲形行位拉杆31沿自身轴线向远离后模2的方向 移动,在曲形行位拉杆31的带动下,曲形行位旋转块33沿图6中箭头所 示方向旋转,离开固定曲形行位芯34,并旋转移出其形成的弯管部位;3、 开模,由于曲形行位旋转块33已旋出弯管部位,可直接将前、后 模移开后顶出,而得到所需部件。综上所述,利用可旋转的曲形行位旋转块,当注入熔融塑料成型时, 曲形行位旋转块与固定曲形行位芯相接触, 一起组成弯管部件的模芯;当 熔融塑料冷却成型后,曲形行位旋转块在曲形行位拉杆带动下,绕枢轴旋 转,远离固定曲形行位芯并移出弯管部件内部;将前、后模移开顶出后.即可一次性成型开模方向不同的塑胶部件。当然,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依据本 技术的构思得到许多不同的具体方案,例如,本技术中的旋转块用以形成弯管塑胶件,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塑胶件的制造;此外,曲形行位 拉杆、固定曲形行位芯以及曲形行位固定杆的数量及形状还可以根据需要 而有所不同;曲形行位部也可以设置于前后模的其他位置;诸如此等改变 以及等效变换均应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复合模具,包括设有槽位的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和后模形成注塑成型模腔;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曲形行位部,所述曲形行位部包括曲形行位座、曲形行位拉杆、曲形行位旋转块以及固定曲形行位芯;所述曲形行位拉杆可沿自身轴线移动地设于曲形行位座上,曲形行位拉杆的轴线与前、后模所形成的成型模腔相交,且曲形行位拉杆前端伸入后模芯中;所述曲形行位旋转块一端固设于曲形行位拉杆前端,另一端与固定曲形行位芯端部相接触,且曲形行位旋转块可绕枢轴旋转;所述曲行行位旋转块和固定曲形行位芯位于后模中。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曲形行位部还包括设于曲形行位座上方的驱动曲形行位部以及两端分别固设于曲形行位座和驱动曲形行位部上的曲形行位固定杆,所述曲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复合模具,包括设有槽位的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和后模形成注塑成型模腔;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曲形行位部,所述曲形行位部包括曲形行位座、曲形行位拉杆、曲形行位旋转块以及固定曲形行位芯;所述曲形行位拉杆可沿自身轴线移动地设于曲形行位座 上,曲形行位拉杆的轴线与前、后模所形成的成型模腔相交,且曲形行位拉杆前端伸入后模芯中;所述曲形行位旋转块一端固设于曲形行位拉杆前端,另一端与固定曲形行位芯端部相接触,且曲形行位旋转块可绕枢轴旋转; 所述曲行行位旋转块和固定曲形行位芯位 于后模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玮雄吴郅强
申请(专利权)人:威士茂科技工业园珠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