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0123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灯条结构,包括:一承载板、一发光组件、一第一固定结构与一第二固定结构。承载板之上设有两彼此互相隔离的第一、第二导电组件。发光组件位于承载板上,且发光组件具有一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第二导电组件电性连接。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位于承载板上,且分别位于发光组件的两侧以抵压发光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灯条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灯条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具有低温、低耗电量的特性,故广为应用于照明灯具,或者是作为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等。传统LED灯条的一种形成方式是在基板上进行锡膏印刷、贴装发光二极管、回焊固定。然,这种方式会使发光二极管承受因加热而损坏的风险。此外,若应用在大型液晶显示器或大型照明装置时,所需灯条长度会较长,有时甚至长度超过刷锡机的极限,进而导致制程上的不便。另一种LED灯条的形成方式如台湾专利第1311181号所揭示。在每一控制电路板中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其上,且每一控制电路板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一 A端子座及一 B端子座,其中A端子座及B端子座焊设于其侧面,藉由A端子座及B端子座的连结,多个控制电路板得以连结。然而,上述制成相当耗费时间,成本亦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不需利用回焊机制以定位封装发光二极管的灯条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因应末端产品需求而加以改变配置的灯条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灯条结构,包括:一承载板、一发光组件、一第一固定结构与一第二固定结构。承载板之上设有两彼此互相隔离的第一、第二导电组件。发光组件位于承载板上,且发光组件具有一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第二导电组件电性连接。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位于承载板上,且分别位于发光组件的两侧以抵压发光组件。在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固定结构至少其中之一是可相对于承载板开启及闭合。当第一和/或第二固定结构为开启状态时,发光组件未受第一和/或第二固定结构抵压,当第一及/第二固定结构为闭合状态时,发光组件受第一及/第二固定结构抵压住。在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是一阶梯结构。在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部位于承载板上,以及一第一抵压部位于第一连接部上用以压住发光组件的一侧;第二固定结构包括一第二连接部位于承载板上,以及一第二抵压部位于第二连接部上用以压住发光组件的另一侧,其中第一抵压部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部的宽度,而第二抵压部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为加强第一、第二固定结构与承载板之间的连结关系,第一连接部包括一第一磁性组件,承载板包括一第二磁性组件与第一磁性组件相吸,藉此第一固定结构被吸附于承载板上;第二连接部包括一第三磁性组件,承载板包括一第四磁性组件与第三磁性组件相吸,藉此第二固定结构被吸附于承载板上。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抵压部的内侧包括一突出的横杆,第二抵压部的内侧包括一突出的卡固块、一凹槽以及一弹性组件位于凹槽内,其中卡固块具有一斜面,弹性组件的一端连接凹槽而另一端连接卡固块。当第一、第二固定结构闭合在承载板上,第一抵压部的横杆沿斜面顺势将第二抵压部的卡固块推入凹槽内,之后横杆端面抵接第二抵压部,卡固块因弹性组件的自身恢复力弹出于凹槽外,使得横杆受卡固块固定住。在上述较佳实施例中,发光组件的下方设有一第一定位部,承载板上设有一第二定位部对应第一定位部,且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卡合,以使发光组件固定于承载板上。当第一定位部为一插件时,第二定位部可为一孔洞。相反地,当第一定位部为一孔洞,第二定位部可为一插件。藉由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第二固定结构,发光组件不需利用回焊机制即可设置于承载板上。如此,即可避免回焊时高温对于发光组件所产生的冲击。附图说明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灯条结构的示意图;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图3显示图1的A-A截线的剖面图;图4显示图1的灯条结构的第一、第二固定结构开启后的剖面图;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灯条结构的剖面图;以及图6A-6C分别显示图5的第一固定结构位于不同位置时与第二固定结构的相对关系的不意图。附图标记:100、100’:灯条结构110:承载板IlOa:顶面IlOb:底面110c、I IOd:侧面111:第一导电组件113:第二导电组件115:定位部117、119:磁性组件120:发光组件120a:顶面120b:底面121:基座123:光源125:第一电极127:第二电极129:定位部130、130’:第一固定结构131、131’:第一连接部133、133’:第一抵压部135:磁性组件137:横杆140、140’:第二固定结构141、141’:第二连接部142:凹槽143、143’:第二抵压部144:弹性组件145:磁性组件146:卡固块146a:斜面150:枢转件W1-W4:宽度D:既定距离具体实施例方式兹配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请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灯条结构100包括一承载板110、多个发光组件120、一第一固定结构130、一第二固定结构140以及二枢转件150。请参阅图2、3。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灯条结构100的组件的分解图;图3显不图1的A-A截线的首I]面图。承载座110包括一第一导电组件111及一第二导电组件113、多定位部115、至少一磁性组件117以及至少一磁性组件119。第一、第二导电组件111、113设置于承载座110的顶面IlOa上,彼此相互隔离并实质上沿承载座110长轴方向延伸。承载座110的顶面IlOa还形成有多个定位部115。在此实施例中,定位部115为一孔洞,其中每一定位部115皆相距一既定距离D(图2),但并不限定于此,定位部115亦可为一插件。承载座110的二个侧面110c、IlOd邻接顶面IlOa以及邻接相反于顶面IlOa的底面110b。磁性组件117设置于第一导电组件111与承载座110的侧面IlOc之间。磁性组件119设置于第二导电组件113与承载座110的侧面IlOd之间。定位部115以及磁性组件117、119的功能待后续说明。值得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的承载板110的长度及形状可依照末端产品的需求作调整。例如,若末端产品为一大型液晶电视,本专利技术的承载板110及第一、二导电组件111、113可相对于液晶电视的长度作延伸,并增加定位部115的数量。请参阅第2、3、4图。图4显示图1的灯条结构100的第一、第二固定结构130、140开启后的剖面图。发光组件120可为一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一基座121、一光源123、一第一电极125、一第二电极127以及一定位部129。光源123设置于基座121的顶面120a的实质中心。如图2所不般,第一电极125及第二电极127彼此间隔设置于基座121的底面120b,且分别电性连结承载板110的第一导电组件111与第二导电组件113。值得注意的是,如图3所示般,在发光组件120的厚度延伸方向上,第一电极125及第二电极127不与发光组件120相互重叠,但并不限制于此,其所产生的功效待后续说明。此外,定位部129卡合于承载板110的定位部115当中,以使发光组件120固定于承载板110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当定位部115为一孔洞时,定位部129为一插件以插入在孔洞中,但并不限制于此,例如当定位部115为一插件时,则定位部129则为一孔洞。第一固定结构130利用枢转件150连结于承载板110,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131及一第一抵压部133及一磁性组件135。在此实施例中,枢转件150内部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条结构,包括:一承载板,其上设有两彼此互相隔离的第一、第二导电组件;一发光组件,位于该承载板上,且该发光组件具有一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与该第一、第二导电组件电性连接;以及一第一固定结构与一第二固定结构,位于该承载板上,且分别位于该发光组件的两侧以抵压该发光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02 TW 1001399031.一种灯条结构,包括: 一承载板,其上设有两彼此互相隔离的第一、第二导电组件; 一发光组件,位于该承载板上,且该发光组件具有一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与该第一、第二导电组件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一固定结构与一第二固定结构,位于该承载板上,且分别位于该发光组件的两侧以抵压该发光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条结构,其中该第一、第二固定结构至少其中之一是可开启或闭合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条结构,其中当该第一和/或第二固定结构为开启状态时,该发光组件未受该第一和/或第二固定结构抵压,当该第一和/或第二固定结构为闭合状态时,该发光组件受该第一和/或第二固定结构抵压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条结构,其中该第一固定结构与该第二固定结构是一阶梯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条结构,其中该第一固定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部位于该承载板上,以及一第一抵压部位于该第一连接部上用以压住该发光组件的一侧,而该第二固定结构包括一第二连接部位于该承载板上,以及一第二抵压部位于该第二连接部上用以压住该发光组件的另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条结构,其中该第一抵压部的宽度大于该第一连接部的宽度,而该第二抵压部的宽度大于该第二连接部的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益豪
申请(专利权)人: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