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圈组件和带螺纹的拱形紧固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91041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2 06:06
一种套管(10),其趋于被浇铸在混凝土元件如混凝土板中。垫圈组件(22)与套管(10)接合,垫圈组件(22)将板(19)紧固至混凝土元件(16)以将混凝土元件(16)紧固至相邻的混凝土元件(17)。垫圈组件(22)具有带螺纹的紧固件(21),带螺纹的紧固件(21)可进行角度调整以与套管(10)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国际专利申请PCT/AU2009/000898中所描述的垫圈和套管,更具体地涉及垫圈组件,该垫圈组件适应将通过带螺纹的紧固件固定在一起的物品的尺寸和角位移的变化。
技术介绍
在预制混凝土元件的使用中,通过金属板或带使元件固定在一起是不常见的。通 常,将被固定在一起的混凝土元件可各自在其中嵌入有套管。金属板在套管之间延伸,然后使带螺纹的紧固件贯穿金属板以接合在套管中从而将所述元件固定在一起。由于难以准确定位套管和/或元件的位置,所以上述方法的缺点在于难以提供尺寸合适的金属板。上述套管的困难通过上面提到的国际专利申请的垫圈组件得以解決。然而,该国际专利申请的垫圈组件并不解决套管的纵向轴线的角位移问题。因此,上述国际申请中所描述的垫圈和套管具有未良好迎合套管的缺点,其中相对于其期望纵向轴线定向存在角位移。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或基本上克服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公开了垫圈组件和带螺纹的紧固件的组合,所述组件包括第一垫圈部件,所述第一垫圈部件具有供带螺纹的紧固件从中穿过的孔、以及至少基本上围绕所述孔的表面;以及第二垫圈部件,所述第二垫圈部件具有供紧固件从中穿过的孔,第二部件具有至少基本上围绕第二部件的孔的表面,并且该围绕第二部件的孔的表面被设置成与第一部件的表面抵靠且在紧固件旋紧时被迫压成与第一部件的表面接触;其中,当表面抵靠时,第二部件的表面延伸超出第一部件的孔,第一部件的孔被设置尺寸以在孔被对准以供带螺纹的紧固件插穿孔的情况下提供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且表面具有协作的凸起和凹陷,当带螺纹的紧固件被旋紧以迫压第二部件的表面抵靠第一部件的表面吋,协作的凸起和凹陷阻止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带螺纹的紧固件包括拱形表面以在第二垫圈部件的孔附近与第二垫圈部件接合。优选地,第一部件的孔具有横置纵向轴线,并且第一部件的孔在该纵向轴线的方向上为长型。优选地,所述凸起是隆起,所述凹陷是槽。优选地,两个表面均具有隆起和槽。优选地,第一部件包括凸起以与由带螺纹的紧固件接合的物体接合。优选地,组件适于与联接板接合以将所述联接板紧固至元件,所述联接板具有对第一垫圈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容纳的孔,所述联接板具有厚度,并且其中,所述组件还包括位于第一垫圈的孔中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不大于所述联接板的厚度,并且所述支撑板具有供带螺纹的紧固件从中穿过的孔。优选地,板的孔的构型与第二垫圈的孔的构型相同。优选地,第一垫圈的孔在第一垫圈中提供空腔,所述支撑板基本上占据所述孔。优选地,表面的凸起和凹陷围绕第一垫圈部件的孔和第二垫圈部件的孔。 优选地,每个表面具有位于两个区域中的凸起和隆起,该两个区域位于相应的孔的相对两侧。优选地,第一垫圈部件的构型大体上为圆形。本文还公开了第一混凝土元件和第二混凝土元件,元件中每ー个都具有表面,并且混凝土表面相邻近,混凝土元件中至少ー个元件在其中嵌入有套管,所述套管具有带螺纹的通道,所述带螺纹的通道从元件的相应表面起向该元件内部延伸,联接板被固定至所述至少ー个元件,根据权利要求I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将联接板紧固至所述ー个元件,带螺纹的紧固件穿过所述垫圈组件并接合在所述套管中以将联接板紧固至相应的混凝土元件。优选地,所述联接板具有供带螺纹的紧固件从中穿过的孔,第一垫圈部件被迫压成与联接板牢固接合以将联接板紧固至混凝土元件。优选地,带螺纹的紧固件的拱形表面呈凸形。优选地,带螺纹的紧固件的拱形表面呈凹形。优选地,带螺纹的紧固件的拱形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优选地,第二垫圈部件包括围绕第二部件的孔的接合表面,所述接合表面为拱形以与带螺纹的紧固件的拱形表面匹配和接合。优选地,第一部分的表面完全围绕第一部件的孔,第二部件的表面完全围绕第二部件的孔。附图说明现在參照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I是带螺纹的紧固件、套管和垫圈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ー对浇铸混凝土元件的示意性零件分解立体图,这ー对浇铸混凝土元件采用图I的套管、垫圈组件和带螺纹的紧固件并通过金属带固定在一起;图3是图5的垫圈的变体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图4是图3的垫圈沿线4-4的剖面的示意性剖面侧视图;图5是图I的垫圈组件中所采用的第一垫圈部件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图6是图5的垫圈部件沿线6-6的剖面的示意性第二侧视图;图7是图I的垫圈组件中所采用的第二垫圈部件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图8是图7的垫圈部件的示意性侧视图;图9是图I的带螺纹的紧固件、套管和垫圈组件的变体的示意性零件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3的垫圈的变体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11是图10的垫圈沿线11-11截取的示意性剖面侧视图;图12是图7的垫圈的变体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图13是图12的垫圈的示意性端视图;图14是图12的垫圈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图15是图10的垫圈的变体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6是具有改进的带螺纹的紧固件的图I的垫圈组件的示意性部分剖面侧视图;图17是改进的图I和图16的垫圈组件的示意性部分剖面侧视图; 图18是图17的垫圈组件中所采用的垫圈的示意性俯视平面图;以及图19是图18的垫圈沿线19-19的剖面的示意性剖面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I至15中示出了国际专利申请PCT/AU2009/000898的垫圈组件和套管。在附图的图I至1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套管10,套管10趋于被浇铸在混凝土元件如混凝土板或混凝土底板中。套管10包括圆筒形本体11,销12横向贯穿该圆筒形本体11延伸以有助于将套管10保持在混凝土元件中。本体11具有纵向轴线13且为圆筒形构型。本体11具有纵向通道14,该纵向通道14带有螺纹并在其端部以环形端面15終止。 通常,套管10可嵌入混凝土元件16中。元件16趋于被紧固至同样具有套管10 (未示出)的邻近元件17,并且元件16和17具有共面的大体平坦的表面18。然而,这些表面18也可以是垂直的。为了将元件16和17紧固在一起,提供了呈带的形式的金属联接板19。板19具有ー对孔20和21。当板19抵靠表面18吋,孔20和21使相邻近的套管10的通道14暴露,使得带螺纹的紧固件21可穿过孔并接合在相关联的套管10的带螺纹的通道14中。垫圈组件22与每个带螺纹的紧固件21 —起使用,使得当旋紧带螺纹的紧固件21吋,垫圈组件22与板19接合并对固定于元件16和17的板19进行保持。垫圈组件22包括第一垫圈部件23和第二垫圈部件24。在图3和图4的实施方式中,垫圈部件23具有圆形构型并包括环形部分25,该环形部分25接合在圆形孔20/21内且优选地相对于圆形孔20/21适度地紧密配合。环形凸缘26横向延伸超出部分25,该环形凸缘26抵靠板19的顶面27并包括隆起28,隆起28与表面27接合并优选地使板19塑性变形,使得部件23紧固于板19。部件23具有供带螺纹的紧固件21从中穿过的孔29。表面30至少基本围绕孔29。更优选地,表面30完全围绕孔29。该实施方式的表面30设有多个凸起和凹陷。在该实施方式中,这些凸起和凹陷是由大体平行的槽32隔开的多个大体平行的隆起31。孔29具有纵向轴线33,所述孔29在轴线33的方向上为纵向长型。第二垫圈部件24具有构型为大体圆形的孔34,并且孔34至少基本被表面35围绕。更优选地,孔34完全被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1.25 AU 20099057721.垫圈组件与带螺纹的紧固件的组合,所述组件包括 第一垫圈部件,所述第一垫圈部件具有供带螺纹的紧固件从中穿过的孔、以及至少基本上围绕所述孔的表面;以及 第二垫圈部件,所述第二垫圈部件具有供紧固件从中穿过的孔,第二部件具有至少基本上围绕第二部件的孔的表面,并且该围绕第二部件的孔的表面被设置成与第一部件的表面抵靠且在紧固件旋紧时被迫压成与第一部件的表面接触; 其中,当表面抵靠时,第二部件的表面延伸超出第一部件的孔,第一部件的孔被设置尺寸以在孔被对准以供带螺纹的紧固件插穿孔的情况下提供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且表面具有协作的凸起和凹陷,当带螺纹的紧固件被旋紧以迫压第二部件的表面抵靠第一部件的表面时,协作的凸起和凹陷阻止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 带螺纹的紧固件包括拱形表面以在第二垫圈部件的孔附近与第二垫圈部件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其中,第一部件的孔具有横置纵向轴线,并且第一部件的孔在该纵向轴线的方向上为长型。3.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其中,所述凸起是隆起,所述凹陷是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其中,两个表面都具有隆起和槽。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其中,第一部件包括凸起以与由带螺纹的紧固件接合的物体接合。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所述组件适于与联接板接合以将所述联接板紧固至元件,所述联接板具有对第一垫圈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容纳的孔,所述联接板具有厚度,并且其中,所述组件还包括位于第一垫圈的孔中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不大于所述联接板的厚度,并且所述支撑板具有供带螺纹的紧固件从中穿过的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约翰·托马斯·伯克艾伦·沃尔什
申请(专利权)人:RBPSP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