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混纤维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9831673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1 2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共混纤维及其生产方法,该共混纤维中含有5~40重量%的可溶性共聚酯、60~95重量%的聚酰胺和0~15重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该纤维制成织物后,在适当的碱溶解条件下进行溶出性处理去除掉纤维中的溶出型共聚酯,织物中的聚酰胺纤维形成微细孔结构,使得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水速干性能;同时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更赋予织物良好的吸湿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共混纤维及其生产方法,该共混纤维中含有5~40重量%的可溶性共聚酯、60~95重量%的聚酰胺和0~15重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该纤维制成织物后,在适当的碱溶解条件下进行溶出性处理去除掉纤维中的溶出型共聚酯,织物中的聚酰胺纤维形成微细孔结构,使得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水速干性能;同时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更赋予织物良好的吸湿性能。【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聚酰胺为主体的共混纤维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技术介绍
聚酰胺纤维也称尼龙纤维,是指高分子链上具有酰胺基团(-C0NH-)重复单元的聚合物。聚酰胺纤维在纤维纺织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合成纤维。其中尼龙6 (聚己内酰胺)和尼龙66 (聚己二酸己二胺)是尼龙中的主要产品。尼龙,特别是尼龙6和尼龙66分子链中具有强极性的酰胺基团,相互之间易形成氢键,这些结构特点赋予尼龙,特别是尼龙6和尼龙66以优异的综合性能。聚酰胺纤维是强度较大的化学合成纤维中的一种,具有耐摩擦、耐弯曲变形、不易产生皱纹、不易吸水、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等特征,同时聚酰胺纤维具有优良的弹性(弹性回复率可与羊毛媲美),还有质轻(聚酰胺纤维比重为1.14,在商业化合成纤维中,仅次于比重小于I的聚丙烯)、耐腐性、不怕虫蛀、不怕发霉等特点,因而在衣料、地毯、毛巾、人工皮革、渔网、钓鱼线等各种各样的领域里被广泛使用。聚酰胺纤维是化学合成纤维,虽然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但是在对吸水性或吸湿性要求较高的领域中的应用还是受到了限制。而天然纤维如纯棉虽然具有很好的吸水吸湿性,但因其保水率很高,导湿性能较差,应用范围也受到了制约。如何能使一种纤维同时具有吸水-导湿的高舒适性能是目前诸多纤维研究者和纤维生产厂家努力追求的目标。随着日常穿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制造高档日用服装,进行了各种尝试以期望能达到天然纤维具有的优良性能,例如吸水性能、透湿性能等。现在除了吸水性能之外还具有快感性能的织物已经在一些高档运动服领域得到了应用,以便在穿着运动服时,能够保持舒适、可穿状态。未来衣着用织物将朝着舒适、健康的大方向发展,吸水速干织物就是其中的重要指标织物之一。这里的“吸水速干”是指使不亲水的织物同时具有吸水性和速干性,一般来水,无论天然纤维还是合成纤维都很难兼顾这两种性能。但是吸水速干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吸水速干纤维是利用纤维表面微细孔(沟槽)所产生的毛细管现象使汗水经芯吸、扩散、传输等作用,迅速迁移到织物表面并散发,从而达到吸水速干的目的。吸水速干纤维是着眼于吸水、速干特性和衣服舒适性的功能纤维。目前吸水速干纤维主要通过纤维断面异形,如三叶形状、十字形状等,来产生毛细管现象,实现吸水速干性能。但这种纤维所产生的吸水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需要更加理想的具有芯吸功能的功能纤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共混纤维,该纤维中含有溶出型共聚酯、聚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该纤维制成织物后,在适当的碱溶解条件下进行溶出性处理去除掉纤维中的溶出型共聚酯,织物中的聚酰胺纤维形成微细孔结构,使得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水速干性能;同时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更赋予织物良好的吸湿性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共混纤维,其中含有5?40重量%的可溶性共聚酯、60?95重量%的聚酰胺和O?15重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优选共混纤维中含有1.8?15重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所述的聚酰胺聚合物优选为聚己内酰胺聚合物或者为聚己二酸己二胺聚合物,其高分子链上具有酰胺基团(-CONH-)。本专利技术优选可溶性共聚酯的主要重复单元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共聚酯中还含相对于共聚酯总量为5?30重量%的聚乙二醇单元,相对于酸成分总摩尔数为1.5?4.5mol%的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以及O?10mol%的间苯二甲酸单元。所述聚乙二醇单元的分子量为400?10000。本专利技术的共混纤维可由下列方法得到:将含有聚酰胺聚合物和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的切片A60?95重量份,与可溶性共聚酯切片B5?40重量份,均匀混合、熔融、喷出、纺丝、卷取,得到共混纤维,所述切片A中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的含量为O?15重量%。本专利技术中,可溶性共聚酯切片为成孔剂,具有碱溶性,其主要重复单元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共聚酯中还含相对于共聚酯总量为5?30重量%的聚乙二醇单元,相对于酸成分总摩尔数为1.5?4.5mol%的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以及O?10mol%的间苯二甲酸单元。可溶性共聚酯切片B的使用量为5?40重量份,若量超过40重量份的话,纺丝过程中的可纺性差;若量低于5重量份的话,共混纤维经过碱溶处理后,纤维中形成的微细孔数不足,吸水速干性能较差。所述切片A中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的含量优选为3?15.8重量%。含量太低的话,吸湿性能差;含量太高的话,纺丝过程中的可纺性差。所述切片A中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的K值为20?70。本专利技术所用的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吸湿剂,其K值为20?70,优选20?60。K值过低的PVP即使混合在纤维中,由于和后述的聚酰胺分子链的络合很弱,共混纤维经过水处理时,聚乙烯吡咯烷酮大部分易于析出。所以为了获得所期望的高吸湿特性,就不得不将大量的PVP混入到聚酰胺中,使得生产效率下降。另外,当K值过高时,大大增加了主体聚合物聚酰胺的粘度,熔融吐出变得困难。本专利技术的溶出性聚合物在聚酯分子链中引入磺酸盐基团,由于磺酸盐基团为极性亲水基团,具有吸电子效应,同时改变了聚酯分子链的规整性,在溶出过程中有利于水的渗入以及碱溶出的进行。但由于磺酸盐基团所形成的空间位阻以及极性效应,导致熔体粘度急剧上升,会影响可纺性。因此在保持聚合物碱溶性能的前提下,引入柔性链段聚乙二醇单元,大大改善聚合物的分子的刚性,提高聚合物的可纺性,同时进一步提高该聚合物的溶出性能。本专利技术通过聚酰胺聚合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共聚溶出型聚酯聚合物的共混、单成分纺丝,制得聚酰胺为主体的共混型纤维,再通过溶出后加工处理,去除纤维中的溶出型共聚聚酯,纤维中产生微细孔结构,同时又保持了尼龙的强伸度、耐摩擦、质轻等的基本特征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所赋予的高吸湿性能。使得具有吸水吸湿速干性能的尼龙纤维织物的制造成为可能。本专利技术的共混纤维可以应用于制备吸水速干纤维织物,所述织物可以是机织物,也可以是编织物。将该共混纤维制成织物后,在适当的碱溶解条件下进行溶出性处理去除掉纤维中的溶出型共聚酯,织物中的聚酰胺纤维形成微细孔结构,使得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水速干性能;碱减量处理是在浓度为1%~5%、浴比为100~200的NaOH溶液中进行,减量率控制在5%~40%。上述碱减量处理工艺采用常规工艺即可,织物在浓度为1%~5%,浴比为100~200的NaOH溶液中减量20~50min,织物减量率为5%~40%,使得该聚酰胺纤维中分布有0.5 μ m~15 μ m的微细孔,微细孔的体积百分含量占整体聚酰胺纤维的5~40%。减量之后的纤维赋予了织物吸水速干的性能。同时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更赋予织物良好的吸湿性能。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的参数的测试方法如下所示。1、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PVP)检出方法 使用氯仿对纤维进行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混纤维,其特征是:共混纤维中含有5~40重量%的可溶性共聚酯、60~95重量%的聚酰胺和0~15重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锁林藤森稔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