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92710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1 0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油泵具有在从吐出口(13)的终端部(13b)到吸入口(12)的始端部(12a)之间形成有第2分隔部(15)的泵壳体(1)。该第2分隔部(15)的宽度尺寸与低速旋转时通过第2分隔部(15)的由内转子(2)和外转子(3)构成的齿间空间(S)的形成范围相同或者稍大。此外,突出面部(6)从吐出口(13)的终端部(13b)且内径侧(13i)附近与第2分隔部(15)同一面且连续地形成。突出面部(6)和第2分隔部(15)与高速旋转时通过突出面部(6)和第2分隔部(15)的齿间空间(S)的形成范围相同或者稍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泵,在转子的低速旋转和高速旋转时连结内转子的中心和外转子的中心的基准线旋转而吐出量变化的泵中,能够令其泵效率提高。
技术介绍
以往以来,存在令作为连结内转子的中心和外转子的中心的线的基准线旋转移动、令泵吐出量可变的内接齿轮式油泵。作为这种油泵,存在专利文献1(日本再公表WO2010/01362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96011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以下,概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油泵。另外,在说明中,符号原样地使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使用的符号。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偏心式可变容量泵中,具有令外插于外转子13的调整环14、和令该调整环14的滑接部C与壳体1的引导面S滑接从而设定调整环14的姿态的引导机构G〔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作为引导机构G构成为,具有以平行于驱动旋转轴芯X的姿态贯通形成于调整环14的第1臂部C1和第2臂部C2的第1引导销21和第2引导销22,与该第1引导销21以及第2引导销22对应,具有形成于壳体1的壁部1A的圆弧状的第1引导槽T1和第2引导槽T2。第1引导槽T1和第2引导槽T2成形为下述形状:在调整环14的移动时,令从动轴芯Y进行绕驱动旋转轴芯X公转的运动,同时,令调整环14进行绕从动轴芯Y自转的运动。此外,以往存在下述内接齿轮式油泵:在形成于吐出口终端部和吸入口始端部之间的密封台肩上形成浅槽。在专利文献2(特开2010-96011号公报)所公开的油泵中,在所述小密封台肩中,设置有从吐出口7的终端的转子外径侧向转子旋转前方延伸的槽11a〔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1)、图(3)〕。从所述槽11a,向泵室10的容积变为最小的位置的空间g中导入液压,令半周相反侧的外转子3和内转子2的齿相互地压接,从而两转子间的齿顶间隙缩小,从该齿顶间隙的液体泄露量变少〔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4)a参照〕。泵室10在吐出终点和吸入开始点之间,需要暂时切断相对于吸入口6和吐出口7的两者的连通,为了在槽11a的设置后也确保该功能,形成有令吸入口6的始端的转子外周侧的一部分向转子旋转方向前方变位的退让部12〔专利文献2的图(3)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再公表特许WO2010/01362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96011号公报。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油泵中,在吐出口7的终端形成槽11a、在吸入口6的始端形成有退让部12,所以加工部位多,花费成本。此外,通过在吸入口6的始端形成退让部12,吸入口6的角度以及面积减少,所以不能充分吸入油而油的吸入量减少,有可能泵性能降低。此外,在将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油泵应用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偏心式可变容量泵时,在高速旋转时,位于形成于吐出口终端部和吸入口终端部之间的密封台肩上的空间g与吐出口7和吸入口6连通。由此,油泄漏而泵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在包括内转子和内接有该内转子的外转子的可变容量类型的内接齿轮式的泵中提高泵效率。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因此,专利技术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锐意反复研究,结果通过令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为下述油泵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在通过令连结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旋转中心的基准线旋转而令从吸入口移送到吐出口的每1转的流体的量变化的油泵中,具有在从所述吐出口的终端部到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形成第2分隔部的泵壳体,该第2分隔部的宽度尺寸形成为与由低速旋转时通过该第2分隔部的所述内转子和所述外转子构成的齿间空间的形成范围相同或者稍大,且形成有从所述吐出口终端部且内径侧附近与所述第2分隔部为同一面且连续的突出面部,且该突出面部和所述第2分隔部与高速旋转时通过所述突出面部和所述第2分隔部的所述齿间空间的形成范围相同或者稍大。通过令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为下述油泵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方式中,突出面部形成为下述形状:沿由高速旋转时的内转子和外转子构成的齿间空间通过所述第2分隔部时的旋转后方侧的接触点的轨迹的形状。通过令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式为下述油泵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方式中,突出面部形成为大致方形。通过令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式为下述油泵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方式中,突出面部形成为大致三角形。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中,从吐出口的终端部且内径侧附近形成与所述第2分隔部同一面且连续的突出面部,且该突出面部和所述第2分隔部构成为与高速旋转时通过所述突出面部和所述第2分隔部的所述齿间空间的形成范围相同或者稍大。通过为这样的构成,由高速旋转时的内转子和外转子构成的齿间空间通过第2分隔部时,能够使得不由于该齿间空间而产生吐出口和吸入口的连通。而且,由此,不会由于通过第2分隔部的齿间空间而导致泵效率降低,能够相对于低速旋转时令高速旋转时的吐出流量减少。此外,本专利技术不会增加第2分隔部的范围,仅在吐出口的终端部且内径侧附近将突出面部形成为必要的大小。即,突出面部具有高速旋转时沿旋转方向延伸的齿间空间的从第2分隔部伸出的部分能够通过的宽度即可。因而,第2分隔部的大小完全不会增加,所以内转子和外转子通过第2分隔部时的摩擦不会增加,能够顺畅地进行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旋转,从而能够提高泵效率。此外,吸入口的始端部侧没有加工的必要,所以能够将制造成本也抑制得较低。进而,吸入口的实质的形成角度不会变窄,具有足够的面积,能够维持油的吸入量,能够防止泵性能的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中,突出面部形成为下述形状:沿由高速旋转时的内转子和外转子构成的齿间空间通过所述第2分隔部时的旋转后方侧的接触点的轨迹的形状,从而能够将突出面部的大小抑制为最小限。由此,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为最小限度。在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式中,突出面部形成为大致方形,从而形状简单且能够容易地加工。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式能够起到与第3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B)是(A)的(α)部放大图。图2(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由低速旋转时的内转子和外转子构成的齿间空间和第2分隔部的要部放大图,(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由高速旋转时的内转子和外转子构成的齿间空间和第2分隔部的要部放大图。图3(A)是表示令突出面部为方形或三角形的第2分隔部和高旋转时的齿间空间的要部放大图,(B)是表示令突出面部为与齿间空间的轨迹大致对合的形状的第2分隔部和高速旋转时的齿间空间的要部放大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的包含泵壳体的主视图,(B)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立体图,(C)是组装了内转子和外转子和外环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转子、外转子、引导机构、调整机构以及泵壳体的构成的放大主视图,(B)是(A)的(β)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泵壳体,12…吸入口,12a…始端部,13…吐出口,13b…终端部,15…第2分隔部,2…内转子,3…外转子,6…突出面部,Pa、Pb…旋转中心,L…基准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容量类型的油泵。利用引导机构4,令作为连结内转子2的旋转中心Pa和外转子3的旋转中心Pb的线的基准线L以所述内转子2的旋转中心Pa为中心旋转,从而令从吸入口12移送到吐出口13的流体的量变化,即进行可变容量。本专利技术如图1、图4所示,主要包括泵壳体1、内转子2、外转子3、引导机构4以及调整机构5。泵壳体1中,如图4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油泵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泵,通过令连结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旋转中心的基准线旋转而令从吸入口移送到吐出口的每1转的流体的量变化,其特征在于,具有泵壳体,在从所述吐出口的终端部到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形成有第2分隔部,该第2分隔部的宽度尺寸形成为与低速旋转时通过该第2分隔部的由所述内转子和所述外转子构成的齿间空间的形成范围相同或者稍大,且形成有从所述吐出口终端部且内径侧附近与所述第2分隔部为同一面且连续的突出面部,且该突出面部和所述第2分隔部与高速旋转时通过所述突出面部和所述第2分隔部的所述齿间空间的形成范围相同或者稍大。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7.18 JP 2012-1598871.一种油泵,通过令连结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旋转中心的基准线旋转而令从吸入口移送到吐出口的每1转的流体的量变化,其特征在于,具有泵壳体,在从所述吐出口的终端部到所述吸入口的始端部之间形成有第2分隔部,该第2分隔部的宽度尺寸形成为与低速旋转时通过该第2分隔部的由所述内转子和所述外转子构成的齿间空间的形成范围相同或者稍大,且形成有从所述吐出口终端部且内径侧附近与所述第2分隔部为同一面且连续的突出面部,且该突出面部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筒正人渡边贵俊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