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面防烫的温控龙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26712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1 0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表面防烫的温控龙头,包括阀体、温控阀和开关阀;阀体包括外壳和安装于该外壳内的流道形成构件,温控阀和开关阀分别安装在流道形成构件上;该流道形成构件上设有一冷水入口、一热水入口和一混合水出口,并包括设在温控阀与热水入口之间的热水流道、设在温控阀与冷水入口之间的冷水流道、设在温控阀和开关阀之间的第一混合水流道和设在开关阀与混合水出口之间的第二混合水流道;热水流道、第一混合水流道及第二混合水流道的外壁分别与外壳的内壁之间设有间距。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热水和混合水直接与外壳接触而加热外壳表面,因而能够防止温控龙头外表面产生高热灼烫,达到安全防烫的功效。(*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淋浴设备组件,特别是涉及ー种表面防烫的温控龙头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的温控龙头,主要由阀体、开关阀、温控阀(或称混合阀)组成,开关阀和温控阀安装于阀体的两侧,其阀体上形成有一冷水入口、热水入口和混合水出口,阀体内形成有一接通热水入ロ与温控阀的热水通道、一接通冷水入ロ与温控阀的冷水通道道,一接通温控阀、开关阀和混合水出口的混合水通道。由于阀体大多采用金属鋳造成型,而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高,因此,当热水从阀体的热水入口经由其热水通道流向混合水通道,并从其混合水出口流出时,热水的热量会从流水通道及混合水通道传导至阀体的表面,使阀体的表面(即温控龙头的表面)发烫,特别是当热水的温度较高时,温控龙头的表面会 产生高热灼烫感,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旦皮肤不慎接触到温控龙头的表面,则容易被烫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ー种表面防烫的温控龙头,其可以将热水有效地隔绝于内,使温控龙头表面不至于产生高热灼烫现象,从而达到安全防烫的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ー种表面防烫的温控龙头,包括阀体、温控阀和开关阀;阀体包括外壳和安装于该外壳内的流道形成构件,温控阀和开关阀分别安装在流道形成构件上;该流道形成构件上设有ー冷水入口、ー热水入口和一混合水出口,该流道形成构件包括ー设在温控阀与热水入口之间的热水流道、一设在温控阀与冷水入口之间的冷水流道、一设在温控阀和开关阀之间的第一混合水流道和ー设在开关阀与混合水出ロ之间的第二混合水流道,其中,热水流道、第一混合水流道及第ニ混合水流道的外壁分别与外壳的内壁之间设有间距。还包括一温度限位圈,该温度限位圈的一端的端面外缘上设有一圓弧状的凸筋,且该凸筋的内侧壁一端及中部分别向内延伸一限位块;该温度限位圈螺纹套接于所述温控阀的阀芯的外端上;所述温控阀的调温把手的外壁上装有ー按钮,该调温把手内装有一与按钮相连接的弾性件,且该弹性件连接有一定位销,该定位销随调温把手的转动而滑动配合于温度限位圈的凸筋的两端外,或随按钮按压形成让位而滑动配合于温度限位圈的凸筋内侧另一端与凸筋的中部限位块之间。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槽座和第二槽座,所述开关阀安装定位于第ー槽座上,所述温控阀安装定位于第二槽座;所述热水流道和第一混合水流道分别连接在该第一槽座和第二槽座之间,所述冷水流道设在第二槽座上;所述热水入口设于第一槽座的后侧,所述冷水入口设于第二槽座的后侧;所述第二混合水流道设在所述第一混合水流道的下方,所述混合水出口设于所述第二混合水流道的末端,并呈朝下设置;所述第二槽座的后侧壁设有接通所述热水流道的热水通孔和接通所述冷水流道的冷水通孔。所述外壳包括后侧敞ロ且其轴向的两端设有开ロ的主壳体和后盖;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由主壳体的后侧敞ロ置入主壳体内,且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的第一槽座和第二槽座分别配合于主壳体的两端处,所述温控阀由主壳体的一端开ロ安装定位于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的第二槽座上,所述开关阀由主壳体的另一端开ロ安装定位于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的第一槽座上;所述主壳体的底端面上开有第一让位通孔,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的混合水出ロ通过该第ー让位通孔伸出主壳体外;后盖上开有两个第二让位通孔,该后盖固定包覆于主壳体的后侧敞ロ处,且该后盖上的两个第二让位通孔分别与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的热水入口和冷水入ロ相对应。所述后盖的底端设有ー第一焊接片,所述后盖的一端设有ー第二焊接片,该第一焊接片与所述主壳体的底端外壁面相焊接固定,第二焊接片与所述主壳体的一端的外侧壁相焊接固定。所述第一焊接片的自由端的端沿和所述第二焊接片的自由端的端沿分别呈圆弧状。所述弹性件为ー弹性圈,所述定位销的一端与该弹性圈一体相接。与现有技术的温控龙头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I、由于将阀体分成外壳和设有热水入口、冷水入口、混合水出口、热水流道、冷水流道、第一混合水流道和第二混合水流道的流道形成构件两个部分,且流道形成构件的热水流道、第一混合水流道和第二混合水流道的外壁分别与外壳的内壁设有间距,即,热水流道、第一混合水流道和第二混合水流道与外壳之间分别由空气层所隔开,使得热水流道中的热水、第一混合水流道和第二混合水流道内的混合水不会直接与外壳接触,因而热水的热量不会传导至外壳而使外壳表面发烫,故本技术能够防止温控龙头外表面产生高热灼烫,从而达到安全防烫的功效;2、由于在温控阀的阀芯外端套接有ー个温度限温圈,且该温度限位圈上设有用于限位的凸筋和限位块,温控阀的调温把手上设有按钮、弾性件和定位销,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温度限温圈与调温把手的配合将温控龙头所流出的混合水的温度限制在可接收的范围内,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温控龙头的表面因混合水温度过高而被加热,进而可以进ー步提高安全防烫的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ー种表面防烫的温控龙头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流道形成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温度限位圈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温控阀芯的调温把手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一);图10是本技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请參见图I-图6所示,本技术的ー种表面防烫的温控龙头,包括阀体I、温控阀3 和开关阀2。阀体I包括外壳和安装于该外壳内的流道形成构件4,温控阀3和开关阀2分别安装在流道形成构件4上。该流道形成构件4上设有ー冷水入ロ 407、ー热水入ロ 406和一混合水出ロ,该流道形成构件4包括ー设在温控阀3与热水入ロ 406之间的热水流道401、ー设在温控阀3与冷水入口 407之间的冷水流道411、ー设在温控阀3和开关阀2之间的第一混合水流道402和ー设在开关阀2与混合水出ロ之间的第二混合水流道403,其中,热水流道401、第一混合水流道402及第ニ混合水流道403的外壁分别与外壳的内壁之间设有间距。其中,流道形成构件4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槽座404和第二槽座405,所述热水流道401和第一混合水流道402分别沿流道形成构件4的轴向设置,并连接在该第一槽座404和第二槽座405之间,所述冷水流道411设在第二槽座405的后侧;所述热水入ロ 406设于第一槽座404的后侧,所述冷水入ロ 407设于第二槽座405的后侧;所述第二混合水流道403设在所述第一混合水流道402的下方,所述混合水出ロ设于所述第二混合水流道402的末端,并呈朝下设置,具体它是连接ー个呈7字形的出水接头6 ;所述第二槽座405的后侧壁设有接通所述热水流道401的热水通孔408和接通所述冷水流道的冷水通孔409。所述外壳包括后侧敞ロ且其轴向的两端设有开ロ的主壳体11和后盖12。所述流道形成构件4由主壳体11的后侧敞ロ置入主壳体11内,且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的第一槽座404和第二槽座405分别配合于主壳体的左端和右端内。所述温控阀的阀芯31由主壳体11的右端开ロ安装定位于所述流道形成构件的第二槽座405内,所述开关阀的阀芯21由主壳体11的左端开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端洪吴育志方海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易洁卫浴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