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油水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34176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06 10:50
简易油水分离器,涉及一种新型简易油水分离器。所述油水分离器由油水相输入管(1)、承接管(2)、油水分离网膜(3)、支撑壳体(4)、分离油相输出管(5)和分离水相输出管(6)组成,油水相输入管(1)与承接管(2)连通,所述支撑壳体(4)为网状或多孔状结构,其位于分离油相输出管(5)的内部并与分离油相输出管(5)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壳体(4)的上端与承接管(2)的下端连通,下端与分离水相输出管(6)连通,支撑壳体(4)的侧壁与分离油相输出管(5)连通,油水分离网膜(3)紧贴于支撑壳体(4)内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简易油水分离器具有节能、环保、高效、低成本、小尺寸、低重量并且可连续作业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简易油水分离器,涉及一种新型简易油水分离器。所述油水分离器由油水相输入管(1)、承接管(2)、油水分离网膜(3)、支撑壳体(4)、分离油相输出管(5)和分离水相输出管(6)组成,油水相输入管(1)与承接管(2)连通,所述支撑壳体(4)为网状或多孔状结构,其位于分离油相输出管(5)的内部并与分离油相输出管(5)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壳体(4)的上端与承接管(2)的下端连通,下端与分离水相输出管(6)连通,支撑壳体(4)的侧壁与分离油相输出管(5)连通,油水分离网膜(3)紧贴于支撑壳体(4)内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简易油水分离器具有节能、环保、高效、低成本、小尺寸、低重量并且可连续作业等优势。【专利说明】简易油水分离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新型简易油水分离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石油及其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石油的开采、运输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石油泄漏便为其中较为严重的ー项。据统计,全球每年约400万吨进入海洋环境,油品泄漏不仅浪费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给海洋生态环境及周边海岸带来了严重危害。当前,水面溢油的处理方法分为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一次溢油事故的处理多是几种方法综合使用,其中收油机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ー环。实际生产中,常见的收油机有粘附式、堰式、水动カ式、抽吸式、涡流式等多种形式收油机,这些收油机均以成功回收溢油为最終目的,是整个溢油应急反应计划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然而,当前常用的收油机普遍存在着水面除油不彻底、回收溢油含水量高易乳化等缺陷,因此给收油机安装简易油水分离器装置对于最終溢油回收或直接利用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油水分离器是重要的基础分离设施,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等生产生活过程中,如水面溢油的回收再分离、现代石油开采过程中原油的油水分离、发动机用燃油的过滤等。目前,常见的油水分离器主要是利用油水密度的不同通过重力、离心カ等来进行油水分离,分离器本身普遍存在的高能耗、大尺寸、高重量、高成本等缺陷,因而,对于节能、环保、高效、低成本、小尺寸、低重量并且可连续作业的油水分离器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近年来,随着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及超亲水超疏油材料的涌现,相应的分离网、分离膜、分离海绵等逐渐成熟(如:CN102953268A、CN102961893A、CN103157392A、CN102794113A、CN102979066A、CN102660046A等所介绍的超疏水超亲油分离网、分离膜、分离海绵材料,CN103111096A、CN102029079A、CN103100239A、CN102974226A、CN102886155A 等所介绍的超亲水超疏油油水分离材料),为设计简易、高效、低成本、小体积的油水分离器带来了可能,相关研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CN102350094A、CN1271616A分别利用超亲水超疏油分离网膜、超亲水阻油滤层进行了简易油水分离器的研究,相应制备出的油水分离器均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等突出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常用油水分离器普遍存在着的高能耗、大尺寸、高重量、高成本等缺陷,本专利技术基于现有超疏水超亲油分离海绵材料及超亲水超疏油分离金属网膜材料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两者的特点提供了一种简易海绵基油水分离器。本专利技术的简易油水分离器由油水相输入管、承接管、油水分离网膜、支撑壳体、分离油相输出管和分离水相输出管组成,油水相输入管与承接管连通,所述支撑壳体为网状或多孔状结构,其位于分离油相输出管的内部并与分离油相输出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壳体的上端与承接管的下端连通,下端与分离水相输出管连通,支撑壳体的侧壁与分离油相输出管连通,油水分离网膜紧贴于支撑壳体内侧,所述油水分离网膜由侧壁分离膜、底部分离膜组成,侧壁分离膜为超疏水超亲油海绵,底部分离膜为超亲水超疏油金属网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简易油水分离器克服了传统油水分离器普遍存在的高能耗、大尺寸、高重量、高成本等缺陷,具有节能、环保、高效、低成本、小体积、小尺寸、低重量并可连续作业等优势,并且具备随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及超亲水超疏油材料研究的发展而进ー步提升性能的空间,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市场价值。【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简易油水分离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油水分离网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ー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中。【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简易油水分离器主要由油水相输入管1、承接管2、油水分离网膜3、支撑壳体4、分离油相输出管5和分离水相输出管6组成。在待分离油水相导入油水相输入管I前需进行除杂、除块操作。油水分离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适当提高流速,提高分离效果可以采用适当加压的办法,具体为油水相输入管I的管道内径范围为5?30cm,其内压カ范围为0.f3MPa。承接管2的内径在l(T50cm,上端与油相输入管I的承接处可以通过螺纹及紧固件很好的连接起来,并且不泄露;承接管2的下端与支撑壳体4相连。所述支撑壳体4为网状或多孔状不锈钢支撑结构,支撑壳体4的内壁上端与承接管2的下端连通,支撑壳体4底部的网状或多孔状不锈钢支撑结构(即漏水部分)只跟分离水相输出管6连通,不跟分离油相输出管5相通,防止水流侧漏到分离油相输出管5内。分尚水相输出管6的外侧壁与支撑壳体4的外侧壁显露在分尚油相输出管5内,分尚油相输出管5仅与支撑壳体3的侧壁网状或多孔状不锈钢支撑结构连通。所述分离油相输出管5和分离水相输出管6同主轴设置,分离水相输出管6套于分离油相输出管5的内部。如图2所示,油水分离网膜3的形状与支撑壳体4的形状相同,其嵌干支撑壳体4的内側。所述油水分离网膜3由侧壁分离膜7、底部分离膜8组成,侧壁分离膜7为超疏水超亲油海绵,底部分离膜8为超亲水超疏油金属网网膜,所述侧壁分离膜7、底部分离膜8均为现有的由网状承力结构所固定的单层或多层复合型结构材料,油水分离时将油水分离网膜3放入支撑壳体4内,清洗或更换时可以取出。分尚水相输出管6最终从分尚油相输出管5管壁穿出;分尚油相输出管5,待分尚水相输出管6从分离油相输出管5管壁导出后,管直径縮小,以节省材料。本专利技术的油水分离器是如下运作的: 首先,油水相经初步除杂、除块操作后,经油水相输入管I进入分离器,经过油水分离网膜3油水相被分尚,其中油相进入分尚油相输出管5导出,水相经分尚水相输出管6流出,从而达到了油水分离的目的。【具体实施方式】ニ: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油水分离器的油水相输入管I的内径为10cm,与承接管2的承接处为不锈钢螺纹结构,承接管2内径为20cm,支撑壳体4为多孔状不锈钢支撑结构(孔径大小为0 5mm)。所述油水分离网膜3中,侧壁分离膜7是由三层不锈钢网状承カ结构作为承力、固定层,中间分别相隔嵌入厚度为2mm的超疏水超亲油海绵作为分离膜所组成的双层复合型超疏水超亲油海绵结构(双层复合型超疏水超亲油海绵按照现有专利如CN102660046A或CN102979066A说明制备),底部分离膜8是由三层不锈钢网状承カ结构作为承力、固定层,中间分别相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简易油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分离器由油水相输入管(1)、承接管(2)、油水分离网膜(3)、支撑壳体(4)、分离油相输出管(5)和分离水相输出管(6)组成,油水相输入管(1)与承接管(2)连通,所述支撑壳体(4)为网状或多孔状结构,其位于分离油相输出管(5)的内部并与分离油相输出管(5)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壳体(4)的上端与承接管(2)的下端连通,下端与分离水相输出管(6)连通,支撑壳体(4)的侧壁与分离油相输出管(5)连通,油水分离网膜(3)紧贴于支撑壳体(4)内侧,所述油水分离网膜(3)由侧壁分离膜(7)、底部分离膜(8)组成,侧壁分离膜(7)为超疏水超亲油海绵,底部分离膜(8)为超亲水超疏油金属网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艳刘少柱马涛刘振国王永臻刘羽熙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