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滚子单元、该动力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和半环形无级变速器技术

技术编号:9937871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9 01:01
一种动力滚子单元,其中,该动力滚子单元包括耳轴和外圈,所述耳轴包括一对偏转轴和设置在该偏转轴之间而连结该偏转轴的支承梁部,该支承梁部在组装在半环形无级变速器内的状态下,在构成该半环形无级变速器的一对圆盘的径向内侧,具有由圆筒状凸面构成的内侧面,该圆筒状凸面具有中心轴线,所述圆筒状凸面的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偏转轴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与该偏转轴的中心轴线相比存在于所述一对圆盘的径向外侧,所述外圈构成用于将动力滚子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支承梁部的内侧面的推力滚子轴承,所述动力滚子具有与所述一对圆盘各自的由环形曲面构成的轴向单侧面抵接的由球状凸面构成的周面,该外圈包括与所述支承梁部的内侧面卡合的设置有凹部的外侧面、设置有所述推力滚子轴承的外圈轨道的内侧面、以及设置在该内侧面中央部且将所述动力滚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轴,在所述耳轴的支承梁部的内侧面形成有锥形的突条,该突条沿所述圆筒状凸面的周向延伸,基部的宽度宽且前端部的宽度窄,在所述外圈的外侧面的凹部形成有锥形的凹槽,该凹槽沿该凹部的周向延伸,开口部的宽度宽且底部的宽度窄,利用该突条与该凹槽的卡合,限制所述支承梁部的轴向位移,并且,在所述外圈的外侧面外周缘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成为对所述凹部、所述凹槽、所述外圈轨道和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面实施精加工时的基准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容易实施零件制作、零件管理以及组装作业,能使半环形无级变速器的动作稳定的动力滚子单元(22a)。耳轴(7b)包括偏转轴(8a、8b)和具有圆筒状凸面(23)的内侧面的支承梁部(9b),外圈(16b)包括外圈轨道(18)、支承轴(12a)以及与圆筒状凸面(23)卡合的凹部(24),所述外圈(16b)构成将动力滚子(6a)能旋转地支承于支承梁部(9b)的推力滚子轴承(13a),利用设置于支承梁部(9b)的内侧面的锥形的突条(30)与设置于外圈(16b)的凹部(24)的锥形的凹槽(29)的卡合,限制支承梁部(9b)的轴向位移,且在外圈(16b)的外侧面外周缘部的一部分设置有台阶部(33),该台阶部(33)成为对凹部(24)、凹槽(29)、外圈轨道(17)和支承轴(12a)的外周面实施精加工时的基准面。【专利说明】动力滚子单元、该动力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和半环形无级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别是用作汽车等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半环形无级变速器,特别涉及一种至少包括耳轴和外圈的动力滚子单元,上述耳轴以能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半环形无级变速器,上述外圈被夹持在半环形无级变速器的输入盘与输出盘之间,构成用于将传递转矩的动力滚子能旋转地支承于耳轴的推力滚子轴承。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用变速装置、特别是汽车用变速装置的一种,有通过改变被输入盘和输出盘夹持的动力滚子的倾斜角度,而实现无极变速的半环形无级变速器(CVT)(参照日本特开2003 - 21451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 - 31559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 - 25821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8 - 275088号公报)。也公知将该半环形无级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和离合器装置组合起来,而增大整个变速器的变速比的调整幅度的构造(参照日本特开2004 -169719号公报)。图18和图19表示以往的半环形无级变速器的第I例。在该例中,在输入旋转轴I的靠两端的部分的周围,以能与输入旋转轴I同步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一对输入盘2。在输入旋转轴I的中间部周围以能相对于输入旋转轴I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输出筒3。在输出筒3的外周面的轴向中央部固定设置有输出齿轮4,利用花键卡合在其轴向两端部以能与输出筒3同步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一对输出盘5。在组合各输入盘2和输出盘5时,均为环形曲面的输入盘2的内侧面与输出盘5的内侧面相面对。另外,在输入盘2与输出盘5之间夹持有各周面为球状凸面的多个动力滚子6。这些动力滚子6分别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耳轴7。各耳轴7包括彼此同心地设置于轴向两端部的一对偏转轴8,和连结这些偏转轴8的支承梁部9。以耳轴7的偏转轴8位于相对于输入盘2和输出盘5的中心轴线扭转(日文:捩Λ)的位置的方式,借助径向滚针轴承11将偏转轴8枢轴支承于支承板10,耳轴7能以偏转轴8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借助支承轴12、推力球轴承13和推力滚针轴承14,将各动力滚子6以能以支承轴12的前端半部分为中心进行旋转并能以支承轴12的基端半部分为中心进行若干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于耳轴7的支承梁部9的内侧面,上述支承轴12的基端半部分和前端半部分彼此偏心,上述推力球轴承13和推力滚针轴承14在支承梁部9与动力滚子6的外侧面之间自动力滚子6侧依次设置。推力球轴承13对施加于动力滚子6的推力方向的负荷进行支承,并且容许动力滚子6的旋转,由形成于动力滚子6的外侧面的内圈轨道15形成于外圈16的内侧面的外圈轨道17以及以能滚动的方式设置在这些轨道之间的多个球18,构成推力球轴承13。另外,推力滚针轴承14对自动力滚子6施加于推力球轴承13的外圈16的推力负荷进行支承,并且容许外圈16和支承轴12的前端半部分以支承轴12的基端半部分为中心进行摆动。另外,在本例中,由动力滚子6、耳轴7、推力球轴承13和推力滚针轴承14构成动力滚子单元。在这种半环形无级变速器运转时,利用驱动轴19借助推压装置20对一方(图18的左侧)的输入盘2进行旋转驱动。结果,支承于输入旋转轴I的两端部的一对输入盘2沿彼此接近的方向被推压,且同步旋转。并且,该旋转经由动力滚子6传递到输出盘5,自输出齿轮4输出。在改变输入旋转轴I与输出齿轮4之间的变速比的情况下,利用液压式的促动器21使耳轴7沿偏转轴8的轴向位移。结果,作用于动力滚子6的周面与输入盘2及输出盘5的内侧面的滚动接触部(牵引部)的切线方向的力的方向发生变化,在滚动接触部发生侧滑。并且,随着该力的方向的变化,各耳轴7以偏转轴8为中心进行摆动,动力滚子6的周面与输入盘2及输出盘5的内侧面相接触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在使动力滚子6的周面与输入盘2的内侧面的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和输出盘5的内侧面的靠径向内侧的部分滚动接触时,输入旋转轴I与输出齿轮4之间的变速比为增速倾向。相对于此,在使动力滚子6的周面与输入盘2的内侧面的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和输出盘5的内侧面的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滚动接触时,输入旋转轴I与输出齿轮4之间的变速比为减速倾向。在这种半环形无级变速器运转时,用于传递动力的输入盘2、输出盘5和动力滚子6基于由推压装置20产生的推压力而进行弹性变形。并且,随着该弹性变形,输入盘2和输出盘5沿轴向位移。另外,利用半环形无级变速器传递的转矩越大,由推压装置20产生的推压力越大,随之,输入盘2、输出盘5和动力滚子6的弹性变形量也增大。因而,为了不拘泥于转矩的变动地,适当地维持输入盘及输出盘5的内侧面与动力滚子6的周面相接触的接触状态,需要设置使动力滚子6相对于耳轴7沿输入盘2和输出盘5的轴向进行位移的机构。在以往构造的第I例的情况下,通过使支承有动力滚子6的支承轴12的前端半部分以其基端半部分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使动力滚子6沿输入盘2和输出盘5的轴向进行位移。但是,这种构造复杂,动力滚子单元的零件制作、零件管理以及组装作业均麻烦,所以半环形无级变速器的制造成本增加。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日本特开2008 - 25821号公报中公开了将用于使动力滚子沿输入盘和输出盘的轴向进行位移的构造改进后得到的以往构造的第2例。如图20?图25所示,构成以往构造的第2例的耳轴7a包括:一对偏转轴8a、8b,它们彼此同心地设置于两端部;支承梁部9a,其存在于上述偏转轴8a、8b之间,至少将输入盘2和输出盘5的径向(图24和图25的上下方向)的内侧(图24和图25的上侧)的侧面形成为圆筒状凸面23。偏转轴8a、8b借助各径向滚针轴承Ila以能摆动以及能沿轴向位移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板10(参照图19)。另外,如图21和图24所示,圆筒状凸面23的中心轴线X与偏转轴8a、8b的中心轴线Y平行,且与上述偏转轴8a、8b的中心轴线Y相比,存在于输入盘2和输出盘5的径向的外侧(图24和图25的下侧)。另外,在构成设置在支承梁部9a与动力滚子6a的外侧面之间的推力球轴承13a的外圈16a的外侧面,以沿径向横过该外侧面的状态设有局部圆筒面状的凹部24。并且,通过使凹部24与支承梁部9a的圆筒状凸面23卡合,将外圈16a支承为能相对于耳轴7a沿输入盘2和输出盘5的轴向进行摆动位移。另外,支承轴12a在外圈16a的内侧面中央部与外圈16a设为一体,动力滚子6a借助径向滚针轴承25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滚子单元,其中,该动力滚子单元包括耳轴和外圈,所述耳轴包括一对偏转轴和设置在该偏转轴之间而连结该偏转轴的支承梁部,该支承梁部在组装在半环形无级变速器内的状态下,在构成该半环形无级变速器的一对圆盘的径向内侧,具有由圆筒状凸面构成的内侧面,该圆筒状凸面具有中心轴线,所述圆筒状凸面的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偏转轴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与该偏转轴的中心轴线相比存在于所述一对圆盘的径向外侧,所述外圈构成用于将动力滚子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支承梁部的内侧面的推力滚子轴承,所述动力滚子具有与所述一对圆盘各自的由环形曲面构成的轴向单侧面抵接的由球状凸面构成的周面,该外圈包括与所述支承梁部的内侧面卡合的设置有凹部的外侧面、设置有所述推力滚子轴承的外圈轨道的内侧面、以及设置在该内侧面中央部且将所述动力滚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轴,在所述耳轴的支承梁部的内侧面形成有锥形的突条,该突条沿所述圆筒状凸面的周向延伸,基部的宽度宽且前端部的宽度窄,在所述外圈的外侧面的凹部形成有锥形的凹槽,该凹槽沿该凹部的周向延伸,开口部的宽度宽且底部的宽度窄,利用该突条与该凹槽的卡合,限制所述支承梁部的轴向位移,并且,在所述外圈的外侧面外周缘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成为对所述凹部、所述凹槽、所述外圈轨道和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面实施精加工时的基准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横山将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