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15439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4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管散热器设计,其系包括一底座、复数散热鳍片及一个以上的热管,该底座的端面具有可供散热鳍片插植结合的复数插槽,底座的底面系开设一个以上可供热管匹配嵌合的嵌槽,而其特征在于底座系在端面插槽与底面嵌槽之间开设复数个对应相通的破孔,使散热鳍片的相对底部可伸入破孔而抵触热管,故散热鳍片除了可插植结合于底座的端面插槽以外,并可直接接触到热管,因此可由散热鳍片直接传递热管所吸收的热温,以加快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有关一种热管散热器设计,尤指一种散热鳍片可局部穿透底座并直接抵持接触热管的热管散热器改良,使散热鳍片可直接传递热管所吸收的热温而加快散热。
技术介绍
习知热管散热器,系包括一底座、复数散热鳍片及一个以上的热管所组成,复数散热鳍片系堆栈排列而结合于底座的端面,底座的底面并开设可匹配嵌合热管的嵌槽,热管则向上弯曲而贯穿结合复数散热鳍片;如申请人先前申请的中国台湾第1359254号「附热管的散热器改良」专利技术专利案,或中国台湾第M416756号专利技术专利所提供的「具有并列式热管的散热器」设计,都是在底座的底面开设嵌槽,以提供热管可适配嵌入结合,且所述热管系可平整露出底座的底面,使热管可直接接触热源(如CPU)。 习知亦有如中国台湾第M421693号专利技术专利所为「鳍片式散热器结构改良」设计,该类型的热管散热器则是将热管埋藏结合于底座与散热鳍片之间,故热管组件无法直接接触到热源(CPU),只能由底座贴触热源,再将底座所吸收的热温间接传递给热管及散热鳍片,用以进行散热。上述利用底座嵌槽搭配热管嵌合组成的习知热管散热器,其中,散热鳍片只能插植结合于底座端面,但无法同时直接接触热源(CPU),因此,热管无法在第一时间将其吸收的热温直接传递给散热鳍片,故对于散热鳍片而言,只能产生间接散热的效果。此外,上述习知底座的嵌槽,其必须具有一相对适配的凹槽深度,始足以提供热管嵌入而获平整嵌合,若嵌槽的槽深太浅,例如槽深小于热管的半径周圆时,则热管即无法完成嵌入结合,因此相对于底座而言,该底座亦必须具有一更大于嵌槽深度的板体厚度,亦即,所述嵌槽的最深位置与底座端面之间尚需预留一合适间距(厚度),但其预留的间距愈多,则底座的板体当然会愈厚,则不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且耗费的用材(铝或铜等金属材料)亦更多,故无形也会增加成本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热管散热器设计,其系包括一底座、复数散热鳍片及一个以上的热管,该底座的端面具有可插植结合散热鳍片的复数插槽,而底座的底面系开设一个以上可匹配嵌合热管的嵌槽,其特别是在底座的端面插槽与底面嵌槽之间,开设复数个对应相通的破孔,复数个破孔系呈间隔排列,并与复数散热鳍片插植位置的相对底部为相互的匹配对应,使散热鳍片局部的相对底部可伸入破孔而接触热管,故散热鳍片除了可插植结合于底座的端面插槽以外,并可利用局部的相对底部通过破孔而直接接触热管,因此该散热鳍片在第一时间即可传递热管所吸收的热温,用以加快其散热效果。本专利技术之次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该底座嵌槽的凹槽最深位置,系可更贴近于底座的端面,因此可缩短嵌槽与底座端面之间的间距(厚度),使底座的板体厚度可相对变薄,以具有缩减底座体积重量的优点,并减少底座的金属用材耗费,以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之又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所述的复数散热鳍片,其系可将鳍片的底部施以反折而形成一反折面,再于反折面设有一可供伸入破孔的相对底部,以供与热管产生较佳的接触效果。本专利技术之另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所述复数散热鳍片的相对底部,其系可为平底状、弧面状,或依热管的管壁形状而为其它相对凹凸的形状,而使散热鳍片的相对底部与热管的管壁可呈相对吻合的较佳接触。附图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立体 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角度的分解立体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立体 图4为图3的上视 图5为图4的A-A剖面 图6为图5呈分解状态的示意 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组合剖面 图8为图7呈分解状态的不意 图9为4图的B-B剖面 图10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附图标号说明 底座I散热鳍片2 热管3端面Ia 插槽11底面Ib 嵌槽12破孔13 相对底部21 反折面22 凹槽最深位置D间距Tl 板体厚度T2 梯形热管3’ 散热鳍片2’ 底座I’ 嵌槽12’相对底部21’ 内凹面14锁孔141。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I至图3所示之本专利技术热管散热器设计,其系包括一底座I、复数散热鳍片2及一个以上的热管3,其中 底座I,系于底座端面Ia设有并排状的复数插槽11,而底座底面Ib系开设一个以上嵌槽12,且在底座端面Ia的插槽11与底座底面Ib的嵌槽12之间,并开设复数个对应相通的破孔13,各破孔13系呈间隔排列,且与复数插槽11呈相互的匹配对应。复数散热鳍片2,系分别插植结合于底座端面Ia的复数插槽11,各散热鳍片2并具有可伸入破孔13的相对底部21。一个以上的热管3,系可匹配嵌合于底座底面Ib的嵌槽12,且于嵌入后,可使热管3的嵌入部份系平整露出底座底面Ib (如图3、图4),热管3亦可弯曲而贯穿结合于复数散热鳍片2,但热管3的具体实施形态,则并无限制必要。依上述构件,其系以复数散热鳍片2的相对底部21伸入底座I的破孔13而抵触于热管3,使散热鳍片2除可插植结合于底座I的端面插槽11以外,并可利用局部的相对底部21通过破孔13而直接接触热管3,因此使散热鳍片2可直接传递热管3所吸收的热温,用以加快散热效果。如图5、图6所示,依本专利技术设计精神,所述底座嵌槽12的凹槽最深位置D,其系可更贴近于底座I的端面la,故可缩短嵌槽12与底座端面Ia之间的间距Tl (厚度),使得底座I的板体厚度T2可相对变薄,从而具有缩减底座I体积重量的优点,并减少底座I的用材耗费而降低成本。 如实施例图所示,所述的复数散热鳍片2,亦可在所述散热鳍片2的底部预先反折而形成一反折面22,再于反折面22设有一可供伸入破孔13的相对底部21,以供与热管3产生较佳的接触效果。上述散热鳍片2的相对底部21,其系可实施为平底状、弧面状,或依热管3的不同管壁形状而实施为其它相对凹凸的形状,以确保散热鳍片2的相对底部21可与热管3的管壁形成相对吻合的较佳接触。如第五、六图实施例所示,该热管3的管壁系呈圆弧状,故散热鳍片2的相对底部21亦呈相对适配的凹弧状;或如图7、图8的实施例所示,如系采用梯形热管3’时,则除了底座I’的嵌槽12’形状必须相对改变外,所述散热鳍片2’的相对底部21’亦应改为相对吻合的凹口形状,用以形成较佳的适配接触。如上所述,底座I的嵌槽12形状,于实施时并无特别限制的必要,嵌槽12主要是匹配热管3而形成对应嵌入,进而再施予压挤整平,以使热管3可平整镶嵌于嵌槽12,因此,热管3于嵌入后的管身形状系可随着嵌槽12的形状而改变,并形成稳固的紧配结合。图9为图4的B-B剖面图,其系显示各散热鳍片2的相对底部21可伸入底座I的破孔13而直接接触热管3,使散热鳍片2可在第一时间快速传递热管3所吸收的热温。如实施例图显示,所述的热管3,系可从一侧相同方向弯曲贯穿结合于复数散热鳍片2,但有关热管3的具体实施形态,其于本专利技术而言,并无特别限制必要,例如图10之另一种实施形态组合,则是揭露热管3亦可分别从两侧不同方向弯曲贯穿结合于复数散热鳍片2。如图所示的底座1,其系可在嵌槽12以外的板体两侧,分别形成一内凹面14,并于该内凹面14开设复数锁孔141,以使散热器适于锁合装配。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散热器,包括一底座、复数散热鳍片及一个以上的热管,该底座于底座端面设有复数插槽,而底座底面开设一个以上嵌槽,复数散热鳍片分别插植结合于底座端面的复数插槽,热管匹配嵌合于底座底面的嵌槽,其特征在于:在底座端面的插槽与底座底面的嵌槽之间开设复数个对应相通的破孔,各破孔系呈间隔排列,并与复数插槽呈相互的匹配对应;在各散热鳍片设有可伸入破孔的相对底部,将复数散热鳍片的相对底部伸入底座的破孔而抵触于热管,以使散热鳍片可直接传递热管所吸收的热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崇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汉旭五金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