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移相模块及其移相单元、馈电网络和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31106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30 2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馈电网络,其采用介质移相模块实现,该模块包括形成夹层空间的介质装置、并排设置于该夹层空间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以及居于夹层空间外以不同位置分别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同侧的一端接触连接的第三导体,第一导体另一端被定义为输入端,第二导体另一端与第三导体的任意一端均被定义为输出端;所述介质装置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纵长方向滑动以改变从所述输入端馈入且从所述输出端馈出的信号的相位。两个介质移相模块可以构成一个移相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介质移相模块变化多端,由此构成的移相单元及馈电网络,其结构简单紧凑且易于装配,并且,由此获得的电气性能也较佳。(*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馈电网络,其采用介质移相模块实现,该模块包括形成夹层空间的介质装置、并排设置于该夹层空间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以及居于夹层空间外以不同位置分别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同侧的一端接触连接的第三导体,第一导体另一端被定义为输入端,第二导体另一端与第三导体的任意一端均被定义为输出端;所述介质装置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纵长方向滑动以改变从所述输入端馈入且从所述输出端馈出的信号的相位。两个介质移相模块可以构成一个移相单元。本技术的介质移相模块变化多端,由此构成的移相单元及馈电网络,其结构简单紧凑且易于装配,并且,由此获得的电气性能也较佳。【专利说明】介质移相模块及其移相单元、馈电网络和天线
】本技术涉及天线,尤其涉及天线使用的一种馈电网络,具体涉及其中采用的移相单元,以及该构成该移相单元的介质移相模块。【
技术介绍
】 电调天线技术是目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个普遍需求,该技术通过移相器适时地改变天线阵列的各个发射元件的相位以便调整某一基站天线的垂直波束指向,从而控制基站的作用范围。移相器一般可以具有将输入信号分配到多个分支输出端口,各个输出端口间的相位差可按一定比例调节。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移相器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良好的宽带匹配特性、占用更小的空间等。很多研究设计人员已经进行了广泛而多样的研究,以得到具有更好性能和更有效结构的移相器。在众多的研究和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 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US5949303号专利公告通过在曲折形环路的馈电网络I上滑动介质2的方式实现了移相功能,如图1所示,但曲折形环路中包含的支路较多时,由于介质边缘与馈电网络在多个位置相交,不利于减小反射信号及设计具有宽频带响应的部件。同时覆盖于各个支路的介质需同步运动,移相器及传动结构整体的结构可靠性和移相精度则会降低。而CN1547788A号专利公告采用在移相器装置内通过一整块细长介质板的移动而达到移相的目的,其核心思想和US5949303号专利公告相似,采用多个曲折形环路来实现多个端口的相移,除了难以设计具有宽频带响应的部件如工作频率为1710-2690MHZ的超宽频移相器外,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具有多个端口的移相装置在天线上占用的空间较大,不利于天线的小型化设计。US20020030560号专利公告中避免了上述缺点,但其采用两块不同介电常数介质块通过烧结的方式做成圆饼形介质块3,如图2所示,但其制造成本较高,制造效率低,不适合在工业中大批量应用;并且,采用圆饼形介质块,为了移相的需要,必须采用旋转式传动结构。众所周知,旋转式的传动结构比直拉式传动结构要复杂的多,进一步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电气性能良好、易于装配和使用的馈电网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实现模块化可选配置的介质移相模块。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相单元,以便于模块化使用前一目的所述的介质移相模块。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涉及一种馈电网络,其包括移相单元和功分网络,其中:所述移相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固定组装的介质移相模块,所述介质移相模块,包括形成夹层空间的介质装置、并排设置于该夹层空间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以及居于夹层空间外以不同位置分别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同侧的一端接触连接的第三导体,第一导体另一端被定义为输入端,第二导体另一端与第三导体的任意一端均被定义为输出端;所述介质装置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纵长方向滑动以改变从所述输入端馈入且从所述输出端馈出的信号的相位,自第二导体的输出端馈出的信号的相位由该信号流经所述第一导体所产生的相位变化与进入第二导体所产生的相位变化相叠加而得;所述功分网络,用于将信号分路给各移相单元中的各介质移相模块的输入端。本技术涉及一种介质移相模块,其包括形成夹层空间的介质装置、并排设置于该夹层空间内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以及居于夹层空间外以不同位置分别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同侧的一端接触连接的第三导体,第一导体另一端被定义为输入端,第二导体另一端与第三导体的任意一端均被定义为输出端;所述介质装置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纵长方向滑动以改变从所述输入端馈入且从所述输出端馈出的信号的相位,自第二导体的输出端馈出的信号的相位由该信号流经所述第一导体所产生的相位变化与进入第二导体所产生的相位变化相叠加而得。本技术涉及一种移相单元,即指前述的移相单元。本技术涉及一种天线,其包括若干信号发射元件和如前所述的馈电网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首先,通过将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设置在介质装置所提供的夹层空间内,而将第三导体设置在夹层空间外侧,这样允许借助介质装置在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纵长方向上滑动来实现不同的移相效果。由于信号输入端口定义在第一导体的一端,而信号输出端口定义在第二导体一端和第三导体一端,故而,同等介质条件下,从第二导体上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变化量将两倍于在第三导体上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变化量,形成差分相位关系。进一步,借助改变第一导体和/或第二导 体对应位置上的介质装置的介质内容还可改进这种相位差的幅度,可见,本技术仅仅以一个简单的基本结构,便巧妙地实现了具有差分移相功能的介质移相模块,而且,其简单的结构足以保证其具有结构稳定、宽频匹配效果佳、空间占用小且易于装配和应用等优点。其次,由于本技术的介质移相模块具有了以上的优点,可以采用两个这样的介质移相模块作为一个移相单元进行使用,进一步利用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移相单元与功分网络组合使用,可以变化处具有不同差分移相效果的馈电网络,从而使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进一步突显本技术的介质移相模块在装配和应用中的灵活性。再者,在馈电网络中,可以通过调整同一移相单元中的两个介质移相模块的组装关系,而令两个介质移相模块的介质装置实施同向或者反向的滑动,实现不同的移相效果,从而,使用户得到需要的移相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对应于US5949303号专利公告中揭不的移相技术的一种移相装置的原理不意图;图2是对应于US20020030560号专利公告中揭示的移相技术的一种移相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介质移相模块的原理示意图,其外层的介质装置被局部去除以不出内部结构;图4是图3中介质装置未局部去除前的介质移相模块的A-A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基于图4的介质移相模块的改进的平面图,其中,介质装置局部被去除以改变介质内容; 图6是由两个本技术的介质移相模块构成的移相单元的截面示图;图7是应用本技术的介质移相模块的一种馈电网络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各介质移相模块中外层的介质装置被局部去除以示出内部结构,其具有六个信号输出端口 ;图8是应用本技术的介质移相模块的另一馈电网络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各介质移相模块中外层的介质装置被局部去除以示出内部结构,其具有五个信号输出端口 ;图9是应用本技术的介质移相模块的再一馈电网络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各介质移相模块中外层的介质装置被局部去除以示出内部结构,其具有十个信号输出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移相单元和功分网络,其中:?所述移相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固定组装的介质移相模块,每个所述介质移相模块,包括形成夹层空间的介质装置、并排设置于该夹层空间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以及居于夹层空间外以不同位置分别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同侧的一端接触连接的第三导体,第一导体另一端被定义为输入端,第二导体另一端与第三导体的任意一端均被定义为输出端;所述介质装置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纵长方向滑动以改变从所述输入端馈入且从所述输出端馈出的信号的相位,自第二导体的输出端馈出的信号的相位由该信号流经所述第一导体所产生的相位变化与进入第二导体所产生的相位变化相叠加而得;?所述功分网络,用于将信号分路给移相单元中的各介质移相模块的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明刘培涛孙善球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