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01879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0 13:18
一种冷却装置,发热元件能够接合至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基部、多个第一组散热翅片和多个第二组散热翅片。第二组和第一组沿着冷却介质流经基部的通道的流动方向交替布置。每个第二组中的第二最外散热翅片比每个第一组中的第一最外散热翅片距离基部的侧表面更远。每个第二组中的第二最外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与基部的侧表面之间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每个第一组中的同第一组中的第一最外散热翅片相邻的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与第二最外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之间的宽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冷却装置,发热元件能够接合至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基部、多个第一组散热翅片和多个第二组散热翅片。第二组和第一组沿着冷却介质流经基部的通道的流动方向交替布置。每个第二组中的第二最外散热翅片比每个第一组中的第一最外散热翅片距离基部的侧表面更远。每个第二组中的第二最外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与基部的侧表面之间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每个第一组中的同第一组中的第一最外散热翅片相邻的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与第二最外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之间的宽度。【专利说明】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经由流经基部的通道的冷却介质对接合至基部的发热元件进行冷却。
技术介绍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0.2012-29539公开了一种具有如下基部的冷却装置:诸如电子部件之类的发热元件从外侧安装在该基部上并且通道形成在该基部中以允许冷却介质流经其中从而冷却发热元件。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冷却装置中,多个散热翅片(pin fin)以交错布置的方式设置在基部的通道中,以用于增大通道的内表面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接触区域。从发热元件辐射的热量传递至基部,散热翅片促进从通道的内表面至冷却介质的热辐射,由此高效地冷却发热元件。上述公报所公开的冷却装置具有定位于散热翅片与通道的内侧面之间的通道控制单元,该通道控制单元在通道中沿着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通道控制单元引导流经通道的冷却介质离开通道的内侧面,使得冷却介质朝向基部中的形成有散热翅片的区域流动。因此,防止了冷却介质流经通道的内侧面与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而不流经基部的所述区域,其结果是发热元件被进一步高效地冷却。在通道控制单元设置于基部的通道中的上述冷却装置中,必须在通道中为通道控制单元确保空间,这使得基部更大。在冷却装置中,通道控制单元的设置减小了基部的通道的截面积,由此减小了通道控制单元与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使得在冷却介质流经通道时发生的压力损失被增大,这使得冷却介质难于平滑地流经通道。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尺寸得到减小并使冷却介质能够平滑流动的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发热元件能够接合至该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基部、多个第一组散热翅片和多个第二组散热翅片。基部具有冷却介质流经的通道。第一组散热翅片定位于通道中并且与发热元件相邻。每个第一组中的散热翅片沿着与冷却介质流经通道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布置。每个第一组中的散热翅片的定位成在第一组中最靠近基部的侧表面的一个散热翅片为第一最外散热翅片。第二组散热翅片定位在通道中并且与发热元件相邻。每个第二组中的散热翅片沿着与冷却介质流经通道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布置。每个第二组中的散热翅片的定位成在第二组中最靠近基部的侧表面的一个散热翅片为第二最外散热翅片。第二组和第一组沿着流动方向交替布置。第二组中的散热翅片和第一组中的散热翅片以交错布置的方式设置。每个第二组中的第二最外散热翅片比每个第一组中的第一最外散热翅片距离基部的侧表面更远。每个第二组中的第二最外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与基部的侧表面之间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每个第一组中的同第一组中的第一最外散热翅片相邻的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与第二最外散热翅片的侧表面之间的览度。根据结合通过示例方式示出本专利技术原理的附图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通过参照本优选实施方式的下列描述以及附图,本专利技术及其目的和优点可以得到最好地理解,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冷却装置的水平截面图;图3是示出图2的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视图;图4是示出比较例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图1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图1的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视图;图7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改型的冷却装置的局部截面图;以及图7B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改型的冷却装置的局部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参照图1,冷却装置由附图标记10来表示并且具有基部20。基部20包括彼此接合的第一基部构件21和第二基部构件22。构件21、22均由铝制成并且呈大致相同的形状。构件21、22中的每个具有矩形外板23、从外板23的相应的两个短边延伸的两个侧壁25A、从外板23的相应的两个长边延伸的两个侧壁25B、以及从侧壁25A、25B的端部水平向外地延伸的板状接合部26。基部20中具有用作通道的内部空间S,冷却介质流经该通道。在外板23的外表面(外板的内表面面向内部空间S)处,用作发热元件的半导体器件28在外板23—该外板23的内表面面向内部空间S—的外表面处经由矩形绝缘基板27接合至第一基部构件21的外板23。更具体地,绝缘基板27在绝缘基板的下表面处经由用作接合层的金属板(未示出)接合至第一基部构件21。值得指出的是,绝缘基板27的长边方向对应于第一基部构件21的长边方向。半导体器件28经由用作配线层的金属板(未示出)安装在绝缘基板27的上表面。矩形支承板32置于第一基部构件21与第二基部构件22之间并且在基部20的内部空间S中支承多个散热翅片31。支承板32在平面图中具有与第一基部构件21的接合部26和第二基部构件22的接合部26的外部型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尺寸。支承板32保持在基部构件21、22的接合部26之间,使得支承板32的相反的表面分别面向基部构件21、22的外板23。第一基部构件21的接合部26、第二基部构件22的接合部26以及支承板32通过钎焊方式密封地接合在一起。由此,设置在冷却装置中的支承板32将内部空间S分隔成第一通道SI (图2)和第二通道S2 (图1)。第一基部构件21的侧壁25A和接合部26具有凹部33A、34A (参照图2)。第二基部构件22的侧壁25A和接合部26同样具有凹部33B、34B。通过使第一基部构件21和接合部26和第二基部构件22的接合部26在支承板32的相反表面上接合至支承板32的适当位置,第一基部构件21的凹部33A、34A允许第一通道SI与基部20的外部连通。类似地,第二基部构件22的凹部33B、34B允许第二通道S2与基部20的外部连通。圆筒形入口管41在基部构件21、22的凹部33A、33B处接合至基部构件21、22,使得冷却介质经由通过凹部33A、33B形成的开口分别流入第一通道SI和第二通道S2中。另夕卜,圆筒形出口管42在基部构件21、22的凹部34A、34B处接合至基部构件21、22,使得冷却介质经由通过凹部34A、34B形成的开口分别流出第一通道SI和第二通道S2。由此,冷却介质在沿着基部构件21、22的长边的方向上从入口管41朝向出口管42流动。参照图2,散热翅片31在平面图中以交错布置的方式形成在支承板3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由此形成散热翅片单元50。散热翅片31在支承板3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交错布置是相同的。具体地,在示出的实施方式(在图中示出了一个表面上的散热翅片)中的支承板32的相反表面中的每个表面上的散热翅片31包括七排散热翅片31,这七排散热翅片31在沿着支承板32的长边的方向上(或者在冷却介质流经内部空间S的流动方向上)大致等距离地间隔开。更具体地,七排包括三个第一排散热翅片和四个第二排散热翅片,其中,每个第一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装置(10),发热元件(28)能够接合至所述冷却装置(10),其中所述冷却装置(10)包括具有通道(S)的基部(20),冷却介质流经所述通道(S),其中多个散热翅片(31A、31B、60)定位于所述通道(S)中并且与所述发热元件(28)相邻,其中所述散热翅片(31A、31B、60)以交错布置的方式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31A、31B、60)具有多个第一组散热翅片(31B、60)和多个第二组散热翅片(31A),其中每个第一组中的所述散热翅片(31B、60)沿着与所述冷却介质流经所述通道(S)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布置,其中每个第一组中的所述散热翅片(31B、60)的定位成在所述第一组中最靠近所述基部(20)的侧表面(25A、25B)的一个散热翅片为第一最外散热翅片(60),其中每个第二组中的散热翅片(31A)沿着与所述冷却介质流经所述通道(S)的所述流动方向垂直的所述宽度方向布置,其中每个第二组中的所述散热翅片(31A)的定位成在所述第二组中最靠近所述基部(20)的所述侧表面(25A、25B)的一个散热翅片为第二最外散热翅片(31A1),其中所述第二组和所述第一组沿着所述流动方向交替布置,其中每个第二组中的所述第二最外散热翅片(31A1)比每个第一组中的所述第一最外散热翅片(60)距离所述基部(20)的所述侧表面(25A、25B)更远,其中每个第二组中的所述第二最外散热翅片(31A1)的侧表面与所述基部(20)的所述侧表面(25A、25B)之间的宽度(W1)等于或大于每个第一组中的同所述第一组中的所述第一最外散热翅片(60)相邻的所述散热翅片(31B)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最外散热翅片(31A1)的所述侧表面之间的宽度(W2)。...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昌吾音部优里加藤直毅西槙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