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0918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7 0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触控装置,包括直接触控单元与间接触控单元,而直接触控单元与间接触控单元分别设置在两侧。直接触控单元包含一基层、一感应线圈层、一驱动线路层、一接合层及一覆盖层。间接触控单元包含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及多个介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间的间隔物。其中,直接触控单元与间接触控单元之间设有一光学胶层。直接触控单元的基层为一导电薄膜。导电薄膜与光学胶层间设有一遮蔽层。间接触控单元的第二导电层为一薄型导电玻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有关于ー种结合电容式触控与电阻式触控的功能的。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面板的技术已逐渐成熟,因而促使各式的触控装置被广泛的应用各项的电子产品上。一般来说,触控面板大略可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以及电磁式触控面板等,而这些触控面板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电阻式触控面板具有技术简単,且不容易受到环境干扰的特征。但因为电阻式触控面板内的两层导电层并非是全玻璃,一般透光度只有80% 85%左右,故电阻式触控面板的透光率低。另外,电阻式触控面板操作时,上方与下方的导电层相互接触后才能正确产 生触碰信号。因此使用者需要大力按压,进而容易损害导电层并减少电阻式触控面板的寿命O与电阻式触控面板相比,电容式触控面板更方便。使用者以手指轻触电容式触控面板就能产生触碰信号,故而不易磨损电容式触控面板。但使用者戴手套触压电容式触控面板不易正确地产生触碰信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复合式触控装置,包括有一直接触控单元与ー间接触控单元,直接触控单元设置在外侧,间接触控单元设置在内側。直接触控单元包含一基层、ー感应线圈层、一驱动线路层、一接合层及ー覆盖层。间接触控单元包含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及多个介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间之间隔物。其中,直接触控单元与间接触控单元之间设有一光学胶层。基层为ー导电薄膜,且导电薄膜与光学胶层间设有ー遮蔽层。间接触控单元的第二导电层为ー薄型导电玻璃。本专利技术的另ー个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复合式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第一导电层;于第一导电层上,依序形成多个间隔物及一第二导电层,其中第二导电层为ー薄型导电玻璃;提供一基层;于基层上,依序形成ー感应线圈层、一驱动线路层、一接合层及ー覆盖层,其中基层为ー导电薄膜;于第二导电层与基层之间,分别形成一光学胶层与ー遮蔽层。有关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与实作,兹配合附图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为第一实施例的复合式触控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图2为第二实施例的复合式触控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图3为第三实施例的复合式触控装置的电路方块图。图4为第四实施例的复合式触控装置的电路方块图。图5为第五实施例的复合式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流程图。图6为第六实施例的复合式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流程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300,400复合式触控装置110,310,410直接触控单元111 基层 112感应线圈层113驱动线路层114接合层115覆盖层120,320,420间接触控单元121第一导电层122第二导电层123间隔物130光学胶层140遮蔽层150抗反射及抗炫光片160延迟片170偏光片330,430 控制单元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參考图I所示,其为第一实施例的复合式触控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复合式触控装置100包括直接触控单元110与间接触控单元120。直接触控单元110设置在外侧,提供使用者直接接触与操作。间接触控单元120则设置在内侧,提供使用者透过直接触控单元110间接操作。在本实施例中,直接触控单元Iio为电容式触控面板,间接触控单元120为电阻式触控面板。因此,复合式触控装置100同时具备电阻式触控与电容式触控的功能。直接触控单元110由内侧至外侧分别包括有基层111、感应线圈层112、驱动线路层113、接合层114及覆盖层115。基层111可以是导电薄膜,如氧化铟锡薄膜(Indium TinOxide Film, ITO Film),用以减少直接触控单元110的厚度,进而于使用者透过直接触控单元110操作间接触控单元120时,減少使用者触压的力量,并有效将触压的力量传达至间接触控单元120。感应线圈层112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感应线,驱动线路层113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驱动线,且驱动线与感应线交叉设置并于相交的节点形成感应电容。其中的驱动线及感应线均为透明导线,如以氧化铟锡(ITO)制成。接合层114可以是光学胶(OpticallyClear Adhesive, OCA),用以接合驱动线路层113与覆盖层115。覆盖层115可以是玻璃,其可经化学性強化处理,如离子交換处理,以提高直接触控单元110的抗刮及耐压强度。间接触控单元120还包括第一导电层121、第二导电层122与多个间隔物123。第一导电层121位于间接触控单元120的内侦彳。第二导电层122位于间接触控单元120的外侦1J,并与基层111相对应。间隔物123介于第一导电层121与第二导电层122之间。第二导电层122可以是薄型导电玻璃,如氧化铟锡玻璃(Indium Tin Oxide Glass, ITO Glass),且薄型导电玻璃的厚度可以是0. 1mm。薄型导电玻璃的硬度大于导电薄膜(ΙΤ0 Film)的硬度,因此在使用者长期操作(即按压)复合式触控装置100的情况下,可有效地減少第二导电层122扭曲变形的机会与增加复合式触控装置100的使用寿命。第一导电层121可以是导电玻璃,如氧化铟锡玻璃,且当第一导电层121与第二导电层122相互接触时,产生一触控信号。间隔物123可以是绝缘体,用以隔离第一导电层121与第二导电层122,以避免无触摸时造成短路而产生误动作。在本实施例中,直接触控单元110与间接触控单元120之间设有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OCA)层130,用以接合直接触控单元110与间接触控单元120。其中,不论信号由直接触控单元110或间接触控单元120产生,使用者所产生的触碰座标位置都会一致。另夕卜,基层111与光学胶层130之间会设有遮蔽层140,例如是遮蔽薄膜(Shielding Film),以阻隔间接触控单元120所产生的杂讯(例如电磁干扰等)。藉以避免直接触控单元110受到前述杂讯的干扰,而产生误动作。遮蔽层140可由聚对苯ニ甲酸こ ニ酷(PET)基材上镀金属线所构成。其中的金属线可为格子状或不规则形状。金属线愈粗则遮蔽层140透光率下降且抗电磁干扰能力愈强,金属线愈细则遮蔽层140透光率上升且抗电磁干扰能力愈弱。请參考图2所示,其系为第二实施例的复合式触控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直接触控单元110、基层111、感应线圈层112、驱动线路层113、接合层114、覆盖层115、间接触控单元120、第一导电层121、第二导电层122、间隔物123、光学胶层130与遮蔽层140的配置关系及作用,可以參照第一实施例的说明,故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复合式触控装置100还包括有抗反射及抗炫光片150、延迟片160与偏光片170。抗反射及抗炫光片150可以配置于覆盖层115的外側。延迟片160可以配置于光学胶层130与间接触控单元120的第二导电层122之间。偏光片170可以配置于光学胶层130与延迟片160之间。抗反射及抗炫光层150可以是无机金属氧化物材料(如氟化镁,MgF2),且由镀膜、溶胶涂布或奈米涂布的方式形成,用以提高光的透射率。延迟片160可以是四分之一波片(Quarter Wave Plate),利用相位延迟(Phase Retardation)的原理,将入射偏极光旋转一定的偏极角度。偏光片170可以是碘系偏光片或染料系偏光片,用以让特定振动方向的光穿透,如垂直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触控装置,包括有一直接触控单元与ー间接触控单元,该直接触控单元设置在外侧,该间接触控单元设置在内侧; 该直接触控单元包含一基层、一感应线圈层、ー驱动线路层、一接合层及ー覆盖层; 该间接触控单元包含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及多个介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间之间隔物; 其中,该直接触控单元与该间接触控单元之间设有一光学胶层,该基层为ー导电薄膜,且该导电薄膜与该光学胶层间设有ー遮蔽层,该间接触控单元的该第二导电层为ー薄型导电玻璃。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O.1mm。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抗反射及抗炫光片,配置于该覆盖层的外侧; 一延迟片,配置于该光学胶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以及 一偏光片,配置于该延迟片与该光学胶层之间。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控制单元,电性连接该直接触控单元与该间接触控单元,用以选择性驱动该直接触控单元与该间接触控单元。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单元为一开关。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干,该控制単元依据ー按压应カ,而选择性驱动该直接触控单元与该间接触控单元。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触控装置,其特征在干,该控制単元依据该按压应カ的大小,而选择性驱动该直接触控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绮黄明汉
申请(专利权)人: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