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24508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30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包括:折弯上模、折弯下模及筋冲子,所述折弯上模接触所述折弯下模的一端设有V型凸起,所述折弯下模上设有V型凹槽,所述V型凸起与所述V型凹槽相配合;所述折弯下模V型凹槽上设有通孔,所述筋冲子一端设有冲筋凸起,所述筋冲子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折弯上模的V型凸起内设有与所述冲筋凸起相匹配的冲筋凹槽。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一次性使折弯角度及尺寸折弯到位,无需试片多次调试,且能在折弯的同时进行压筋操作,以节省工序,提高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Bending and pressing bar combined di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ending reinforced composite mould, including: bending die, bending die and punch reinforcement, the bending on the end of the mold to contact the bending die with V type bulge, the bending die is provided with a V type groove matched with the convex and V the V type groove; the groove type die V bending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hole, one end of the bar is provided with convex rib punching punch, the rib punch can be inserted into the through hole; the bending of V type convex mold is arranged in the groove and the steel reinforcement rib punching convex matching. By the way, the utility model can make the bending angle and bending dimensions in place, without the specimen repeatedly debugging, and can be operated in bending rib pressing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save the process,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
,具体是涉及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折弯模具基本由折弯上模及折弯下模两部分组成,将板材进行0° -180°之间的折弯,在折弯操作时需要分多次尺寸试调来完成折弯,调试过程时间长,且易尺寸不稳定,需要辅助试片作为产品来进行调试尺寸和设备压力以完成操作。且利用现有技术中的折弯模具将板材进行折弯操作后,若产品折弯处需要压筋的话还需要进行压筋操作,需另外开一副压筋模具进行操作,导致工序增加,两道工序不仅使加工时间较长且费用较高。故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折弯模具存在的技术问题如下:1、操作时需进行反复调试,浪费试片增加成本;2、若需压筋的话,需进行二次压筋加工操作,效率低下且费用及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能够一次性使折弯角度及尺寸折弯到位,无需试片多次调试,且能在折弯的同时进行压筋操作,以节省工序,提高生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包括:折弯上模、折弯下模及筋冲子,所述折弯上模接触所述折弯下模的一端设有V型凸起,所述折弯下模上设有V型凹槽,所述V型凸起与所述V型凹槽相配合;所述折弯下模的V型凹槽上设有通孔,所述筋冲子一端设有冲筋凸起,所述筋冲子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折弯上模的V型凸起内设有与所述冲筋凸起相匹配的冲筋凹槽。本技术中所述的筋冲子插入所述折弯下模的通孔内与所述通孔相吻合,以避免冲压时筋冲子晃动。本技术中折弯上模的V型凸起的斜面角度根据待折弯的产品的折弯角度进行确定,折弯下模的V型凹槽的斜面角度根据待折弯的产品的折弯角度确定,并且折弯下模的V型凹槽的斜面角度偏低于产品角度1°,避免产品折弯后回弹,达到角度要求。本技术中依据产品设计折弯上模和折弯下模为合适角度,产品一次性角度和尺寸折弯到位,无需试片多次调试操作,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优选的,所述通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V型凹槽的延伸方向。本技术中在普通折弯模具的基础上增加筋冲子,将筋冲子安装于折弯下模内部,折弯上模下压至折弯下模时,筋冲子的冲筋凸起顶住产品与折弯上模的冲筋凹槽吻合后,使产品折弯边处筋自然凸出,达到冲筋效果。筋冲子依据折弯上模的冲筋凹槽设计筋冲子的冲筋凸起的顶部尖角角度和宽度,达到产品折弯及压筋的尺寸和外观要求。优选的,所述折弯下模V型凹槽上设有的通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折弯上模的V型凸起内设有的冲筋凹槽的数量为两个。本技术中所述的折弯下模V型凹槽上设有的通孔数量与待折弯产品上的压筋数量相吻合,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5个或更多。本技术中折弯上模和折弯下模组装在设备上,折弯上模下压至折弯下模,且折弯上模与折弯下模角度吻合,使产品一次性完成折弯。本技术中依据折弯上模设计筋冲子,筋冲子固定于折弯下模内,这样,在产品折弯的同时进行压筋操作,无需调试,节省了操作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折弯压筋组合模具,能够一次性使折弯角度及尺寸折弯到位,无需试片多次调试,且能在折弯的同时进行压筋操作,以节省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折弯压筋组合模具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折弯压筋组合模具的折弯上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折弯压筋组合模具的折弯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折弯压筋组合模具的筋冲子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 一折弯上模,2—折弯下模,3—筋冲子,10—冲筋凹槽,20—通孔,30—冲筋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考图1至图4,实施例: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包括:折弯上模1、折弯下模2及筋冲子3,折弯上模I接触折弯下模2的一端设有V型凸起,折弯下模2上设有V型凹槽,所述V型凸起与所述V型凹槽相配合;折弯下模2的V型凹槽上设有通孔,筋冲子3 —端设有冲筋凸起30,筋冲子3能够插入折弯下模2的V型凹槽上的通孔20内,所述冲筋凸起30能够刚好伸出所述通孔20 ;折弯上模I的V型凸起内设有与冲筋凸起30相匹配的冲筋凹槽10。通孔2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V型凹槽的延伸方向。本实施例在普通折弯模具的基础上增加筋冲子3,将筋冲子3安装于折弯下模2的内部,折弯上模I下压至折弯下模2时,筋冲子3的冲筋凸起30顶住产品并与折弯上模I的冲筋凹槽10吻合后,使产品折弯边处筋自然凸出,达到冲筋效果。本实施例依据折弯上模I的冲筋凹槽10设计筋冲子3的冲筋凸起30的顶部尖角角度和宽度,达到产品折弯及压筋的尺寸和外观要求。本实施例中,折弯下模2的V型凹槽上设有两个通孔20,折弯上模I的V型凸起内设有两个冲筋凹槽10。本技术所述的折弯压筋组合模具使用时:将折弯上模固定在设备上,将折弯下模固定在折弯模座上,将筋冲子从折弯下模上的两个通孔处插入,直至筋冲子与折弯模座贴合为止。待上述设备安装完毕后,调试设备,折弯上模向下压至折弯下模,使两者紧贴后,把待折弯产品放入折弯下模内,启动设备开始按钮,折弯上模和折弯下模自动闭合完成折弯操作,同时筋冲子顶住折弯部,完成冲筋操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弯上模、折弯下模及筋冲子,所述折弯上模接触所述折弯下模的一端设有V型凸起,所述折弯下模上设有V型凹槽,所述V型凸起与所述V型凹槽相配合;所述折弯下模的V型凹槽上设有通孔,所述筋冲子一端设有冲筋凸起,所述筋冲子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折弯上模的V型凸起内设有与所述冲筋凸起相匹配的冲筋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弯压筋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弯上模、折弯下模及筋冲子,所述折弯上模接触所述折弯下模的一端设有V型凸起,所述折弯下模上设有V型凹槽,所述V型凸起与所述V型凹槽相配合;所述折弯下模的V型凹槽上设有通孔,所述筋冲子一端设有冲筋凸起,所述筋冲子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折弯上模的V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芳陈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锐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