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纱线粗细检测的红外发射管恒流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34898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6 1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发射管的恒流驱动电路,目前红外发射管的驱动电路电流稳定性较差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输出电流的大小。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D/A转换电路、电压跟随电路、V/I转换电路。D/A转换电路包括单片机和D/A转换器;电压跟随电路包括一个运算放大器和两个电阻;V/I转换电路包括两个运算放大器和七个电阻。本发明专利技术电路使用单片机控制D/A转换器输出一个电压信号,该信号通过电压跟随器传递给后级电路,电压跟随器实现电路的阻抗匹配,V/I转换电路用于产生一个正比于输入电压的电流,驱动红外发射管,整个电路实现了可控电流的输出,且电路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技术应用领域,具体属于纺织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纱线粗细检测的红外发射管恒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电子清纱器是纺织工业上用于清除有害纱疵,控制纱线质量的电子设备。电子清纱器的应用既可以监督前道工序的工作状况,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后道工序的成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根据不同的检测原理,电子清纱器可以分为光电式和电容式两类。与电容式电子清纱器相比,光电式电子清纱器有着对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小的优点。传统的光电式电子清纱器中,红外发射管往往采用固定电压驱动。一方面,由于红外发射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固定电压无法保证红外发射管长期稳定工作。另一方面,电子清纱器的使用环境中光照强度的变化和生产过程中的飞花都会影响接收管的信号,因此就需要通过调节红外发射强度来补偿环境引入的误差。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提出了一种用于纱线粗细检测的红外发射管恒流驱动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纱线粗细检测的红外发射管恒流驱动电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包括D/A转换电路、电压跟随电路和V/I转换电路。所述的D/A转换电路包括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和D/A转换器MAX541芯片U5 ;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一个IO 口 1/01与D/A转换器U5的CS端连接,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二个IO 口 1/02与D/A转换器U5的SCLK端连接,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三个IO 口 1/03与D/A转换器U5的DIN端连接。所述的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与D/A转换器U5的VOUT端连接。所述的V/I转换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同相输入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作为驱动电流的输出端。本专利技术用单片机控制D/A转换芯片产生一个线性可调的电压信号,再将这个信号通过由一个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跟随电路,电压跟随电路的作用是接在D/A转换电路与V/I转换电路之间作为阻抗变换器,V/I转换电路作为整个红外发射管恒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级,将电压信号转换为红外发射管的工作电流,该电流的大小正比于D/A的输出电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电路能够实现恒流输出和发射强度控制,在驱动红外发射管使其正常工作的同时,还能保护红外发射管不因电流过大而被击穿,本电路还具有电路简单,性能稳定的优点。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纱线粗细检测的红外发射管恒流驱动电路,包括D/A转换电路、电压跟随电路和v/Ι转换电路。D/A转换电路包括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和D/A转换器MAX541芯片U5 ;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一个IO 口 1/01与D/A转换器U5的CS端连接,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二个IO 口 1/02与D/A转换器U5的SCLK端连接,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三个IO 口 1/03与D/A转换器U5的DIN端连接。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与D/A转换器U5的VOUT端连接。V/I转换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同相输入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作为驱动电流的输出端。本专利技术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单片机U4STM8S105C6T6芯片换为模拟电压信号;运算放大器Ul和电阻R2、R3组成电压跟随器,电压跟随器的输入输出电压相等,即V02=V01,电压跟随器的作用是实现阻抗匹配;运算放大器U2、U3和电阻R4、R5、R6、R7、R8、R9、R10组成V/I转换电路。V/I转换电路的分析如下:根据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特性,对U2与R3、R4组成的电路进行分析可得关系式:(¥04 - ¥03)/PA = ¥031P3 用相同的方法对U3与R5、R6组成的电路进行分析可得关系式: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纱线粗细检测的红外发射管恒流驱动电路,包括D/A转换电路、电压跟随电路、V/I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D/A转换电路包括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和D/A转换器MAX541芯片U5 ;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一个IO 口 1/01与D/A转换器U5的CS端连接,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二个IO 口 1/02与D/A转换器U5的SCLK端连接,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三个IO 口 1/03与D/A转换器U5的DIN端连接; 所述的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与D/A转换器U5的VOUT端连接; 所述的V/I转换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纱线粗细检测的红外发射管恒流驱动电路,包括D/A转换电路、电压跟随电路、V/I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A转换电路包括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和D/A转换器MAX541芯片U5;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一个IO口I/O1与D/A转换器U5的CS端连接,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二个IO口I/O2与D/A转换器U5的SCLK端连接,单片机STM8S105C6T6芯片U4的第三个IO口I/O3与D/A转换器U5的DIN端连接;所述的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D/A转换器U5的VOUT端连接;所述的V/I转换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同相输入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作为驱动电流的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煜曾毓徐英杰黄继业何志伟吴占雄李芸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