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7900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2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即便在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具有平板绝缘板,且其两板面上分别具有使细长的导电性接片即多个上侧接头及下侧接头相互平行地排列为平面状而成的连接部的情况下,连接器部件也能够相对于壳体进行固定,确保作为屏蔽件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具有连接器部件和壳体。连接器部件具有内侧屏蔽罩,该内侧屏蔽罩包括形成在后端上的、具有冲压加工断裂面的卡止部。在壳体上形成有:树脂弹簧,配置在筒状内部并向后方延伸;固定爪,配置在树脂弹簧的自由端,且厚度在内侧从后方向前方增大。并且,在从壳体的后方插入连接器部件时,树脂弹簧弹性地向外侧张开,在插入连接器部件直到固定爪到达卡止部时,树脂弹簧复原,固定爪卡止于内侧屏蔽罩的卡止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的连接器及具有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记载的连接器作为现有技术是众所周知的。图1表示专利文献I记载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连接器40由主外壳1、连接器外壳2、内侧屏蔽壳体3和外侧屏蔽壳体5构成。内侧屏蔽壳体3插入由绝缘体构成的连接器外壳2内。连接器外壳2插入主外壳I内。形成在连接器外壳2上的突起19a及19b分别嵌合于主外壳I的槽IOa及10b,使连接器外壳2相对于主外壳I固定。安装外侧屏蔽壳体5以覆盖主外壳I。通过这样的结构,连接器40实现了双重屏蔽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0696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I中,平板形状的插头触点部4形成在连接器外壳2的内部。在插头触点部4的两板面上形成有连接部4a。细长的导电性接片即多个上侧接头12及下侧接头13分别相互平行地排列在两板面的连接部4a上。但是,在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具有平板绝缘板,且其两板面上分别具有使细长的导电性接片即多个上侧接头及下侧接头相互平行地排列而成的连接部的情况下,插头触点部4不能采用上述的结构。该情况下,为与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接触,上侧接头12及下侧接头13分别配置在连接器外壳2的内周上壁面及下壁面上。并且,内侧屏蔽壳体3以覆盖连接器外壳2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以便不与上侧接头12及下侧接头13接触。然而,在采用这样的结构时,内侧屏蔽壳体3覆盖突起19a及19b,所以突起19a及19b分别不能嵌合于主外壳I的槽IOa及10b。由此,不能将连接器外壳2相对于主外壳I进行固定。此夕卜,假设在内侧屏蔽壳体3上设置大的切起(切起C L.),且使切起代替突起19a及19b嵌合于槽IOa及10b,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可能会由于切起的原因而降低作为屏蔽件的效果。另外,假设为使连接器外壳2的突起部19a及19b露出而设置了与内侧屏蔽壳体3对应的大孔,该情况下,也可能会由于该孔的原因而降低作为屏蔽件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即便在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具有平板绝缘板,且其两板面上分别具有使细长的导电性接片即多个上侧接头及下侧接头相互平行地排列在平面上而成的连接部的情况下,连接器部件也能够相对于壳体进行固定,确保作为屏蔽件的效果。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连接器具有连接器部件和壳体。连接器部件具有本体、多个触点和内侧屏蔽罩。本体由绝缘体构成,在本体上,在前方形成有能够供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插入的插入口,且形成有从插入口向后方延伸的插入空间。触点排列在本体的插入空间的内周壁面上,包括:接触部,与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的触点接触;第一端子部,在安装到基板上时成为与基板相对的端子;主体部,将接触部与第一端子部连接。内侧屏蔽罩包括:罩部,覆盖本体的外周面;第二端子部,在安装到基板上时成为与基板相对的端子;卡止部,形成在后端上,具有冲压加工断裂面。壳体由筒状的绝缘体构成,以内周面的一部分覆盖连接器部件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并形成有:树脂弹簧,配置在筒状内部,并向后方延伸;固定爪,配置在树脂弹簧的自由端,且厚度在内侧从后方向前方增大。从壳体的后方插入连接器部件,使树脂弹簧弹性地向外侧张开,在插入连接器部件直到固定爪到达卡止部时,树脂弹簧复原,固定爪卡止于内侧屏蔽罩的卡止部。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中,壳体侧的固定爪卡止于内侧屏蔽罩侧的卡止部,所以不用在内侧屏蔽罩侧设置大的切起或者大的孔,能够切实地将连接器部件相对于壳体进行固定,发挥高的屏蔽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专利文献I的连接器4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连接器100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连接器部件130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本体140的主视图。图4B是图4A的X-X’剖视图。图4C是图4A的Y-Y,剖视图。图5是下侧触点152的立体图。图6A是表示上侧触点151及下侧触点152被隔离件170引导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图6B是图6A的W-W,剖视图。图7是内侧屏蔽罩160的立体图。图8是用于说明将连接器100配置在电子设备200的基板210上的状态的图。图9是连接器100的主视图。图1OA是连接器100的右侧视图。图1OB是图9的U-U,剖视图。图1lA是没有安装外侧屏蔽壳体110的状态下的连接器100的后视图。图1lB是图1lA的T-T,剖视图。图12是图1lB的区域S的放大图。图13是表示没有安装外侧屏蔽壳体110的状态下的连接器100的右侧面、背面及底面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连接器 100 >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如图2所示,连接器100具有外侧屏蔽壳体110、壳体120和连接器部件130。而且,如图3所示,连接器部件130具有本体140、多个触点、内侧屏蔽罩160和隔离件170。如图2所示,在壳体120中,形成有树脂弹簧120g、120h、120i及120j。另一方面,在连接器部件130所具有的内侧屏蔽罩160上,形成有具有冲压加工断裂面的卡止部130g、130h、130i及130 j。在壳体120的树脂弹簧120gU20hU20i及120 j的自由端,一体地形成有厚度在内侧从后方向前方增加的固定爪。因此,在连接器部件130从壳体120的后方插入到壳体120中时,树脂弹簧120g、120h、120i及120j弹性地向外侧张开,并在连接器部件130进入到规定位置之后复原。并且,固定爪卡止于内侧屏蔽罩160的卡止部130g、130h、130i及130j。以下,对各部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供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插入的面作为连接器100的正面,将安装于基板时成为安装面的面作为底面,从连接器100的中心观察,将正面方向作为前方,将底面方向作为下方来进行说明。< 本体 140 >如图4A 图4C所示,本体140由绝缘体构成,呈大致矩形箱状。在本体140上,形成有插入口 140a、插入空间140b和多个孔140e (参照图4B)。插入口 140a形成在本体140的前方,能够供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插入。插入空间140b形成为从插入口 140a向后壁140f延伸。多个孔140e分别形成在后壁140f上,以便供多个触点贯穿。此外,在图4B中,用虚线表示后述的上侧触点151用的孔140e。后述的触点配置在本体140的插入空间140b的内周面的上侧壁面和下侧壁面上。例如,如图4C所示,在本体140的内周面的下侧壁面上,形成有分别与后述的多个下侧触点152对应的多个接触部用槽140c。各接触部用槽140c以一定间隔相互平行地从插入口140a延伸到后壁140f,并与各孔140e连通。<触点 >多个触点由配置在本体140的插入空间的内周面的上侧壁面上的一根以上的上侧触点151和配置在本体140的插入空间的内周面的下侧壁面上的一根以上的下侧触点152构成(参照图3)。上侧触点151及下侧触点152由平板形状的导电体构成。上侧触点151及下侧触点152各部分的长度不同,但具有同样的结构,同时使用图5对上侧触点151及下侧触点152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28 JP 2010-217669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接器部件和壳体, 所述连接器部件具有: 本体,其由绝缘体构成,在前方形成有能够供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插入的插入口,且形成有从插入口向后方延伸的插入空间; 多个触点,其排列在所述本体的插入空间的内周壁面上,包括与配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的触点接触的接触部、在安装到基板上时成为与基板相对的端子的第一端子部和将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连接的主体部; 内侧屏蔽罩,其包括覆盖所述本体的外周面的罩部、在安装到基板上时成为与基板相对的端子的第二端子部和形成在后端上的、具有冲压加工断裂面的卡止部; 所述壳体由筒状的绝缘体构成,以内周面的一部分覆盖所述连接器部件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并形成有:树脂弹簧,配置在筒状内部,并向后方延伸;固定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田孝之小林秀人
申请(专利权)人:星电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