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及其投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793345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3 18:52
一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及其投放方法,包括锚泊系统、由浮球和固定框架组成的鱼礁顶部;由设有水平网格且悬挂有中间球型鱼礁的固定框架组成的鱼礁中层;由设有水平网格且悬挂有底部球型鱼礁的固定框架组成的鱼礁底部;鱼礁中层分别通过连接绳索和纵向十字型网格与鱼礁顶部和鱼礁底部相连接。其投放方法,包括用船运至投放海域,先在迎流方向抛下一只锚,然后顺流按顺序投放出第二只锚,锚后端系有锚尾绳和标志浮子,通过顺流拖曳锚尾绳,张紧整个系统,投放完毕。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不同水深的藻类养殖和增殖,作为小型中上层鱼类和大型中上层鱼类幼鱼的栖息和避地场所,且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回收,为建立生态型海洋牧场提供一种新型人工鱼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属于海洋渔业

技术介绍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近海水域荒漠化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通过在海中设置的各种人工构造物(人工鱼礁),已期达到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环境,为鱼、虾、贝、藻等水生生物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海洋环境、提高増殖效果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查阅我国相关专利文库发现,目前我国已有相关人工鱼礁专利八十余项,多 为针对鱼类、海參、鲍鱼、藻类等单一品种设计人工鱼礁,未发现针对藻类和中上层小型鱼类或幼鱼生长栖息的混合型鱼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ー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可为中上层小型鱼类或幼鱼提供生长栖息场所,并可增殖养殖藻类,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ー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包括由锚、主缆绳、副缆绳、两端分别与锚和标志浮子相连的锚尾绳构成的锚泊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鱼礁顶部、鱼礁中层和鱼礁底部,所述的鱼礁顶部包含依靠浮球漂浮于水面的固定框架;所述的鱼礁中层包括一个设有水平网格的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上悬挂有中间球型鱼礁,且鱼礁顶部通过连接绳索与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连接;所述的鱼礁底部包括一个设有水平网格的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上悬挂有底部球型鱼礁,且鱼礁中层与鱼礁底部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相连;所述的主缆绳一端与锚相连、另一端经由副缆绳而与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相连接。为了提高本立体生态鱼礁的利用率,可增设多个鱼礁中层,即在上述的鱼礁顶部和鱼礁底部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鱼礁中层,且鱼礁中层之间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相连。上述鱼礁顶部、鱼礁中层和鱼礁底部的固定框架是圆环形结构。上述中间球型鱼礁顶部有两个带孔的凸块,用于将中间球型鱼礁绑扎在固定框架上,中间球型鱼礁的上部、底部和侧面有圆孔,内部空心。上述底部球型鱼礁顶部有两个带孔的凸块,用于将底部球型鱼礁绑扎在固定框架上,底部球型鱼礁的上部和侧面有圆孔,内部空心,且底部球型鱼礁内装有石子。上述鱼礁顶部依靠浮球可以漂浮于水面,鱼礁顶部与其下方的鱼礁中层之间的连接绳长度依靠投放海域透明度決定,以利于第一层藻类生长所需的深度決定。鱼礁中层之间的距离I. 5米左右,层数依据投放海域的藻类和中上层小型鱼类所处深度和水深确定。上述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的投放方法,包括组装步骤,即通过连接绳索和纵向十字型网格将鱼礁顶部、中层和底部装配成ー个整体;然后在鱼礁顶层下方的第二层的固定框架上对称绑扎上四根副缆绳,一般两固定点间距为1//4圆弧,连接上主缆绳和锚、锚尾绳和锚位浮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用船将该立体生态鱼礁运至投放海域,先在迎流方向抛下ー只锚,然后顺流按顺序投放出第二只锚,锚后端系有锚尾绳和标志浮子,通过顺流拖曳锚尾绳,张紧整个系统,投放完毕。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可用于不同水深的藻类养殖和増殖,另ー方面可用于小型中上层鱼类和大型中上层鱼类幼鱼的栖息和避地场所。本专利技术将浮球、圆形固定框架、球型鱼礁以及水平网格和垂直十字网格装配在一起构成多层结构垂直分布在水中的浮式鱼礁,使用锚和缆绳将其固泊于特定海域,网格上可移植和附着适宜于不同水深生长的藻类,形成ー个立体化的藻场。鱼礁层间和球型鱼礁(内部空心),为在不同深度活动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或大型鱼类幼鱼提供栖息和避敌害,且能提供藻类作为食物,形成ー个小型立体化、生态型的生 态环境。本专利技术整个装置结构简单,装配容易,安装方便,便于回收,可为建立生态型海洋牧场提供ー种新型人工鱼礁。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框架、水平网格、球型鱼礁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纵向十字型网格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球型鱼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底部球型鱼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锚,2、主缆绳,3、副缆绳,4、浮球,5、固定框架,6、连接绳索,7、水平网格,8、中间球型鱼礁,9、纵向十字型网格,10、底部球型鱼礁,11、凸块,12、圆孔,13、石子,14、锚尾绳,15、标志浮子。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 5所示,ー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包括由锚I、主缆绳2、副缆绳3、两端分别与锚I和标志浮子15相连的锚尾绳14构成的锚泊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鱼礁顶部、鱼礁中层和鱼礁底部,所述的鱼礁顶部包含依靠浮球4漂浮于水面的固定框架5 ;所述的鱼礁中层包括一个设有水平网格7的固定框架5,该固定框架5上悬挂有中间球型鱼礁8,且鱼礁顶部通过连接绳索6与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5连接;所述的鱼礁底部包括一个设有水平网格7的固定框架5,该固定框架5上悬挂有底部球型鱼礁10,且鱼礁中层与鱼礁底部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9相连;所述的主缆绳2—端与锚I相连、另一端经由副缆绳3而与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5相连接。如图I 3所示,为了提高本立体生态鱼礁的利用率,可增设多个鱼礁中层,即在上述的鱼礁顶部和鱼礁底部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鱼礁中层,且鱼礁中层之间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9相连。显然,该设计实现了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的应用。如图3所示,上述纵向十字型网格9包括横截面为十字形的相互垂直的两片网衣,该结构不但增强了本鱼礁各层之间的连接,还极有助于藻类的附着。如图1、2所示,上述鱼礁顶部、鱼礁中层和鱼礁底部的固定框架5是圆环形结构;即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框架5并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具有便于加工的优势。上述中间球型鱼礁8顶部有两个带孔的凸块11,用于将中间球型鱼礁8绑扎在固定框架5上,中间球型鱼礁8的上部、底部和侧面有圆孔,内部空心。如图1、2所示,上述底部球型鱼礁10顶部有两个带孔的凸块11,用于将底部球型鱼礁10绑扎在固定框架5上,底部球型鱼礁10的上部和侧面有圆孔,内部空心,底部封闭可放置石子13,起沉子作用。上述鱼礁顶部依靠浮球4可以漂浮于水面,鱼礁顶部与其下方的鱼礁中层之间的连接绳长度依靠投放海域透明度決定,以利于第一层藻类生长所需的深度決定。鱼礁中层之间的距离I. 5米左右,层数依据投放海域的藻类和中上层小型鱼类所处深度和水深确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由锚I、主缆绳2、副缆绳3、锚尾绳14和标志浮子15构成锚泊系统;锚I固定于海底,副缆绳3绑扎在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5上;浮球4绑扎在固定框架5构成鱼礁顶部,浮球4数量根据鱼礁大小和重量确定;中层的固定框架5水平面上用绳索接结成水平网格7、中间球型鱼礁8绑扎在固定框架5上构成鱼礁中层;鱼礁顶部通过连接绳索6与鱼礁中层连接;鱼礁各层间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9相连,纵向十字型网格9由绳索编织成;鱼礁底层由圆形固定框架5、水平网格7和底部球型鱼礁10构成,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9与其上的鱼礁中层相连;中间球型鱼礁8顶部有两个带孔的凸块11,用于绑扎在圆形固定框架5上,其内部空心,表面开有圆孔12,圆孔12数量6-8个,孔径依据海域中小型鱼类体周确定;底部球型鱼礁10顶部有两个带孔的凸块11,用于绑扎在固定框架5上,其上部和侧部开有圆孔12,圆孔12数量5-6个,内部空心,可放置石子13,起到沉降作用;鱼类通过圆孔12进出球型鱼礁8和10。浮子4可采用塑料、泡沫等材料浮子;圆形固定框架5可采用塑料管、圆钢等材料制成;球型鱼礁8和10 —般采用塑料注塑或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藻类鱼类混合型立体生态鱼礁,包括由锚(I)、主缆绳(2)、副缆绳(3)、两端分别与锚(I)和标志浮子(15)相连的锚尾绳(14)构成的锚泊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鱼礁顶部、鱼礁中层和鱼礁底部,所述的鱼礁顶部包含依靠浮球(4)漂浮于水面的固定框架(5);所述的鱼礁中层包括一个设有水平网格(7)的固定框架(5),该固定框架(5)上悬挂有中间球型鱼礁(8),且鱼礁顶部通过连接绳索(6)与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5)连接;所述的鱼礁底部包括一个设有水平网格(7)的固定框架(5),该固定框架(5)上悬挂有底部球型鱼礁(10),且鱼礁中层与鱼礁底部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9)相连;所述的主缆绳(2) —端与锚(I)相连、另一端经由副缆绳(3)而与鱼礁中层的固定框架(5)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体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鱼礁顶部和鱼礁底部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鱼礁中层,且鱼礁中层之间通过纵向十字型网格(9)相连。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立体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上述鱼礁顶部、鱼礁中层和鱼礁底部的固定框架(5)是圆环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立体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六一刘涛赵芬芳唐衍力金月梅刘翠池姗梁振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