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长林专利>正文

非稳定性动力增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38982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6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向社会提供了一种非稳定性动力增效装置,它有效地解决了风能、海洋能等存在的时大时小、时快时慢、时有时无或时顺时反这些非稳定性动力难以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并于现有开发利用设备中运用能够广泛接收、充分储存、稳定输出动力,从而显著增大(提高)其接收利用效率;其主要包括“自动变速器+蜗簧机构”组合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力增效装置,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非稳定性动力增效装置,该装置在风能、海洋能等一系列非稳定性动力的开发利用设备中广泛运用能够更大范围更多地接收、储存、输出动力,从而显著地增大(提高)其接 收利用效率,其主要包括“自动变速器+蜗簧机构”组合体。
技术介绍
风能、海洋能一海浪能、潮汐能、洋流能、温差能等等这些都是非稳定性动力源,且是地球上最普遍、最丰富而又是难以利用的浩大资源。从客观上讲,他们存在着时大是小、时快时慢、时有时无、(海洋能的)时顺时反等非稳定性因素,对于今天人们按照额定功率设计的开发利用设备而言,确实难以对付,严重地影响了它们的接收利用而致效率极其低下,又尤其是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约10%的效率,巨大的基建投资、失衡的性价,由此严重地阻碍了它向工业化、商业化的发展步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为当今风能、海洋能等方面的开发利用设备提出了一种非稳定性动力增效装置以克服其非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接收利用风能、海洋能等方面的范围更大、更多而显著地增大(提高)其接收利用效率,并大大地提高它们的工业化,商业化生产发展水平。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主体是“自动变速器+蜗簧机构”组合体以及换向轮。变速器即为当今机车上广泛使用的“变速器”总成,在它上面安装了受风、浪等“监控器”控制的“离合驱动器”和“挡位驱动器”即成为“自动变速器”,“蜗簧机构”应用了人们熟知的按功率匹配设计的机械钟主体机构;在海洋能应用方面于组合体前端设置了一个为自动表中按功率匹配设计的“换向轮”。其具体技术方案为,来源于风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设备接收的动力轴与换向轮的前端轴之结合盘连接,其后端轴与自动变速器的输入端轴之结合盘连接,在自动变速器上设有应置于风、浪等开发利用设备前端的受风、浪等监控器且由其控制线路控制的离合驱动器和控制线路控制的挡位驱动器,自动变速器输出端轴斜齿轮啮合着蜗簧机构中绕蜗簧且固定连接蜗簧内端的中心轴上转动的斜齿上条轮,于该轮边缘上设有牵引杆固定连接蜗簧外端,并设有斜齿卡轮,(此为一种外收内放的设计结构,亦可反之),中心轴上设有斜齿轮,其一边啮合着擒纵控制机构中的斜齿过轮,与之同轴的过轮啮合着擒纵轮(棘轮),与之同轴设有游丝,在游丝上设有控制卡,其另一边啮合着输出机构中的第一组加速轮列的小斜齿轮,与之同轴的大齿轮啮合着第二组加速轮列的小齿轮,与之同轴的大齿轮啮合着第三组加速轮列的小齿轮,与之同轴的大齿轮啮合着末端输出轮及输出轴。本技术具有突出的技术特征和产生积极有益的效果—、本新型在解决风、浪等非稳定性动力方面采取了“以变应变”的策略,并做到了“大小通收,稳定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大(提高)了风能特别是海洋能方面开发利用设备的接收利用效率,这些非稳定性动力通过自动变速器对他们的高度驾驭能力,随机应变地把因设备定额功率要求所不能接收利用的“时大时小,时快时慢”的动力以适时、敏捷地换挡变速方式来改变成蜗簧机构适宜接收、(蜗簧)储存的动力-以改变速度来改变动力,然后在其擒纵控制机构作用下将储存于蜗簧上的动力经输出机构均匀稳定地输出(至发电机等),这就充分发挥了蜗簧机构对非稳定性动力的收、储、放功能。“换向轮”能把有“时顺时反”方向的动力变为同向输出,以大容量的蜗簧为一座储存机械能的“大仓库”,它在一定时间内可解决风能、海洋能等的“时有时无”而致的能源短缺问题。二、“自动变速器+蜗簧机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合体,它们相互依存,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增效作用,可以说,没有自动变速器,蜗簧 机构是不能接收时大时小的动力的(因为蜗簧接收的动力是一定的,但快慢没关系),没有蜗簧机构,自动变速器也发挥不了作用(因发电机等功率是额定的,它在此能满足其动力大小,却不能满足速度大小),故而自动变速器能够满足蜗簧机构有(较)稳定的动力接收入蜗簧,但蜗簧不论动力的快慢都行,存入蜗簧的动力最终都能得到均匀稳定输出,从整体上讲,本装置对非稳定性动力的接收利用具有应变性、包容性和稳定性,可成为有效处置风能、海洋能等非稳定性动力方面的利器,能为现今开发利用设备增大(提高)10-30%的效率。三、本新型的原理可靠、性能稳定,结构简单(齿轮、轴承类),属于精密构建,能耗低,设计生产技术现都很成熟,易于制造,工业化、商业化水平高,在设计制造时可分设三个部分,自动变速器为一部分,蜗簧(原动力机构)为一部分,擒纵控制与输出机构为一部分,而后合成。四、随着常规能源一石油、煤、天然气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核能存在的极大负面影响。今后人们会更加重视和急于对这些可再生持续的无污染的非稳定性动力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本新型将为之发挥积极而关键的作用,推动其工业化、商业化发展,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图说明附图为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来源于风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设备接收的动力轴I与换向轮2的前端轴3之结合盘4连接,其后端轴5与自动变速器6的输入端轴7之结合盘8连接(使用结合盘是便于“换向轮”的去留拆卸),在自动变速器上设有应置于风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设备前端的受风、浪等(电子)监控器9且有其控制线路10控制的离合驱动器11和控制线路12控制的挡位驱动器13,自动变速器输出端轴斜齿轮14啮合着蜗簧机构中绕蜗簧15且固定连接着蜗簧内端(图未示出)的中心轴16上转动的较大的斜齿上条轮17(把上条轮设计较大亦可省去减速上条轮列),于该轮边缘上设有牵引杆18固定连接着蜗簧外端19,并设有防止其逆转的斜齿卡轮20(此为蜗簧对动力的一种外收内放的设计结构,亦可反之,另外在该中心轴上应有防止蜗簧过载的打滑机构,图未示出),在中心轴上设有斜齿轮21,其一边啮合着擒纵控制机构中的斜齿过轮22,与之同轴的过轮23啮合着擒纵轮(棘轮)24,与之同轴设有游丝25,在游丝上设有调控中心轴斜齿轮(释放)速度的控制卡26,其另一边啮合着输出机构中的第一组加速轮列的小斜齿轮27,与之同轴的大齿轮28啮合着第二组加速轮列小齿轮29,与之同轴的大齿轮30啮合着第三组加速轮列的小齿轮31,与之同轴的大齿轮32啮合着末端输出齿轮33及输出轴34.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风能、海洋能等不论以任何方式(通过它们的开发利用设备)接收转换的机械能传至动力轴I上,经过换向轮2的前端轴3的结合盘4将动力传至换向轮,换向轮将(顺反)双向动力(无则不用之)变成同向后由它的后端轴5传至自动变速器6的输入端轴7的结合盘8而进入了自动变速器作相应处理,自动变速器是根据设置于开发利用设备前端的风、浪等的监控器9所侦测到的风、浪等的动态一动力及速度的大小,再由监控器处理后及时发出指令经其控制线路10控制的离合驱动器11和控制线路12控制的挡位驱动器13进行协调工作,从而实施适时,敏捷的相应的换挡变速作业,使自动变速器输出适宜(蜗簧机构)接收的(基本)稳定的动力,(在同区域内一只监控器可为多台本装置服务),其工作根据是功率=动力X速度之等量关系而变化,设备的功率是额定的,此则以改变速度 达到改变动力之目的-速度增大,则动力相应减小,速度减小,则动力相应增大,最终要使动力能被(蜗簧)接收,因为蜗簧(机构)它不论输入速度大小,只要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稳定性动力增效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轴[1]与换向轮[2]的前端轴[3]之结合盘[4]连接,其后端轴[5]与自动变速器[6]的输入端轴[7]的结合盘[8]连接,在自动变速器上设有监控器[9]且由其控制线路[10]控制的离合驱动器[11]和控制线路[12]控制的挡位驱动器[13],自动变速器输出端轴斜齿轮[14]啮合着蜗簧机构中绕蜗簧[15]且固定连接内端的中心轴[16]上转动的斜齿上条轮[17],于该轮边缘上设有牵引杆[18]固定连接蜗簧外端[19],并设有斜齿卡轮[20],中心轴上设有斜齿轮[21],其一边啮合着擒纵机构中的斜齿过轮[22],与之同轴的过轮[23]啮合着擒纵轮[24],与之同轴设有游丝[25],在游丝上设有控制卡[26],其另一边啮合着输出机构中的第一组加速轮列的斜齿轮[27],与之同轴的大齿轮[28]啮合着第二组加速轮列的小齿轮[29],与之同轴的大齿轮[30]啮合着第三组加速轮列的小齿轮[31],与之同轴的大齿轮[32]啮合着末端输出齿轮[33]及输出轴3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稳定性动力增效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轴[I]与换向轮[2]的前端轴[3]之结合盘[4]连接,其后端轴[5]与自动变速器[6]的输入端轴[7]的结合盘[8]连接,在自动变速器上设有监控器[9]且由其控制线路[10]控制的离合驱动器[11]和控制线路[12]控制的挡位驱动器[13],自动变速器输出端轴斜齿轮[14]啮合着蜗簧机构中绕蜗簧[15]且固定连接内端的中心轴[16]上转动的斜齿上条轮[17],于该轮边缘上设有牵引杆[18]固定连接蜗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长林
申请(专利权)人:张长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