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输入输出端的微光像增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74374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4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直径输入输出端的微光像增强器,主要用于军队的车载夜视系统中和民用特殊行业的远距离、大视场观察的夜视仪器。其技术方案是:在25mm的微光像增强器的输入输出端分别同轴耦合一个有效直径为φ50mm的输入光锥和一个有效直径为φ40mm的输出光锥,将偶合组件,同轴安装在内筒内,在内筒外同轴安装一个外筒,在外筒壁较厚的两侧各开有一个应力释放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试用证明:该微光像增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可直接代替进口的同类产品使用,填补了国内生产大直径微光像增强器的空白,同时也满足了外贸需求。(*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直径输入输出端的微光像增强器
本技术属于一种微光像增强器,具体是一种输入有效直径为50_,输出有效直径为40mm的微光像增强器,主要用于在坦克、装甲车的车长镜、炮长镜等车载夜视系统中。也可用于天文、极微弱光、X射线及民用特殊行业中用作远距离、大视场观察的夜视仪器。
技术介绍
微光夜视仪器已广泛用于国防、科研及工农业中的特殊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对微光夜视仪器的核心部件——微光像增强器的研究和发展显得十分必要。现以我国生产的最新输入输出有效直径为25mm近贴式微光像增强器(以下简称25mm微光像增强器)为例,见图1,其主要工作原理:夜间景物在月光、星光和大气辉光等自然光的照射下所反射的微弱光线,经阴极透镜I入射到光电阴极2上,转化为光电子图像,经过微通道板3的放大、增强,再由阳极高压的加速激发,由荧光屏4转换成有足够亮度的光学图像,最后经阳极光纤倒像器5输出,供人眼观察。目前用于坦克、装甲车的车载式夜视系统和民用特殊行业中使用的部分夜视仪,比一般的夜视仪作用距离更远,观察视场更大,所采用的微光像增强器是国外生产的大直径XX1332锐聚焦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现在该像增强器面临着寿命即将到期,由于各种原因,国家又不再进口,严重影响到该类仪器的正常服役和使用。因此研制该微光像增强器的任务迫在眉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目的是:根据目前车载式夜视仪和民用特殊行业中使用的夜视仪的实际需要。在25mm微光像增强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供一种输入有效直径为50mm,输出有效直径为40mm的近贴式微光像增强器,代替大直径XX1332锐聚焦二代微光像增强器,装入车载式夜视系统和民用特殊行业中使用的夜视仪继续使用。达到填补国内生产大直径微光像增强器空白的目的。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是:大直径输入输出端的微光像增强器由有效直径为小50mm的输入光锥、25mm微光像增强器、有效直径为40mm的输出光锥、内筒、夕卜筒、电极触头、电极座及输入电源组成,其结构是,在25mm的微光像增强器的输入端同轴稱合一个有效直径为0 50mm的输入光锥,在25mm微光像增强器的输出端同轴耦合一个有效直径为小40mm的输出光锥,将有效直径为50mm的输入光锥、25mm微光像增强器、有效直径为 40mm的输出光锥的偶合组件,同轴安装在内筒内,在内筒外同轴安装一个外筒,在外筒壁较厚的两侧各开有一个应力释放通槽,外筒上端装有电极座,通过电极座安装电极触头,电极触头与输入电源连接。本技术通过试用证明:完全达到设计目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大直径XX1332锐聚焦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的水平,总长度(102mm)及外形与XX1332微光像增强器完全一致,可以直接替代使用。?采用双近贴式结构聚焦,采用阳极光纤倒像器倒像,结构相对锐聚焦的XX1332微光像增强器更加简单。?具有视场宽、视距长的优点,安装在夜仪器上,显著提高观察员的观测效率,便于发现敌方踪迹,满足外贸需求,同时也满足国内科研及民用的特殊行业的需求。该微光像增强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生产大直径微光像增强器的空白。为今后系列大口径微光像增强器的开发打下了基础。本技术与大直径XX1332微光像增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对比:性能指标XX1332本技术灵敏度(UA / 1m )300550分辨率(lp/ mm )2536信噪比56.5亮度增益(cd / m2 / 1x ) 6X1031.2X104视场角(°)4055视距(m)6 0 0900外形尺寸(mm)(692 X 102(692 X 102【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图1,是25mm微光像增强器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外筒9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对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本技术由有效直径为^50mm的输入光锥(光锥体)6、25mm微光像增强器A、有效直径为0 40臟的输出光锥(光锥体)7、内筒8、外筒9、电极触头10、电极座11及输入电源组成。其结构:在25mm的微光像增强器A的输入端同轴耦合一个有效直径为0 50mm的输入光锥6,在25mm微光像增强器的输出端同轴耦合一个有效直径为0 40mm的输出光锥7,将有效直径为050臟的输入光锥6、25mm微光像增强器A、有效直径为(j5 40mm的输出光锥7的偶合组件,同轴安装在内筒8内,在内筒8外同轴安装一个外筒9,在外筒9壁较厚的两侧各开有一个应力释放通槽B(见图3、4),外筒9上端装有电极座11,通过电极座11安装电极触头10,电极触头10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的有效直径为小50mm的输入光锥6的外径为56mm,放大倍率2倍,材料为光学纤维体;有效直径为4>40mm的输出光锥7的外径为42mm,放大倍率1.6倍,材料为光学纤维体;25_微光像增强器A的外径为52_。所述的输入光锥6、输出光锥7分别与25mm微光像增强器的耦合,是采用电真空器件成像耦合的一般方法(用M62胶粘接)进行;输入电源(电池)直流6-7V。这里不再详述。参照图2,本技术技术要点分析:由光学理论得知,大直径像增强器与小直径像增强器比较,大直径像增强器更能有效的收集到较多的目标辐射能量,捕捉到更多的目标信息。在需要远距离、大视场观察时,是十分必要的。本技术重点考虑光学长度分配,综合考虑到两光锥和25_微光像增强器A的放大率、畸变、渐晕,使系统整体具有尽可能小的畸变和渐晕,分辨力尽可能高。25_微光像增强器A的光学长度为34mm,本技术的光学总长要求为100mm,因此两光锥的长度之和必须为66mm。通常光锥的长度与大端直径之比为1: 1,若按常规设计两光锥,其长度之和将不能满足上述光学总长为IOOmm的要求。经过认真分析和计算,最终将两光锥各自的长度与各自的大端直径之比定为0.67:1,从而使光学长度满足要求;本技术外形与国外XX1332微光像增强器一致,外筒9用实心塑料棒材车铣成型,因外筒9为非旋转对称体,壁厚差异较大,内应力也大,因此造成较大的变形,采取在外筒9壁较厚的两侧,各开有一个应力释放通槽B的办法(见图3、4 ),解决了变形问题。参照图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该微光像增强器与25mm微光像增强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微弱光线经输入光锥6,进入25mm微光像增强器,25mm微光像增强器输出的光学图像,再经输出光锥7输出,供人眼观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直径输入输出端的微光像增强器,包含25mm的微光像增强器(A),其特征在于:大直径输入输出端的微光像增强器由有效直径为φ50mm的输入光锥(6)、25mm微光像增强器(A)、有效直径为φ40mm的输出光锥(7)、内筒(8)、外筒(9)、电极触头(10)、电极座(11)及输入电源组成,其结构是,在25mm的微光像增强器(A)的输入端同轴耦合一个有效直径为φ50mm的输入光锥(6),在25mm微光像增强器(A)的输出端同轴耦合一个有效直径为φ40mm的输出光锥(7),将有效直径为φ50mm的输入光锥(6)、25mm微光像增强器(A)、有效直径为φ40mm的输出光锥(7)的偶合组件,同轴安装在内筒(8)内,在内筒(8)外同轴安装一个外筒(9),在外筒(9)壁较厚的两侧各开有一个应力释放通槽(B),外筒(9)上端装有电极座(11),通过电极座(11)安装电极触头(10),电极触头(10)与输入电源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输入输出端的微光像增强器,包含25_的微光像增强器(A),其特征在于:大直径输入输出端的微光像增强器由有效直径为0 50mm的输入光锥(6)、25mm微光像增强器(A)、有效直径为cj540mm的输出光锥(7)、内筒(8)、外筒(9)、电极触头(10)、电极座(11)及输入电源组成,其结构是,在25_的微光像增强器(A)的输入端同轴耦合一个有效直径为(j5 50mm的输入光锥(6),在25mm微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昆林刀丽纯陈雪侠冯云祥陈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