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及其底横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99047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4 20:08
—种集装箱及其底横梁,该底横梁包括本体和加强部,该本体为“C”形截面结构,具有上翼板、下翼板以及连接在该上、下翼板之间的腹板,该加强部与该本体的内侧相连并设置在该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以实现局部加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确保底架的承载强度前提下,降低底横梁制造用钢板的选用厚度,从而降低集装箱的自重并节省钢材消耗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集装箱,尤其涉及集装箱的底横梁结构。
技术介绍
集装箱一般由一对侧墙、前端、门端、顶板以及底架等部件组成。底架是集装箱的主要承载部件,参见图Ia和图lb,现有的底架结构大致包括两根底侧梁1,设置在这两根底侧梁I前、后两端的前端梁2与后端梁3,布设在四个角落的底角件4以及若干布设在这两根底侧梁I之间的底横梁5a。其中,底横梁5a是底架的关键受力部件,一般采用等截面 “C”形结构,具有上翼板、下翼板以及连接在上下翼板之间的腹板。长期以来,为了确保底架的承载强度,通常都是选用比较厚的钢板来制作底横梁5a,这会导致集装箱的自重难以降低,钢材消耗量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集装箱及其底横梁,可在确保底架的承载强度前提下,降低底横梁制造用钢板的选用厚度,从而降低集装箱的自重并节省钢材消耗量。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包括,提出一种集装箱的底横梁,包括本体,该本体为“C”形截面结构,具有上翼板、下翼板以及连接在该上、下翼板之间的腹板,还包括加强部,其与该本体的内侧相连并设置在该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以实现局部加强。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该加强部包括一块“L”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下翼板与腹板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的下翼板及腹板相连。在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该加强部包括一块“L”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上翼板与腹板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的上翼板及腹板相连。在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该加强部包括两块“L”形截面的加强板,其中一块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下翼板与腹板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的下翼板及腹板相连,其中另一块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上翼板与腹板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的上翼板及腹板相连。在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中,该加强部包括一块“一”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下翼板的上表面并与该本体的下翼板相连。在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中,该加强部包括一块“一”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上翼板的下表面并与该本体的上翼板相连。在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中,该加强部包括一块“一”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腹板的内侧表面并与该本体的腹板相连。在本技术的第七实施例中,该加强部包括两块“一”形截面的加强板,其中一块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下翼板的上表面并与该本体的下翼板相连,其中另一块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上翼板的下表面并与该本体的上翼板相连。在本技术的第八实施例中,该加强部包括一块“C”形截面的加强板,其包括上翼板、下翼板以及连接在该上、下翼板之间的腹板,该加强板的上翼板、下翼板及腹板分别与该本体的上翼板、下翼板及腹板相连。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提出一种集装箱,包括底架,该底架包括两根底侧梁和若干根设置在该两根底侧梁之间的、如上所述的底横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集装箱及其底横梁,通过在增设加强部来实现局部加强,可以在确保底架的承载强度前提下,降低底横梁制造用钢板的选用厚度,从而降低集装箱的自重并节省钢材消耗量。附图说明图Ia和图Ib分别为现有的集装箱底架结构的两种不同视角的示意图。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为本技术的底横梁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2a为俯视意图,图2b为主视意图,图2c为底横梁的截面放大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集装箱的底横梁另一实施例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集装箱的底横梁又一实施例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集装箱的底横梁再一实施例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参见图2a、图2b和图2c,本技术的集装箱底架结构实施例大致包括两根底侧梁1,设置在这两根底侧梁I前、后两端的前端梁2与后端梁3,布设在四个角落的底角件4以及若干布设在这两根底侧梁I之间的底横梁5。其中,该底横梁5包括本体51,该本体51为“C”形截面结构,具有上翼板512、下翼板513以及连接在该上翼板512、下翼板513之间的腹板511 ;以及加强部52,其与该本体51的内侧相连并设置在该本体5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以实现局部加强。参见图2c,在本技术的底横梁5第一实施例中,该加强部52包括一块“L”形截面的加强板,其具有大致是一体地垂直弯折而成的第一部分528和第二部分529,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51的下翼板513与腹板511的连接处,并且第一部分528与该本体51的下翼板513相连、第二部分529与该本体51的腹板511相连。优选地,该加强板与本体51的相连可以采用焊接方式实现。在本技术的底横梁5第二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上述的“L”形截面的加强板是设置在该本体51的上翼板512与腹板511的连接处。参见图3,在本技术的底横梁5第三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的第一、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加强部52包括两块“L”形截面的加强板525,其中一块加强板525设置在该本体51的下翼板513与腹板511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51的下翼板513及腹板511相连,其中另一块加强板525设置在该本体51的上翼板512与腹板511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51的上翼板512及腹板511相连。参见图4,在本技术的底横梁5第四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加强部52包括一块“一”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51的下翼板513的上表面并与该本体51的下翼板513相连。在本技术的底横梁5第五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的第四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上述的“一”形截面的加强板是设置在该本体51的上翼板512的下表面并与该本体51的上翼板512相连。在本技术的底横梁5第六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的第四、五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上述的“一”形截面的加强板是设置在该本体51的腹板511的内侧表面并与该本体51的腹板511相连。在本技术的底横梁5第七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的第四、五、六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加强部包括两块“一”形截面的加强板,其中一块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51的下翼板513的上表面并与该本体51的下翼板513相连,其中另一块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51的上翼板511的下表面并与该本体51的上翼板511相连。参见图5,在本技术的底横梁5第八实施例中,其与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加强部52包括一块“C”形截面的加强板,其包括上翼板522、下翼板523以及连接在该上翼板522、下翼板523之间的腹板521,该加强板的上翼板522、下翼板523及腹板521分别与该本体51的上翼板512、下翼板513及腹板511对应相连。本技术的集装箱实施例,包括如图2a所示的底架,该底架包括两根底侧梁I和若干根设置在该两根底侧梁I之间的、如上各实施例所述的底横梁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集装箱及其底横梁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在底横梁5的本体51的长度方向中部增设加强部52,既可增加集装箱抗弯刚度,又可降低制造底横梁5的本体51的钢板的选用厚度,从而可以节省钢材使用量并降低集装箱的整体自重。上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主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的底横梁,包括本体,该本体为“C”形截面结构,具有上翼板、下翼板以及连接在该上、下翼板之间的腹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部,其与该本体的内侧相连并设置在该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以实现局部加强。2.依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底横梁,其特征在于,该加强部包括一块“L”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下翼板与腹板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的下翼板及腹板相连。3.依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底横梁,其特征在于,该加强部包括一块“L”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上翼板与腹板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的上翼板及腹板相连。4.依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底横梁,其特征在于,该加强部包括两块“L”形截面的加强板,其中一块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下翼板与腹板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的下翼板及腹板相连,其中另一块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上翼板与腹板的连接处并分别与该本体的上翼板及腹板相连。5.依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底横梁,其特征在于,该加强部包括一块“一”形截面的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在该本体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思东陈竟华杨书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