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59475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1 2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该换热器既可作为冷凝器又可以作为蒸发器,通过在集流管中设置分隔板而在集流管中形成多个分配腔室,配以多个入口管和出口管,使冷媒分流,暖房运转时,冷媒在分配腔室形成的漩涡从分配腔室上面的喷射孔向上方喷射形成喷射流,将冷媒微粒化,并均等地进入扁管,形成传热作用较好的环状流,使各部分均等换热,提高了换热器的性能;冷房运转时,气体冷媒随着通过管路不断的向外部放热,形成冷凝液体或者气液二相流,从第一集流管内的喷射腔室的下部的喷射孔进入到分配腔室,集中从入口管排出。此外,冷媒粒子直径变小,抑制冷媒粒子对管内壁的冲击及粒子之间的冲撞,以此能够降低冷媒流动的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调生产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平行流换热器,为确保排水性,有扁管水平方向延伸,集流管竖直方向设置的方法。这种方式首先作为蒸发器时,以下就成为冷媒分流的必要功能条件,即:(I)使集流管内的冷媒均等的分配到多个扁管;(2)集流管内各空间由于受重力作用,液态冷媒很难滞留。但是传统的换热器,还无法同时俱备(I)、(2)两个功能条件。满足(I)的方案可以参见文献-1:日本专利JP1996-00957 ;文献-2:日本专利JP2012-002475 ;满足(2)的方案可以参见文献-3:日本专利JP2001-304720。另一方面作为冷凝器的必要功能条件:(3)出口侧集流管的出口管附近生成稳定液面的液态冷媒;(4)混有机油的冷媒能顺畅的流到冷冻机油换热器的外部。关于(3)、(4)这两项功能条 件,分别具备的技术方案已经存在,请参见文献-3:日本专利JP2001-304720 ;文献 _4:日本专利 JP2012-163313 ;文献-5:W02012098917A1。但是,既作为蒸发器,又作为冷凝器时,同时满足(I) (4)项功能条件的方案还没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旨在使其既作为蒸发器又作为冷凝器时,能够同时满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I) (4)项功能条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个扁管、多个翅片以及至少两个入口管和至少两个出口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竖立设置,所述多个扁管水平平行设置,且各所述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多个翅片与所述多个扁管呈热传导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两组成对设置的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上设有喷射孔,所述第二分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上方,且两者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围合形成一个分配腔室,各所述第二隔板的上方分别形成有一喷射腔室,所述第三分隔板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个分隔腔,各所述入口管分别与一个所述分配腔室连通,各所述出口管分别与一个所述分隔腔连通。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侧向开设有隔板安装位,各所述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第三分隔板分别设于一个所述隔板安装位中。具体地,所述翅片为波状结构,各所述翅片设于两相邻所述扁管之间。或者,具体地,所述翅片为板状结构,各所述翅片上设有多个用于固装所述扁管的第一缺口部,所述扁管固装于所述第一缺口部中。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连接所述扁管的一侧的相反侧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分配腔室相通的连接入口,各所述入口管分别插设于各所述连接入口中。特别地,一端与所述分配腔室相连通的所述扁管,该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的另一端的上下方各设有一第三分隔板,该两所述第三分隔板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管体形成分隔密封腔。或者,更具体地,该换热器还包括与所述分配腔室的数量相等的换向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连接所述扁管一侧设有分别与所述分配腔室相通的连接入口,各所述换向管的一端分别插设于各所述连接入口中,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固定。更具体地,各所述翅片上设有用于固定安装所述换向管的第二缺口部,且各所述换向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固定连接。更具体地,作为所述换向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固定方式一,所述第三分隔板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成对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上位于每对所述第三分隔板之间的管体设有两个位置相对的用于所述换向管穿过并固定的贯通孔,所述换向管穿设于所述贯通孔中。或者,更具体地,作为所述换向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固定方式二,所述第三分隔板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成对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上位于每对所述第三分隔板之间的管体侧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换向管的槽位,所述换向管固定在所述槽位中。或者,更具体地,作为所述换向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固定方式三,各所述换向管通过固定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管体外侧。优选地,作为换向管与分配腔室的连接方式,各所述换向管分别与各所述分配腔室的圆柱形内侧壁相切连接。具体地,作为换向管的一种优选设计,所述换向管的内侧壁为沿所述换向管的长度方向的多个凹槽面 构成。进一步优化地,所述换向管的外表面上设有向外翻起的用于增加传热面积的一体化翅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既作为蒸发器又作为冷凝器运行,当暖房运转时,本专利技术换热器在分配腔室形成的漩涡从分配腔室上面的喷射孔向上方喷射,形成喷射流,均等地进入扁管,因为漩涡喷射流的冷媒是微粒化的冷媒,在扁管的微通道中很容易形成传热作用较好的环状流,使换热器的各部分均等换热,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的性能。另外,冷媒粒子直径变小,抑制了冷媒粒子对管内壁的冲击,及粒子之间的冲撞,以此能够降低冷媒流动的噪音。另一方面,当冷房运转时,气体冷媒随着通过管路不断的向外部放热,形成冷凝液体或者气液二相流,从第一集流管内的喷射腔室的下部的喷射孔进入到分配腔室,集中从入口管排出,这时,冷凝的液态冷媒和冷冻机油在第一集流管下部聚集,但不滞留,而是流向下流的减压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由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机和室内机通过管路连接形成的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采用上述换热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上述换热器,本专利技术空气调节装置换热均等,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右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翅片为波状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沿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翅片为板状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第一集流管中冷媒的流向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翅片为波状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图6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器的右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翅片为波状的换热器的主视图;图10为沿图8中B-B向的剖面结构图(其中,翅片为波状);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翅片为波状的换热器的立体图;图12为图1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翅片为波状);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翅片为板状的换热器的主视图;图14为沿图8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翅片为板状);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器的右视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翅片为板状的换热器的主视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器的左视图;图18为沿图15中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翅片为板状);图1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图(其中,翅片为板状,未装配入口管);图2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图(其中,翅片为板状,已装配入口管);图21为图20的主视结构图;图22为图20所示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图一;图2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所采用的板状翅片与换向管的结构 图24为图20所示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图二 ;图25为图20中换向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装配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换向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的第二种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7为图26中换向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装配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个扁管、多个翅片以及至少两个入口管和至少两个出口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竖立设置,所述多个扁管水平平行设置,且各所述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多个翅片与所述多个扁管呈热传导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两组成对设置的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上设有喷射孔,所述第二分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上方,且两者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围合形成一个分配腔室,各所述第二隔板的上方分别形成有一喷射腔室,所述第三分隔板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个分隔腔,各所述入口管分别与一个所述分配腔室连通,各所述出口管分别与一个所述分隔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宪一郎程志明徐龙贵孙西辉华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