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贺凌轩专利>正文

压差式单双级气路并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47553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9 05: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差式单双级气路并联系统,属涡轮增压系统领域;包括压气机、发动机、涡轮、连接管、贯穿管、容积腔和移动体,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第三贯穿管均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容积腔的右壁面相连通,第五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的左壁面相连通。当发动机排气管内压力较高时,移动体向左移动,两个增压器并联工作;当发动机排气管内压力较低时,移动体向右移动,仅第一个增压器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控制策略简单,适用于各种气缸数的涡轮增压系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差式单双级气路并联系统,包括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第一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第一涡轮(6)、第一涡轮排气管(7)和第一连接轴(8),第一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第一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压气机(2)与第一涡轮(6)通过第一连接轴(8)同轴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第四连接管(12)、第一贯穿管(13)、第二贯穿管(14)、第三贯穿管(15)、容积腔(16)、移动体(17)、第五连接管(18)、第二压气机进气管(19)、第二压气机(20)、第二压气机排气管(21)、第二涡轮进气管(22)、第二涡轮(23)、第二涡轮排气管(24)和第二连接轴(25);所述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的进气口、第一连接管(9)的进气口和第一涡轮排气管(7)的出气口均分别穿过容积腔(16)的上端面与容积腔(16)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11)的出气口、第二压气机排气管(21)的出气口、第四连接管(12)的进气口和第二涡轮进气管(22)的进气口均分别穿过容积腔(16)的下端面与容积腔(16)连通;所述移动体(17)安装在容积腔(16)内其上下端面与容积腔(16)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并能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所述第一贯穿管(13)、第二贯穿管(14)和第三贯穿管(15)均贯穿移动体(17)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二压气机(20)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二压气机进气管(19)的出气口、第二压气机排气管(21)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涡轮(23)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二涡轮进气管(22)的出气口、第二涡轮排气管(24)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压气机(20)与第二涡轮(23)通过第二连接轴(25)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9)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管(3)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10)的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5)连通、另一端从容积腔(16)的右端与容积腔(16)相连通;所述第五连接管(18)的一端与发动机进气管(3)连通、另一端从容积腔(16)的左端与容积腔(16)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凌轩杨强詹晓卢松马明琮杨小佩沈军
申请(专利权)人:贺凌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